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包容那些对你有恶意的人!远离它们,会影响寿命、影响财运!

宇全评旅游 2024-09-12 07:08:24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其中关于邪恶心理相关的实验,引起我的注意。

1969年,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项著名的实验——蒙面电击实验

他找了一批相互不认识的女大学生,把她们随机分成两组。

第一组大学生被带到一个昏暗的房间。他们被要求“全副武装”,只能露出眼睛。津巴多请一位全副武装的女大学生对另一个同样全副武装的大学生进行电击。当然,被电击的这个大学生是津巴多的女助理,而电击装置是没有通电的。

第二组大学生被带到一个明亮的房间。她们都穿着正常的衣服,每个人的胸前都有一张写着自己名字的名片。大家彼此都看得很清楚。在实验的时候,津巴多会礼貌的叫每个人的名字,请她们实施电击。当然,被点击的那个女大学生同样是津巴多的女助理扮演的。当电击人按下电击的时候,女助理就大喊大叫,流泪求饶,以此让电击者相信她真的很痛苦。

实验结果让人很惊讶。第一组大学生的电击次数比第二组大学生的电击次数多了将近2倍,并且每一次按下电击的持续时间也更长。

看到这里,你发现了吧?蒙面会诱发恶的行为,因为即使作恶也没人知道。在匿名的环境中,只要稍加诱导,人就会越过界线,开始作恶。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现在网络环境中的那些所谓的“键盘侠”。恶人因为有了网络这层面纱,躲在屏幕之后,通过敲击键盘,肆意的做出诋毁、攻击、伤害别人的行为。那些让人作呕的行为,是真的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恶”臭。

这类人身上总带着一些自以为是的属性。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明明是没教养、没素养,却喜欢标榜自己是真性情、情商低、喜欢说真话。但到底是不是真性情、情商低,正常人都看得很清楚。只是大家都懒得去跟你计较,因为你不值得大家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精力。

还有一类人,就是毫无理由的对你产生恶意(不只是你,而是所有人)。在作家东野圭吾的《恶意》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么善良,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的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是的,毫无理由的恶意,毫无理由的恨。并不是因为你不好,也并不是因为你抢占了他的资源、影响他的生存。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的世界里,对于自己无能的愤怒,最后通过网络这层遮羞布,转嫁到其他人身上。

也许,当那层遮羞布不再存在,那些恶人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才能约束自己内心的魔障吧。

1971年,津巴多又做了一个在心理学史上争议非常大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以每天15美元的报酬,征集了24名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基本都身心健康、精神正常、人格健全、没有犯罪史、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津巴多把这24名大学生分成了2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监狱看守。为了增加实验的真实性,整个过程中,无论是逮捕过程、入狱程序等,都基本参照了现实社会的环境进行。

如果你看过电视剧,特别是美剧、美国电影,那么,你可以想象到,在实验中,监狱看守到底会对囚犯做什么了。

扮演囚犯的大学生刚开始会有所反抗,直到最后陷入麻木、逆来顺受、完全接受自己身为囚犯的身份。而扮演监狱看守的大学生变得傲慢、残暴,以羞辱囚犯为乐。

这个实验本来是要进行两周的,结果仅进行了6天就提前结束。是的,不要忘记,这只是一个实验。

当实验结束的时候,囚犯们如释重负,甚至因重获自由而抱头痛哭,但监狱看守们好像还有点意犹未尽,表现得很不舍。

津巴多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角色和所处的环境,任何人都可能因为所处的环境而变成施虐狂或者受虐狂。

为什么阳光善良的大学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短短6天的实验,将这24名大学生变成了茫然无助的囚犯、以惩罚羞辱囚犯为乐的看守,为什么之前阳光善良的大学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从外部条件来看。

第一,绝对权力的出现,让监狱看守变得傲慢、残暴。监狱看守认为自己只是奉命行事,为自己残暴的过激行为寻找合理化的借口。

第二,去个性化。监狱看守的穿着都是统一的。这会让他们感觉有了一层遮羞布——没人知道他们的身份,他们也不用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而囚犯因为被剥夺了名字,仅仅以编号作为称呼。所以,监狱看守会觉得囚犯不那么值得尊重。

第三,从众心理和服从权威心理。人不一定都是邪恶的,但当大部分人都开始作恶时,善良也开始被当成一种罪过。个别监狱看守作恶,会引导越来越多人作恶。而其他好心的监狱看守无法阻止,而他们的沉默在无形中纵容了暴力。

从实验人员的心理学层面看。

第一,角色认同。在实验过程中,不论是囚犯还是看守,都随着时间慢慢入戏,行为也越来越贴近自己扮演的角色。看守变得越来越强势,越来越暴力。而囚犯成了弱势人员,变得越来越麻木。

第二,通过自我辩护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看守为了避免内疚,不将囚犯当作人看待。囚犯不再有名字,而是用编号来称呼。这样一来,囚犯从原来看守们的朋友、同学、同胞变成了异类。而惩罚甚至消灭异类是可以被接受的。

第三,习得性无助。囚犯在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之后,变得麻木、消沉,不再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以上原因,我们大概可以看出。监狱看守在穿上统一的服装,融进那个角色的那一刻,就都有了一层遮羞布。其实跟“蒙面电击实验”一样,因为有了遮羞布,在漆黑环境下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追究到个人名义上。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回到开头的问题,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在最开始,我其实更倾向于“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生活阅历、社会经历的增加,我慢慢倾向于“人之初,性本恶”。我想,每个人从娘胎里都自带着邪恶的因子。但每个人出生后,原生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等各种因素,将会决定邪恶因子是否会被诱发,邪恶之花是否会在心中绽放。

正如津巴多的实验所展示的那样。作恶的人,他们心中的邪恶不是一开始就展示出来的,而是被环境诱导出来的。人的行为并非全由理性、性格、经历所支配,决定人行善或者作恶的,是社会环境,以及塑造环境的系统性力量。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善就是肯定生命,展现人的力量,而恶就是削弱人的力量。人要满足自身需求,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向前的路,去发展人所特有的爱和创造的能力,这是向善的路;另一条是退行的路,试图回归母体,回归死亡,这是向恶的路。而人的破坏性,就是一种退行路径。

作恶之人,特别是跟随他人作恶的人,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缺乏生机和创造力,缺乏爱的能力,有深深的无能感,正是这种无能感让他们不顾一切地试图控制别人,凌驾于他人之上,由此获得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正因为自己缺乏创造力,无法热爱生命,所以他们就要去毁灭,并且迷恋死亡。

任何环境,待久了,都会是温水煮青蛙。也许你曾经很善良,但你现在变得很邪恶。也许你曾经很宽容,宰相肚子能撑船,但现在变得狭隘、偏执、控制欲十足。也许你曾经爱好和平,但现在变得爱好血腥……

合群固然会让人有安全感。但当你发现环境不对的时候,远离那些令你变得邪恶的环境,远离那些让你变坏的烂人烂事,这也很重要。当然,通常大多数人陷进去了,都很难走出那个环境。邪恶的因子一旦萌生,就会迅速生长,很难再被消灭。

只能说,唯一能对抗邪恶的力量,就是要时刻保持对自身的思考与反省,以此来对抗愚昧与无知。

最近在看书,偶尔会整理出来,顺便也聊聊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多交流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