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当大家听到这个名字,不少人说不定已经在脑海中,回忆起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7的真正“神剧”。
电视剧描绘了 19世纪末的慈禧归政于光绪帝,到20世纪前二十年袁世凯登基称帝却最终下台,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大地上风云变幻的国事。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历经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
这期间,中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走向了民国;新思潮开始传来,旧制度渐渐走向衰退。
而在这二三十年的历史变迁中,许多“亦正亦邪,各有立场”的人物,诸如李鸿章、袁世凯、梁启超等人,无一不在其上勾勒出各自浓墨重彩的线条。
其中,慈禧太后这一形象之塑造可谓深入人心,而尤其让人感到其人之荒诞的,当属慈禧太后于御殿历数“洋人”如何坏我大清社稷,插手大清“家务”,此后便不顾光绪人等阻挠,齐宣西洋列强十一国之“壮举”。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历史上,这位独掌大权二十余年的太后,也确实曾怒而齐宣西洋诸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廷对万国宣战诏书”,也在之后为自己,为清政府招来割地赔款之祸事。
至于,为什么这位老太太会忽然之间怒火中烧,并不自量力地宣战列强,还要从她的亲信——“总管内务府大臣”荣禄,在雨夜递上的一则绝密情报说起。
荣禄雨夜献书,慈禧震怒惶恐
那是西历1900年5月20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六年的深夜,那天整个京畿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紫禁城处于其中宛如天地隔绝。
深夜,慈禧在宫女太监的服侍下,好容易在倾盆大雨带来的噪声中入眠,却很快被其储秀宫外传来叩门求见的消息唤醒。
作为一位已经65岁高龄的老太太,夜深之时被人唤醒无疑是一件极易恼火的事,只是当她听到叩门求见者是荣禄这位“总管内务部大臣”的时候,终究是压下了胸中的火气。
大清权臣荣禄出生于西历1836年,只比慈禧小一岁,出身满清上三旗之一正白旗,军人世家,时代荣华。咸丰朝荣禄借父祖恩荫,得以跻身朝堂,并在政变中得到慈禧赏识,进而成为慈禧心腹,官至“总管内务部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这样一位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大半辈子的老油条,之所以冒着大雨在深夜突然拜访大清国真正意义上的掌权者慈禧,定有其深意所在,慈禧亦是懂得其中的道理。
于是,在一片伴随着阵阵雷鸣的雨声中,慈禧喊了站在门外伺候的太监,吩咐他去将在储秀宫外求见的荣禄荣大总管请进来。
只是进殿这短短几十步的路程,就让荣禄身上浸透了雨水,进门之后对比之下,反倒是慈禧以梳妆齐全,显得荣禄落魄。
进殿后,未等慈禧说话咨询,荣禄便立刻从怀中取出一份保存完好的公文纸张,不顾浑身湿漉,便要将此物递交予一旁伺候的太监,再转奉给慈禧。
接着,他又撕声喊道:“太后,大事不妙啊!”
慈禧被荣禄此番作态弄得一时惶恐,想安慰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吩咐太监去寻些热汤热水好生宽慰荣禄,接着便展开文书仔细端详。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份荣禄递上来的文书,竟是一份由那江苏粮道罗嘉杰辗转送来的“甲级绝密情报”,上述各国洋人的一次照会。
在这里插一句,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洋人在京畿、天津等地已是司空见惯,按理说,若只是一次洋人之间的寻常照会远不至让慈禧一时恍然。但慈禧在看清文书所言内容后,竟不免一时震怒,继而心惊胆战起来。
文书上主要的内容可以归结为4条:
其一是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
其二则是各西方列强希望代收各省钱粮,以偿还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借贷欠下的“债务”;
第三天则是更加过分的代掌天下兵权,以剿在京畿、山东骤然兴起的“义和拳”“大刀会”等“灭洋团伙”。
毫无疑问,以上三条均是对一个主权国家无底线的侵占行为。不过,此时慈禧早已脸色大变,再难入眠,她的眼睛只死死盯着内容的最后一条,因为最后一条涉及了她本人。第四条的内容是:英法美俄等国要联合起来,勒令皇太后慈禧莫要再耍把戏,乖乖归政皇帝光绪。
义和团民“刀枪不入”扶清灭洋,慈禧太后气势汹汹宣战列强
人都是权力的人动物,大到掌管朝廷军事、行政、度支,小到县衙差役、官员门房、收税小吏,权力的特性让人一旦掌握,就不愿将其轻易交出。
所以毫无疑问,让一个人失去他原有的权力无疑是一件让当事人无比痛苦的事,而慈禧尽管已经是个花甲之年的老太太,也同样难以走出“权”字牢笼。
老佛爷终究是经历过争权夺位,乃至宫廷政变的人,在阵阵雷声中,她迅速稳定了自身情绪,并与荣禄这位深夜来朝忠心耿耿的臣子,谋划起究竟如何应对这件十分“棘手”的“国际”难题。、
很快,脑筋急转之下的慈禧太后,果真想出了一个让她自己“拍案叫绝”的、让荣禄这位官场老油子“瞠目结舌”的谋划。
老佛爷关外海西四部贵人血统中“好勇斗狠”的基因,竟然怂恿她做出了与洋人“鱼死网破”的决定——既然洋人要砍我龙座下面的椅子腿,横竖是个死,还不如和洋人玉石俱焚!
话说回来,清朝自铁骑入关以来,最早与之大打出手的西方洋人,除了当年和康熙皇帝打了一仗的北方之外,就当属与道光帝打了一场鸦片战争的英国人。那年,清朝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亦算得上的上等,但是工业水平自然远逊西方列强,总之一仗下来,清朝被迫割了香港,还被英国搞了个五口通商。也正是自此,清朝在西方列强眼中“天朝上国”的“伟岸形象”正式破灭。
西历1952年2月,17岁的叶赫那拉氏选秀入宫,并在四年后诞下咸丰帝唯一皇子,也就是日后的同治帝,这为她未来掌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英法联军攻克京城,将咸丰皇帝与慈禧撵到北方的承德,一路颠沛,以至身体虚弱的咸丰帝驾崩于热河,如果说1942的鸦片战争,这位将来的慈禧太后尚无太多印象,那么这次把整个清廷撵的鸡飞狗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势必会给她带去深刻的印象。
时间回到1900年,在经过一夜的商讨后,荣禄与慈禧终于达成了向列强宣战的一致意见。
可问题来了,当年在咸丰朝、还有慈禧丈人的道光朝那般“丰亨豫大”的时候,他们清朝都干不过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更别提现在内外交困的朝廷了。既然要宣战,那该怎么打,用谁打呢?
慈禧太后不愧“冰雪聪明”,在定下宣战的调子后,在荣禄提及用哪路兵马时,她马上就想起了一批围拢在山东、天津、京城附近,号称“刀枪不入”且“扶清灭洋”的义士。没错,就是“大刀会”“义和拳”。
都说事情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次日,慈禧就专门派出了军机处的刚毅与赵舒翘两位老臣,前往巡视驻扎在京城附近的涿州义和团。
刚毅出身镶黄旗,笔帖式出身,宦海浮沉多年,而赵舒翘汉人科举出身,亦是多年为官,按理来说,寻常江湖戏法应当唬不住这两位“人精”。但是偏偏,两位京城大员在亲眼看到义和团大师兄以“肚皮”硬抗火铳弹丸之后,竟然将其惊为天人!一度惊呼:“高手在民间!”
不久,得到两位老臣如上回复的慈禧大喜过望,有这样一支“刀枪不入”的生力军作为“灭洋”主力,再多的洋鬼子在大清也掀不起浪花儿来。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各路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浩浩荡荡地开进京城。
而这时,由于各国位于京城大使馆的消息断绝,洋人也开始已经以剿灭“义和拳”的名义派遣大军,走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双方已然有了除了一战、别无他法的趋势。
当然,除了作为战力的义和团,打起仗来人心亦是重中之重。于是,慈禧太后在6月11日、6月16日两度召开御前会议,对宣战诸国进行预热,在会上从葡萄牙赖在澳门不走,到意大利、美国趁火打劫,历数洋人罪状。
17日,洋人联军攻克大沽口炮台,由于消息传递的迟滞性,直到18日,清廷才知道这条讯息。也就在联军攻克大沽口炮台的消息传到之后,义和团民与部分爱国清军取得廊坊大捷的消息也传到了朝廷耳中,至此,慈禧自是信心大涨,朝中反对开战的朝廷官员亦是再无话可说。
而事情的高潮,则发生在几天后的6月21日。
是日,清廷正式发布“宣战诏书”,曰:
“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朕今日庄严宣示:向英吉利国、向法兰西国、向美利坚国、向德意志国、俄罗斯国、意大利国、奥匈帝国、日本国宣战。”
尾声:妖言惑众,谣言亦惑众
别看诏书上写得“光明正大、天日昭昭”,实际上,慈禧仍旧只是盯着她屁股下面那一亩三分地,也就是《走向共和》种慈禧所说的:插手大清家事!
这才是慈禧宣战诸国的重要原因。
宣战之后,虽然义和团怀揣着民族大义与十余万八国联军英勇作战,但也难免大败。事与愿违的的慈禧太后在京城眼看要被攻陷之后,不得不再次历经了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只是这次跑得更远,乃是“连夜扛着马车”从京畿一路跑到潼关以西的西安去了。
而事后,慈禧望见八国联军只是在中华大地上胡作非为,并没有借机施压令其“还政”光绪,不免起了疑心,于是,她吩咐李鸿章去查荣禄提供这份情报究竟来源与何处。
忙着“东南互保”的李鸿章在接到消息后,很快就查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原来是江苏粮道罗嘉杰由于不了解西方世界的“出版自由”,竟将英国人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社论当做“绝密情报”送予荣禄,再由荣禄递给慈禧,继而闹出了清廷向列强宣战的“惊人乌龙”。
而慈禧在得知此事乌龙之后,竟不怒反喜,既然洋人不是来砍自己屁股下面的“椅子腿儿”,那不就万事好商量了吗?
于是,在《清廷对万国宣战诏书》这部“传世巨作”宣战列强之后,这位老太太竟然在短短半年之后再度写出一部“流传后世”的罪己诏,其中最出名的一句当属“量我中华之物力,结交列强之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