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婷:那个“咬舌子”女子

从寒评文化 2024-07-16 03:51:44

(作者的少年时代)

我从小就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倒不是生来慧根,而是因为我是个“咬舌子”(大舌头)。

我那交际广泛又爱炫耀的爸妈,总是喜欢在家里呼朋唤友,有客人来时,我这个学习好且长得好看的女儿就成了他们炫耀的工具,他们当众拿出我的奖状,让我叫人,让我唱歌,让我说话。那时我还小,很乖巧地配合。然后那些叔叔们,就亲切地对我说:这女子亲得很,是个咬舌子呢。

我当时并不知道“咬舌子”为何物,因为我自己意识不到,我觉得我是在正常表达。直到有次年幼的我,教更年幼的弟弟读书,发现我在正常地读,而他却读出了“咬舌子”音,我迅速意识到,是我的输出出了问题,赶紧闭嘴,没有继续读下去。

真正明白自己是个“咬舌子”后,我不敢随意说话了,见人总是笑笑。

那些大人们在我妈面前夸:你女子真是又腼腆又有涵养啊!

夸得多了,我都觉得“腼腆”和“涵养”是贬义词了。

但我又不是哑巴,不能总是笑,肯定有很多不得不开口的场合,开口说话的可能总是随时存在。我只能挑些不太会发出咬舌子音的字词,从小被迫字斟句酌,很累。即使如此,比我小一点的表弟,他是个活泼和直接的娃,和我们玩了一个暑假后,回去和她妈,我的二姑说:二舅两个娃学习是挺好,但可惜都是咬舌子。二姑把这话说给我妈,我妈又原封不动说给我,我内心受到暴击,还有了心理负担,咬舌子只是我一个人,弟弟整天和我在一起,都被耳濡目染成咬舌子了。

初中政治老师也是个咬舌子,她话多,且爱旁征博引,没办法,那是她的职业嘛。上她的课,我永远都在反思和预警:天呐,如果我长大后,还是像她一样是个咬舌子,那该怎么办呢。

记得当时读励志小故事,某某国外演说家,小时候是个结巴,他不畏困难,天天早起,在自己舌头下放小石子,努力锻炼他的说话才能,最终,不仅结巴好了,还成了演说家。

我认真考虑过要不要在自己舌头下放颗石子——可人家是结巴,我是咬舌子,症状不一样,这方法显然不可行。

妈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和我说:没事,这是舌头连接处黏到一起了,长大后做个小手术就好了。

我惊恐又开心地盼着那个小手术。

当然,后面我没等到那个小手术。随着年龄增长,我的“咬舌子”症状不知不觉间消失了。很神奇的事情,但确实发生了。

工作后,不停有人夸我普通话说的好,嘴巴溜,加之我又好为人师,动不动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不难给人留下嘴巴厉害的印象,我也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咬舌子。

当然,光耍嘴皮子多令人讨厌啊,内心门儿清,言行一致,言出必行才重要。

(备注:某日在办公室,因为工作细节问题,把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说哭了,让我觉得自己油腻且爱欺负人,失了口德。特写此文,提醒自己。)

作者简介:

邢婷,陕西丹凤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专业气象台台长。编撰气象灾害普查和气候风险评估报告60余部,申请软著7个,硕士学位论文1篇,发表国内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20多篇。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