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至少有三个。
第一个是湘云。“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当然,这是早期。后来史侯外迁,湘云入住大观园,“原要命凤姐另设一处与他住,史湘云执意不肯,定要和宝钗一处住”,两人更加亲密。再后来抄检大观园后,宝钗搬走,留下湘云——有人读者认为是“扔下湘云”或者干脆就是“抛弃湘云”。
其实,站在宝钗的角度,她是不能带着湘云一起走的。薛家本来就是寄居于贾府,在大观园还罢了,要是回家去,还带着贾府的客人,是不是太不给贾府面子了?连宝玉这么天真的人,还想到“宝姐姐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太也托实”,要找贾母呢。更何况家里还有薛蟠这个“呆霸王”,能把年轻女伴领回去长住吗?
对于宝钗的离去,湘云也有过抱怨:“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不过,这更是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而不是针对宝钗的不满。因为宝钗搬走、留下湘云,一定是两个沟通、交流、商量好的。
何以见得?“可是史大妹妹往那里去了?”“我才打发他们找你家探丫头去了,叫他同到这里来,我也明白告诉他。”“云姑娘和三姑娘来了。”宝钗来告诉李纨,湘云找了探春来,四个人当面说清。如果不是钗湘二人已经条分缕析、解释清楚,哪里有这么巧的?
抄检大观园之后,人人自危,宝钗搬走是“独善其身”,肯定不能带走湘云;好在湘云也是寄住,叔叔回来就要搬走的。这次分离,不仅不是钗湘友谊的结束,反而是一种升华,从小儿女的“天天说亲道热”,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互相理解,是一种深层的思想沟通。到这一步,宝钗和湘云才成为“真正的朋友”。
至于“可恨宝姐姐”,不过是湘云对已逝青春的、无可奈何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