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凄凉的晚景(1)遍地都是军阀,皇帝被宦官、军阀轮流欺负

雁芙说历史 2024-06-02 07:14:42

“强汉盛唐”总是被人津津乐道,李唐王朝的前一百年,吊打周边,完全实现四夷宾服,先后出现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

谁曾想,这样一个曾经强盛无比的王朝,在他灭亡前夕,晚景凄凉,十分凄惨,令人叹息。

唐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叫李柷,后世称之为唐哀帝,朱温就是从他手里正式篡夺了唐朝江山。

但是,丢掉江山的那个人并不是他,而是前任皇帝唐昭宗李晔。

虽然唐朝在李晔手里彻底完蛋,可他并不是一个罪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致力于挽救李唐,志向远大的皇帝。

可是他拼尽了全力,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却依然无法阻止李唐的灭亡,而他自己也因此被藩镇军阀欺负,被宦官羞辱,最后被朱温弑杀。

他可以称得上是唐朝最凄惨,最悲情的末代皇帝,他所面临的局面,和明朝的崇祯更是惊人的相似,一心图强,试图挽救灭亡的局面,到头来却发现面对的是绝症,无药可救。

因为他接手的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大唐,是一个灭亡前奏的烂摊子。

不过,在说唐昭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唐昭宗登基之前的局势,这样才能理解后面发生的事情。

唐昭宗登基前的严峻局势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事实上,除了河朔三镇常年割据,时不时地叛乱一下,其他大部分藩镇都还是听话的。

就算有极少数藩镇不听话,朝廷也能联合其他听话的藩镇直接给镇压下去,所以藩镇割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总体可控的。

但是黄巢起义的爆发,将这种局面彻底打破。

各地节度使趁势崛起,以往只是有少数几个不听话的军阀,现在直接变成了遍地都是不听话的军阀。

到黄巢起义被平定后,唐朝的军阀割据已经成型,大致的势力分布如下: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割据于山西北部一带。

宣武节度使朱温割据河南东部一带。

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割据于山西南部一带。

秦宗权割据于许州、蔡州。

诸葛爽据有河阳、洛阳。

高骈割据于淮南,据有八州之地。

其他各地均有节度使割据,整个李唐王朝的版图,几乎被节度使们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军阀地盘。

这些军阀中,一些小军阀为了自保,又依附于大军阀。

此时,朝廷直接掌控的地盘仅剩帝都长安以及附近的同州和华州,而效忠于朝廷的藩镇仅有河西、山南(秦岭以南,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部),四川、岭南(两广)地区。

最严重的是,这些还效忠着朝廷的藩镇,基本上清一色属于不发达地区,而且地处边陲,距离长安较远,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无法为朝廷提供较大的帮助。

没想到的是,在这节骨眼上,黄巢起义刚刚平定,朝廷就和藩镇军阀起了冲突,最后连皇帝都成了军阀手上的傀儡。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黄巢起义爆发后,朝廷手中的中央禁军神策军不堪一击,在这场战争中,神策军要么溃败离散,要么被其他藩镇收编。

黄巢起义被平定后,皇帝身边基本上没有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了。

这时,最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在四川招募了5.4万人,重建了神策军,但这实际上是田令孜的私人武装,只是打着神策军的旗号。

但是要养活这支军队就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可朝廷经历黄巢之乱后,财政早就崩溃了,根本养不活这支军队。

田令孜于是想到了盐池收入,食用盐这种硬通货在当时是能产生较高经济收益的。

原本安邑、解县是当时最大的两大盐池,一直由朝廷在经营,可黄巢起义爆发后,朝廷流亡到四川,这些盐池就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给占了。

田令孜想收回这些盐池,将盐业收入用于神策军的军费,于是派人去接管盐池。

王重荣当然是不愿意交出财源的,双方由此爆发冲突,甚至不惜以武力解决问题。

田令孜为了对付王重荣,联系了静难节度使朱玫和风向节度使李昌符,以对抗王重荣,而王重荣依附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所以第一时间向李克用求援。

不久之后,双方在同州开战,李克用作为当时前三强的藩镇,实力强大,朱玫和李昌符被打得落荒而逃,李克用则兵临长安城下。

田令孜惊慌之下,急忙带着唐僖宗再次逃出长安,进入陕西宝鸡。

皇帝出逃后不久,朱玫和李昌符这俩一看李克用实在太厉害,皇帝都被他逼得跑路了,于是很识趣地归附了李克用,一转身就跟着李克用上表请求诛杀田令孜。

收到这个消息后,田令孜更加惊慌,于是带着皇帝再次跑路,计划逃往四川,因为这里是田太监的老巢,西川节度使正是田令孜同母兄长。

谁知跑到兴元这个地方后,唐僖宗累得半死,说什么也不愿意跑了。

田令孜只好丢下皇帝,自命为西川监军,自行逃往西川,临走前推荐宦官杨复恭接替他的职务,担任神策军左军中尉,与皇帝一起待在兴元。

此时,反对朝廷的藩镇内部却发生了剧变。

朱玫拥立李煴为帝,改元建贞,遥尊唐僖宗为太上皇,然后号令百官,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举引发李昌符和李克用的严重不满,在他们看来,驱逐田令孜这事儿,是他们出的力,现在他朱玫却窃取了果实,还想趁机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李克用当然不想看到这一幕发生。

于是,李克用和李昌符联名向唐僖宗上表,请求讨伐朱玫。

事发后,朱玫被部将王行瑜斩杀,归附他的两百余文武官员带着新拥立的皇帝出逃到河中,结果被王重荣一网打尽。

887年,唐僖宗从兴元返回凤翔,计划重回长安。

谁知,李昌符也想尝试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以长安宫殿被损坏,一时无法修复为由,请皇帝暂住凤翔。

唐僖宗一行人不想横生枝节,与藩镇冲突,于是就答应下来。

谁知,皇帝从春天一直住到夏天,他李昌符还是没有放行的意思,这下就激怒了神策军将领杨守之。

于是,有一天,杨守之故意跟李昌符争抢道路,和他搞摩擦,想伺机将皇帝带回长安。

结果,杨守之手下的天威军与李昌符的藩镇军大打出手,互相进攻,唐昭宗几次调解均无效。

事发后,李昌符认为是唐僖宗和杨守之串通好故意搞事情,于是带着藩镇军队进攻皇帝行宫,结果被杨守之的部队击退,不得不退守到陇州(宝鸡)。

接着,唐僖宗也不想忍了,于是下诏要求武定节度使李茂贞讨伐李昌符。

不久之后,李茂贞干掉了李昌符,唐僖宗龙心大悦,加封李茂贞为凤翔、陇右节度使。

李茂贞从此崛起为新军阀,不久之后,他在晚唐政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做完这些事后,唐僖宗也病倒了。

888年三月,唐僖宗回到长安后不到一个月,已经到病入膏肓的地步,眼看着就快不行了。

宦官杨复恭于是拥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担负起监国之责,一天后,唐僖宗病死,寿王李杰宣布登基为帝。

李杰登基后,先改名为李敏,不久后又改名为李晔,是为唐昭宗。

唐昭宗登基前的大唐,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经历了黄巢起义加上两次变乱后,朝廷威信扫地,遍地都是不听话的军阀,中央禁军土崩瓦解,根本没有对付藩镇的本钱,

而且在大部分藩镇不听话的情况下,军阀们截留了赋税收入,导致朝廷财政拮据,经济上也很难对抗藩镇了。

而朝廷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宦官专权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宦官田令孜逃到了西川,杨复恭又成了新一代权宦,文官集团也没落,个个都很平凡,没有什么大才出现。

即使有那么几个拔尖的,也都忙着结党营私,捞取政治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和藩镇勾结,引为后援,为自己在朝中角逐权力提供武力后盾,藩镇军阀为了遥控朝廷,也乐于和他们结盟。

在民间,经过唐懿宗、唐僖宗两代昏君的折腾,再加上黄巢起义引发的战乱,民间已经是民不聊生,水深火热。

所以,此时的唐朝从里到外,都已经烂透了,从此进入死亡倒计时。

而唐昭宗,他登基后面临的严峻局面,大致如此,他立志要挽救的大唐,就是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状态。

唐昭宗挽救大唐的第一次努力

唐昭宗究竟算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

史载,登基之后,大臣们见到的是一个英气逼人、精明强干、尊礼大臣、满腹经纶的英明之主。

继位之后,李晔带头厉行节约,裁减宫中开支,亲近大臣,以求教治国兴邦之策,史书上说他有“会昌之遗风”。

然而,这样一位锐意进取的皇帝,却生在了王朝即将覆灭的末期,没有人能明白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倘若他能早生几十年,兴许还有机会实现一次中兴,可他生在了李唐即将覆灭的当口,那个无药可治的时代,他的努力,注定是一场悲剧。

事实上,唐朝中后期一直就存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两大痼疾,唐昭宗挽救大唐的努力,实际上也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唐昭宗登基之初,其实他面对的是两个宦官,一个是前任权宦田令孜,另一个是现任权宦杨复恭。

田令孜逃到西川后,凭借其兄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武力,割据于西川,杨复恭由于拥立唐昭宗有功,在李晔登基后,一举成为新一代权宦,手握禁军大权,上可威胁天子,下可震慑大臣。

李晔这个人十分痛恨宦官,所以一登基就开始想方设法地要收拾这帮太监。

不过,第一个被收拾掉的却不是宦官,而是秦宗权。

前文说过,秦宗权占据许州、蔡州,而且这个人十分残暴,杀人放火的事儿没少干,野心也很大,早在885年就在蔡州宣布称帝,这明摆着就是要谋反。

不久之后,秦宗权又连续攻陷中原20几个州,实力大涨,但朝廷这边正发生变乱,根本没工夫管。

同样地处中原的朱温对于秦宗权的扩张简直如坐针毡,双方很快爆发冲突,互有胜负。

到了唐昭宗登基后,才腾出手对付秦宗权,但朝廷此时无兵可用,要收拾秦宗权,就只能依靠藩镇。

因此,李晔权衡之后,决定任命朱温为蔡州四面行营兵马都统,统率各路兵马进攻秦宗权。

不久之后,在朝廷的支持下,朱温很快便击败秦宗权,并将其押送长安斩首。

而朱温也因此得以扩张地盘,壮大实力,从此崛起成为强藩。

另一边的唐昭宗也开始对宦官下手。

首先要收拾的就是田令孜,此人进入西川,与地方节度使勾结,公然与朝廷作对,不服从朝廷管理,干掉他,足以震慑其他藩镇和宦官。

最关键的是,西川一直以来都是李唐的大后方,这西川要是失控了,那等于大后方也没了,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要把西川的掌控权收回到朝廷手中。

此时,朝廷尚有一定的实力,独立自主能力还有,集中力量收拾一个中小实力的藩镇还是办得到的。

李晔很清楚,要想重振皇室权威,必须要以武力为后盾。

因此,他一面以宰相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为副,再从西川划出四个州设置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出兵讨伐西川。

此次出征,加上各藩镇兵马共计十余万人。

以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副之,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为行军司马;割邛、蜀、黎、雅置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治邛州,充行营诸军都指挥使。——《资治通鉴》

另一面,李晔开始在京城及附近招募了一支10万人规模的军队,重建了中央禁军。

到了这一步,李唐朝廷明显具备了和藩镇对抗的武力,如果接下来的策略稳妥一些,完全可以给李唐续命几十年。

可惜,李晔行事太过于激进,他很快就会尝到一次失败的痛苦。

不过,在这场失败到来之前,咱们还得看看另外一个权宦杨复恭,收拾他就比较棘手了。

杨复恭仗着自己拥立李晔登基的功劳,一举成为新一代权宦,手握禁军的兵权,而且广收义子,再将这些义子分派到各地充任节度使,形成势力体系,一时间难以撼动。

为了避免杨复恭干政,李晔每次商议军国大事的时候,都想办法避开杨复恭,单独和宰相以及大臣们商议。

不过,杨复恭虽然势力极大,也不是没办法收拾他。

很快,李晔就看到了机会。

当时,大臣们上朝都要步行入宫,可杨复恭已经骄横到乘坐轿子上朝的地步,宰相孔纬就看不下去了。

于是在上朝的时候突然开口就对皇帝说道:陛下身边就有人即将谋反,更何况是天下其他地方。

李晔听完此话,满脸疑惑,孔纬见状,随即解释说:

杨复恭只是陛下的一个家奴,可他却乘坐轿子上朝,分明是不把陛下放在眼里,而且他还广收义子,接着把这些义子分配到各地出任节度使,或分配到禁军中执掌兵权,这不就是想谋反吗?

一旁的杨复恭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解辩解道:臣收义子,是为了让他们守卫大唐江山,岂敢有谋反之心。

坐在龙椅上的李晔也明白这是孔纬想打压一下杨复恭的嚣张气焰,于是当即附和道:既然是为了守卫大唐,那你的义子为何姓杨,而不是姓李?

杨复恭顿时无话可说,被怼得哑口无言。

孔纬曰:“陛下左右有将反者,况四方乎!”上矍然问之,纬指复恭曰:“复恭陛下家奴,乃肩舆造前殿,多养壮士为假子,使典禁兵,或为方镇,非反而何!”复恭曰:“子壮士,欲以收士心,卫国家,岂反邪!”上曰:“卿欲卫国家,何不使姓李而姓杨乎?”复恭无以对。——《资治通鉴》

这时,李晔心生一计,他知道杨复恭有个叫杨守立的义子,勇冠三军,令人忌惮,如果收拾杨复恭的话,又担心杨守立会搞事情。

关键时刻,李晔想出一招离间计。

只听皇帝对杨复恭说道:朕听说你有个义子叫杨守立,十分勇猛,朕想召到身边做个侍卫,你看如何啊?

杨复恭此时理亏,而且把义子召进宫也在自己的监控范围,还能帮自己监视皇帝,何乐而不为,于是答应下来。

可他不知道的是,这是李晔的计谋,目的是离间他和杨守立。

杨守立入宫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李晔连续提拔,以火箭般的速度升职为天武军这支禁军的统领,还担任镇海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赐名李顺节。

上欲讨复恭,恐守立作乱,谓复恭:“朕欲得卿胡子在左右。”复恭见守立于上,上赐姓名李顺节,使掌六军管钥,不期年,擢至天武都头,领镇海节度使,俄加同平章事。——《资治通鉴》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皇帝这是在收买李顺节,让他站队到皇帝这边,再一起收拾杨复恭。

李顺节为什么愿意站队皇帝这边?因为杨复恭的义子实在太多了,要想在这庞大的义子群体中脱颖而出,受到重用,再飞黄腾达,简直难于登天。

但是投靠皇帝就不一样了,皇帝大人一年时间就让他飞黄腾达了,两相对比,当然是投靠皇帝更划算些了。

就这样,李顺节成为了皇帝布下的一颗暗子,也是收拾宦官杨复恭的利器。

这颗棋子布下之后,李晔接着又把目光转向了藩镇。

如今天下藩镇中,个个嚣张跋扈,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甚至以武力威胁皇帝,不收拾一下简直说不过去。

最关键的是,李晔组建了一支10余万人规模的中央禁军,有了武力做后盾,他收拾藩镇也有了一些底气。

上问以当今所急,对曰:“莫若强兵以服天下。”上于是广募兵于京师,至十万人。——《资治通鉴》

可是这么多个藩镇,应该先收拾谁呢?

就在李晔为此发愁时,一个收拾藩镇的机会送上门。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不断地扩张地盘,发兵吞并了昭义镇,接着派兵进攻云州(山西大同),云州防御使赫连铎连忙向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求救。

李匡威很清楚,李克用如果这么扩张下去,一旦云州失陷,唇亡齿寒,自己也会被李克用吞并,于是发兵救援,暂时击退了李克用。

事发后,赫连铎和李匡威为了对付李克用,干脆上表朝廷,请求讨伐李克用,宣武节度使朱温与李克用有仇,听说此事后,也在一边拱火,声称自己愿意出兵协助朝廷讨伐李克用。

赫连铎、李匡威表请讨李克用。朱全忠亦上言:“克用终为国患,今因其败,臣请帅汴、滑、孟三军,与河北三镇共除之。乞朝廷命大臣为统帅。”——《资治通鉴》

李晔当即召开朝会讨论是否要出兵的问题。

会议上,宰相孔纬和张濬都主张出兵,尤其是张濬跳得最欢,声称只要让他当主帅,少则十天,多则一个月,就能收拾掉李克用。

今两河藩镇共请讨之,此千载一时。但乞陛下付臣兵柄,旬月可平。失今不取,后悔无及。——《资治通鉴》

加上还有朱温的拱火,而且李晔此时手中尚有10余万新招募的中央禁军,有一定的底气,于是同意开战。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决策将给他带来一次灭顶之灾!

因为开战之后,中央禁军这群新招募的军队,从未上过战场,哪儿能跟李克用手底下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沙陀骑兵相比。

很快,中央禁军被李克用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至于朱温,他虽然出动了兵马助战,但主要精力用于趁机扩张地盘了,根本没有全力支持禁军。

战败的消息传来,朝野震动,李晔的心顿时跌落谷底。

要是打赢了怎么都好说,可现在输了,朝廷就必须给李克用一个交代,不然的话,这李克用要是率军杀入京城,那可就大大不妙了。

无奈之下,李晔只好下诏恢复李克用的所有官爵和荣誉,然后把罪责推到两名宰相身上,将孔纬和张濬贬官发配,这才安抚住了李克用。

然而,这还不是最坏的。

更严重的事情是,李晔登基之初,就派宰相韦昭度率领禁军和诸镇兵马十余万讨伐西川,可这场战争愣是打成了持久战。

韦昭度、王建等人在西川打了长达三年之久,愣是没能攻下成都。

三年的战争,军费消耗极高,加上朝廷又不合时宜地发兵十几万讨伐李克用,接着被反杀,帝国的财政在这两场战争的折腾下,已经濒临崩溃,再也拿不出钱支持西川作战了。

李晔十分无奈,只好下旨停战,命令韦昭度撤军。

谁知,韦昭度撤兵离开后,王建并不打算就此止步,他拒不服从诏令,坚持继续进攻西川。

原本西川经过三年的持久战,已经人困马乏,所以在王建的持续进攻下,陈敬瑄连战连败,不久之后宣布投降。

西川就此落入王建手中,至于陈敬瑄和田令孜这哥俩,没过多久就被王建弄死。

于是乎,王建成了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运气爆棚地捡了漏,从此独霸西川。

朱温篡夺唐朝江山,灭了唐朝以后,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王建也第一时间在四川宣布称帝,建立“前蜀”政权。

就这样,唐昭宗李晔为了挽救大唐的第一次努力,就此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带来的后果是,中央禁军再一次覆灭,朝廷基本上没有能力再对抗藩镇。

而且讨伐西川、讨伐李克用两场战争均未取得胜利,让天下藩镇看到了朝廷的虚弱,从此朝廷威信全无,皇帝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天下藩镇更加飞扬跋扈,地方节度使发兵进攻长安的事情也越来越频繁。

最关键的是,西川没有打下来,反而落入王建手中,从此西川脱离朝廷掌控,长安再也没有大后方了。

可以说,唐朝的局势从此进一步恶化,越来越危险。

但李晔并未放弃他的努力,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他屡败屡战,被打倒一次,就站起来一次,不断地采取各种办法试图挽救这即将倾倒的大厦。

然而,他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唐朝这艘大船,延续到这个时候,已经四处漏水,再无挽救的可能。

不过,虽然无法挽救,但续命几十年还是能做到的,只是李晔实在是策略不当。

他急于讨伐李克用这事儿就是一大败笔。

当时朝廷正在西川用兵,而且旷日持久,在朝廷财政拮据的情况下,他又和李克用这种天下前三强的藩镇开战。

朝廷的那点实力,打一个西川就已经够呛了,他还同时两面开战,一只手打西川,一只手打李克用,光是这策略就是不对的。

最关键的是,他对自己的实力认知不足,像李克用这种天下前三强的藩镇,哪儿那么容易打得赢,中央禁军那些从没上过战场的新兵,根本没法跟沙陀骑兵打,战败是必然的。

还有他的团队也不行,像张濬这种人,志大才疏,不堪大用,夸夸其谈倒是很在行,真要上战场,他既没有军事之才,也没有政治远见,让这样的人做统帅,不输才怪。

当然了,唐昭宗那个时候,朝廷里真没有出过什么厉害的人物,这也是李晔尽管付出巨大努力,却依然无法挽救李唐的原因之一。

因为他缺乏能臣辅佐,满朝上下,根本没有什么能臣出现过,所以李晔的团队实力也不是很厉害,他的努力,注定是孤军奋战。

倘若李晔能忍一时之气,先隐忍,把西川的问题解决了,再逐步收拾长安周围那些不听话的小藩镇,一步步扩大朝廷的掌控范围,或许还能续命几十年。

不过,虽然这次的努力失败了,但李晔并未放弃,接下来,他还会为了挽救李唐,做很多事情,且看下篇文章分享。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