【经典正考】可笑的《文言》传
——赵洪钧先生《赵洪钧说〈周易〉·第五节 可笑的〈易传〉》说:
《乾》卦的《文言》传基本上袭取了毫无道理的穆姜之言,已在序言中交代过。这里再次作些说明。《乾》卦的《文言》传如下: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幹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以上《文言》是解释“元亨利贞”的。但其句读是:元,亨,利,贞。这是严重的句读错误。正确的句读是:元亨,利贞。第六节有洪钧的解说,而且引用了高亨先生的严密论证。高先生认为:“以余观之,凡云‘元亨利贞’者,‘元亨’为句,‘利贞’为句。”洪钧也指出,白文《易经》中“元亨”共10处,“利贞”共23处。加之还有“小利贞”2见、“小亨”2见。足见“元亨利贞”是不能四字断开读的。即“元亨利贞”应读作“元亨。利贞。”
其实,即便把“元亨利贞”断为“元,亨,利,贞”,《乾》卦的《文言》也毫无道理。解“元”为“善”只是很冷僻的一义;“亨”字不能解作“嘉之会”;“利”字不可能是“义之和”,而是“利”与“义”相对立;“贞”字更不能解作“事之幹”。总之,《乾》卦的《文言》传无一字不错。
洪钧按:顺便提及,王弼的《周易注》完全接受了《乾·文言》。他注“元亨利贞”只有四个字:“《文言》备矣。”前人多认为,王弼用玄学或老庄思想注《周易》。愚见以为,他还是基本上接受了儒家的见解。《乾·文言》完全是儒家思想。
其余更是非常散乱。试看,紧接《文言》之后的对《乾》卦六爻辞有好几套解释,《坤》卦附载的《易传》对六爻辞却只有一套解释,且《坤》卦之后再没有《文言》传。故可断言,这是《文言》传作者解不下去了,即《文言》传是没有完成的东西。把如此散乱、残缺的文字收入《周易》,不是有点可笑吗!
浅见以为,《文言》传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乾》卦的“子曰”不是《文言》传所有。“子曰”之后,更不应该属于《文言》传。特别是后两部分不但重复,而且互相矛盾。谨把这两段话抄出如下: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以上两段都应是对《乾》卦爻辞的解释,却没有一句不是互相矛盾。假如以上两段是《文言》传的内容,不是很可笑吗?就是紧接着的下文,也不是一家之言。
总之,上述内容,用欧阳修的话说(见第八节)就是“繁衍丛脞”“众说淆乱”“害经而惑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众说纷纭,文理不通,十分可笑。
金栋按: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以乾、坤其《易》之门户邪,其余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庄氏云:‘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
换言之,所谓“文言”者,指以“文饰乾、坤两卦之言”。因为乾、坤两卦是《易》之门户,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意义重大、地位突出,故特加以文饰释之,以作为解释其他六十二卦之榜样。
简言之,文,指乾、坤两卦之经文;言,指解释经文之言辞。
实际上,《文言传》乃孔门后儒以儒家并杂取道家(与阴阳家)思想阐释发挥之说!如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认为,《文言传》解《易》有道家《老》《庄》及黄老思想等之倾向,说:
“就《文言》与《庄子》的关系而言,首先可以指出的是一些语句上的相似,如‘云行雨施’等,在《文言》和《庄子》中都有出现;还有,《庄子·渔父》说:‘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与《文言》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气类也’相似。除此之外,最值得注意的当是《乾·文言》中的一段: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段话常被后儒视作儒家境界哲学的代表,但究其实,则与《庄子》有密切关系。从文句上看,《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庄子·在宥》借广成子云‘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文言》讲‘合其德’,《庄子》中多有类似用法,如‘通乎道,合乎德’,‘静而与阴同德’(《天道》)等;《文言》此处‘大人’指君王而言,要求君王与天地合德,《天道》篇也说‘帝王之德配天地’;《文言》说‘与四时合其序’,《庄子》也说‘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除了这些文句上的相似外,更重要的是,《文言》这段话表现出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它要求大人与天地日月合一,投入到自然变化的洪流之中,而这样也就可以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一种人不违天、天不违人的境界。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正是《庄子》最先开创了一种境界哲学。庄子宣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文言》企图表达的便是庄子式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文言》与老庄、黄老的联系来看,《文言》解《易》具有明显的道家倾向。这种情形的出现,与《文言》作成于道家盛行的战国后期有很大关系。……
“战国后期学术的发展,乃是以道家为主流的,此时的学术中心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学宫中虽有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但其中道家影响最大,《吕氏春秋》学派亦然。道家中除了老、庄后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黄老之学,它乃是战国中后期的显学。因此,这个时期及稍后出现的作品如《管子》及《荀子》《吕氏春秋》等,前者多黄老学作品,后者受到黄老思想的重大影响。形成于此一时期的《文言》,与《彖》《系辞》等一样,在解《易》过程中主要受到道家影响,也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