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墅湖到映月湖,又一个年轻的科教人才融合区正冒头

麴义看金 2024-12-31 13:45:04

太湖湾,好地方,自古人文荟萃。在科技创新时代,这片地方也在不断变革着教育、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关系。

有一个已经成名的标杆是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历经20余载的沧桑巨变,从没有围墙的大学到跨越国界的创新,走出了一条“以产业为主线牵引,从由产引校到产教融合、产才融合,再到导入科技资源、引爆新兴赛道”的独特发展路径,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心脏。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最早是苏州研究生城,后升级为高等教育区,又加挂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牌子。2008年以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经历了国际合作办学突飞猛进的“热潮”,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着眼于服务新兴产业发展,大幅提高合作高校的创新贡献度和影响力,政、产、学、研密切合作,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而这个蜕变,最早期的渴求也是一目了然:希望让教育资源导入生根培养人才,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人才则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赋能企业的科技创新。

这是一个久经时间沉淀的标杆,历经20余载的蜕变幻化成蝶,也为中国诸多城市的校地深化合作带来启示——

在苏州独墅湖不远处的无锡锡山,又一个年轻的科教人才融合区正冒头。

2023年5月,锡东新城商务区与无锡学院签署共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示范区协议,开始书写一段新的地方教育、科技与人才之间的故事。

珠玉在前,随着时间的积淀,我们能否期待这座新城结下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累累硕果?

01.

校企合作:智库专家、产业教授双向流动

伴随着锡东新城商务区与无锡学院签署共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示范区协议,在人才共育、科研共创、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当地的高校教授和企业专家开始流动起来:

一批高校教授受聘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称之为“科技副总”;

一批企业专家也走进高校当起实践导师,称之为无锡学院的“产业教授”;

还有无锡学院一批专家(教授)被锡东新城商务区聘请为“锡东智库专家”。

前段时间上榜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Elsevier)数据库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的刘军,就是锡东智库专家之一。刘军教授,是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也是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他的研究方向之一数字经济正与商务区重点产业相契合。

另一位锡东智库专家王泉,是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作为无锡学院引进的第一位80后院长,他组建了“实时工业物联网”团队,集智攻关工业4.0前沿技术。他带领的团队也是锡东新城商务区车联网示范工程的重要承担一方,尤其是对地方车联网发展后续将涉及到的算法模型工作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就在这批高校人才走出高校赋能地方经济的同时,企业家也在走进高校——

如今,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锡学院整合高校的软硬件资源、企业的研发力量,将最新的科研案例和学术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学生可由校内校外两位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毕业班的学生也可以把一整年的时间都花在企业里,在“产业教授”引导下进行针对性实习,采取项目化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和产品制作。

这一批受聘的“产业教授”来自不同领域,但都深耕产业十余载,产业经验非常丰富。

车联网领域——现任江苏天安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杨雷是当地知名的“产业教授”之一。早在2012年,他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凭借对汽车行业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车联网的前瞻性理解,他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沉淀和市场考验,在车联网前装、后装从终端、通讯、平台、车载应用开发、汽车后服务应用集成等车联网全产业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带领天安智联深度参与无锡车联网V2X项目建设,对无锡地区乃至全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早的一部分实践经验。

▲2019年物博会上,杨雷在向嘉宾介绍车联网有关技术资讯。

高温合金领域——另一位“产业教授”江苏隆达超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浦益龙,带领隆达历经多次艰难转型,从一个传统的金属材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为一个具备国家“卡脖子”材料研究和制造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如今企业已成为高温合金材料行业前列的领军企业,为国内外航天航空发动机提供核心材料,公司还与无锡学院合作共建隆达高温材料产业学院,希望助力实现学校科研人才与地方产业发展之间的“无缝对接”。

▲在浦益龙带领下,2022年隆达股份正式登陆科创板。

软件领域——还有江苏中科惠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峰,一位拥有30年从业经验的软件行业专家,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之路深耕十余年,带领公司在40多个城市落地智慧城市核心应用和解决方案,同样产业经验颇丰。

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双向流动,校企“双导师”的新型模式逐渐将校地双方联合培养人才的利处缓缓道出。今年夏天,锡东新城商务区企业桦擎节能与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签署了校企研发合作协议,通过校企联合,促进物联网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与此同时,锡东新城商务区还联合无锡学院开展人才“双聘制”试点,一批高层次人才入职无锡学院,同时赋能地方企业,树立了一个个校地合作的人才双赋能典型。

当地有一位D博士就是通过“双聘制”来到锡东新城。该博士及其组建的团队拥有多项全球独家专利授权的创新技术,团队在美国组建了一家公司,目前正在国内和无锡天禧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发挥无锡制造企业技术、完备产线、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优势,快速建立全球产品的产业化基地。该博士本人也通过“双聘制”加入了天禧机械,为这家专业生产销售电动车、摩托车液压减震、方向把等产品的锡山企业带来更多技术助力。

02.

校地合作:助力地方产业,哺育本土应用型人才

帆软与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建数字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无锡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与无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共建高速互连技术实验室;

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与无锡学院共建电动车产业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

还有锡东新城商务区一批企业成为无锡学院实习实践基地及就业基地……

伴随着校地合作往深里走、往实里去,锡东新城和无锡学院共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另一重思考与探索也浮出水面:

地方该如何与高校协作,助力高校真正依托地方、融入地方、借力地方和发展地方。

无锡学院创建于2002年,前身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18年迁址无锡办学,秉承“立足无锡、融入产业、面向区域、服务发展”的办学定位构建了无锡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

而最值得关注的,是其就业率稳居同类高校前列,留锡率高达43%,位居全市高校首位,切实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优秀人才。

在锡东新城商务区与无锡学院协作共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示范区这一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再次被圈为重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尝试就是——

中国南山无锡车联网小镇与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共建车联网产业学院,获批了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和无锡市唯一的省级车联网重点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车联网产业是锡东新城商务区乃至于无锡一面格外靓丽的产业旗帜。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产业底蕴早已不必多言。2023年9月,来自美国、新西兰、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参访的关键一站就定在了这里。

自中国首个以车联网为主题的省级特色小镇南山车联网小镇在当地成功打造起来后,一大批车联网有关领域企业纷纷落地,锡东新城商务区也培养出一批本土领军企业。

在推动校地合作往深里走的背景之下,无锡学院也瞄准了区域车联网产业发展所需专业方向,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一个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车联网产业学院,就此诞生。

学校围绕车联网产业“车-路-云”核心关键技术领域,整合自动化、车辆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资源,构建跨学科的专业集群,并进一步拓展集群的内涵,将企业、科技园纳入专业集群建设中,通过校企园深度合作,团队化、项目化地培养符合车联网产业特性的车联网产业人才。

过去,我们说整个锡东新城商务区都是一个车联网的巨型测试场,是无锡车联网产业的生态缩影。现在,这样的资源也正在通过校地深化合作哺育本土应用型人才。

以锡东新城为圆心向外拓展,产业学院充分利用车联网国家先导区的独特优势,不断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协同培养产业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天安智联,成为车联网云平台创新基地;

车联网小镇,成为综合场景测试基地;

航天大为,成为车路协同创新实训基地……

王泉院长告诉我们:产业学院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无锡市,甚至整个江苏省培养出车联网领域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早在今年4月,江苏省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讨会在无锡学院举行。8月,无锡学院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揭牌,也得以看出,无锡学院正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促进校企校地协同共赢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和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在共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理念之下,校地双方致力于探索孕育应用型高端人才的一方“沃土”,人才培养质量极大提升:

该学院学生双创成果数量与质量同比提高300%,还有一项目获2023年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此外,近三年来学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达289项,且逐年增加,充分展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强大效果。

03.

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打通“最后一公里”

还记得前段时间曝出一则新闻:

广西某高校投入过亿经费,科技成果转化为零。

这也折射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突破了主要技术壁垒,成果转化就是很快的事情吗?很多时候,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从技术开发思维转变为产品(工程)开发思维,虽看似已经没有像大山一般的技术瓶颈,种种现实落地问题却从四面八方的角落冷不防冒出,令科研人员措手不及。

为更好过渡这“最后一公里”,在锡东新城商务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院已落地多年,该研究院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建,也是无锡学院支持办学的一大载体。

多年来,依托南信大、无锡学院、研究院体系资源,研究院通过拓展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海内外科技资源对接,开拓轻资产业务,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孵化、科技企业成长和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在研究院,我看到了很多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化项目和背后科研团队的心血,也看到了技术如何一项项结合最终成为肉眼可见的一款“产品组合”。

比如,一项名为“复杂水域下的水质监测采样无人系统管控平台”项目,在看到水质检测采样无人机的那一瞬间便已经能想象出作业画面。

这就是该项目的核心产品。项目团队面向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通过水质检测采样无人机实现环境数据采集、信息检测、实时传输和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打造出一款面对化工园区大气环境监测等问题的基于多无人机集群的生态环境智能自动监测系统,解决了传统环境监测手段诸多痛点问题。

从无锡研究院副院长陈伟超口中得知,该项目团队正在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在无锡有专职人员负责水质检测采样无人机市场。

“对于老师创新创业而言,最关键的是市场,我们需要有专业的运营团队提供市场服务。有些老师处于研发阶段,有些在小试、中试和初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进展。从技术层面角度来看没有问题,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最后还是在于如何将产品与市场相结合。”陈伟超表示。

在这些年,他经常到各大高校进行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宣讲,帮助高校老师了解无锡当地有哪些人才政策、创业政策等,尤其会特别关注这些老师的研究成果是否适合做产业化尝试。和常年耕耘在科研一线的高校老师沟通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老师平时都不太主动关注这些信息,其实有不少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成熟,完全值得一试。

3年前,陈伟超在无锡学院做类似宣讲时就发现了一位老师的研究成果适合做产业化准备,后将其团队引进锡东新城商务区。目前该团队基于智慧观测网的城市洪涝灾害监测平台项目,建立具有城市洪涝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全国各地开展的城市内涝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成果在研发阶段就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成功入选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项目和锡山区锡山英才计划项目,到今年项目组已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8项。

还有一个更成熟的应用案例。去年10月,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举行,海内外6206个博士后团队和项目角逐后一共产生55个金奖,可见竞争激烈。无锡研究院一支博士团队凭借北斗“通导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引领者项目,一举夺得创业赛其他行业组金奖——

时任无锡研究院副院长的柯福阳博士,历经20年攻关,突破北斗“通导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若干世界级难题,自主研制的软硬件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出口国外。在他的引导下,该获奖项目在北斗智能一体机研制、台风等极端天气下北斗电离层扰动精准改正模型、滑坡位移智能预测方法和自适应场景应用平台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最关键的是:项目成果成功推广应用在了江苏、福建、青海等全国20多个省市500余个项目,从早期不厌其烦推介、免费使用,到如今全国建立了2000多个监测站,团队从“0到1”开辟了市场,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超5亿人民币。

04.

结语

从双向流通的人才机制,到充分发挥地方产业特长的车联网产业学院,再到助力打通高校研究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尽管相较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20余载的沉淀,锡东新城商务区积极推进校地共建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示范区,故事才刚刚过去一年半,却已然结下了一批扎实的成果。

相信这些成果也将反馈给这座新城一片更振奋的信心,继续投入耐心与时间,等这个年轻的科教人才融合区进一步冒头,继续走出自己的科教人才融合发展之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