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老石桌赶场看到有前往龙石的客运车,看到龙石这两个字感到奇怪索性就前去走走。来到龙石场镇后感觉龙石镇非常的小,但其与荣昌区的河包、古昌两镇交界,毕竟之前去有玩过河包河古昌,距离这么近都不知道从河包或者古昌方向去龙石,而是走龙水大足人后走三驱去龙石。原本就几公里的路程绕一大圈感觉自己有点哈,不过来这个小镇走走也不算感到遗憾。
看到龙石两个字感到奇怪的是为何叫龙石,记得很多地方都叫石龙,龙石和石龙其实字面上感觉相差无几,但意义上就不一样。经过查找才得知龙石镇的前身叫龙石乡,为何改为龙石镇,原因想来大伙都知道,因为川渝境内起名石龙的地方太多,为避免重名不得不改名字。可能是石龙这两个字非常有意义,更名的时候都没舍得将石龙这两个字去掉,所以大足区的石龙倒置过来改为龙石。
不过这样更名感觉有点不地道,前段时间写过巴县的石龙镇。巴县境内有两个石龙乡,两个石龙乡一个在东一个在南,东的叫东石龙,南的则叫南石龙,南石龙为了简洁则叫南龙,东石龙看到南石龙改为南龙后索性就将东去掉保留石龙这两个字,当时就感觉巴县的东石龙不地道。不知大足区的石龙乡是不是也有两个,然后一个叫龙石乡,一个则叫龙石乡。
龙石镇位于大足区的西南部,西与荣昌区的古昌、河包两镇接壤,古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牌场镇,河包则是保留较完整的原生古镇。龙石镇跟这两个老牌场镇接壤,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老街,看来龙石镇并没有得到两个老牌场镇的历史感染。这也不奇怪,毕竟龙石镇的形成相对较晚,始建于清朝光绪28年(1902),至今也不过120多年的历史,建镇史相对较短,历史底蕴当然比不上河包与古昌两镇。龙石镇的名字的由来则是场镇建在石龙岭上。
龙石镇在清朝光绪年间设石龙场,民国25年设石龙乡,后来又改为联保,民国32年(1943)改为乡。解放后保留乡建制,属大足县第七区,1958年改为石龙公社,1981年石龙公社改为青山公社。可能是青山这两个字跟石龙公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搭不上,1983年又复名石龙公社,直到分单干后改为乡,石龙公社才更名为龙石公社。
龙石镇镇域面积为30.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2.3万余人,2.3万余人的龙石镇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个人口小镇。或许龙石镇就是大足区人口最少的乡镇之一,还好大足区已经完成乡改镇,条件好的乡升格为镇,对发展潜力不大,人口相对较少的乡撤销并入大镇。若是大足区还保留乡级建制,想来龙石镇可能现在还是个乡。
龙石镇的户籍人口为2.3万余人,但常住人口仅为7000多人,流动人口跟户籍人口的对比多达3/2。流动人口对于户籍人口,也就是说龙石镇留不住人,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资源不足以让当地人拥有发展空间。金钱当道的社会,兜里没几个钱在当地还真难混下去,不要说混,以攀比文化重的情况来看,不出远门何以能挣到钱,又何以让自己和家人更美好的生活下去,所以大量劳动力人口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
龙石镇流失的都是劳动力群体,而且也是消费能力强的群体,这部分人外出,也就意味着场镇上和农村少一些热闹。走在龙石镇的小街小巷,看到门面十有九空,熙熙攘攘的人群也就不足为奇。近些年经常听到乡村振兴,感觉都有点好笑,振兴需要人口,龙石镇流失人口这么大,拿什么来振兴,又何以振兴。如果当地生存条件好,想来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会背井离乡。
人口大量流失冷清的不仅是场镇,农村也避免不了。路过万福小学,看到生锈的铁门就知道这所学校已经废弃多年。此时正值9月,9月1日是学生开学的日子,没有猜错的话9月1号,万福小学门口应该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家长带着孩子来学校注册,然后就是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或许吧,20年前的万福小学应该是孩子们的天堂,现在看到万福小学大门,内心都有几分心酸。
龙石镇的建镇史非常的短暂,不过其境内的历史古迹却非常的悠久。度娘上说龙石镇有古成璧的坟墓。古成璧是宋代状元,若是龙石镇境内有古成璧的坟墓,想来这里的历史够悠久的。不过感到好奇的是古成璧是巴中人,宋代状元,坟墓为何会在大足区的龙石镇境内,这有点存疑。古成璧又是个历史丰富的人物,往后有时间再聊一聊这位宋代状元。一张农岗桥照片结束本文的写作,就当茶后文,大伙看看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