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欢迎关注。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件尘埃落定,死刑。
这个女人有多毒?
先后拐卖17名儿童,亲手撕碎扯烂12个家庭。
在受害家庭的两端,一端是失去亲情,身心煎熬找不到家的孩子;另一端是为寻找丢失的骨肉,白天汗水泡发,晚上泪湿枕的父母。
受害人、被拐卖者杨纽花家就是其中之一。杨纽花5岁被从贵州拐卖到1800余公里的河北邯郸,此后她出生的家,父母思念成疾相继去世,房屋坍塌,姐姐被迫辍学,外出打工。而杨纽花本人也曾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余华英在经济拮据时,竟然连自己的私生子也会卖掉,获取钱财用于家庭开支。
在警方抓获的先一天,余华英佩戴金项链、金手镯,身着粉红上衣,与女儿手挽手逛街。
网友纷纷评论,这个女人丧尽天良,是人间恶魔,地狱恶鬼。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让余华英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我梳理了关于余华英犯罪的始末:
原生家庭
1963年,余华英是云南省鹤庆县一户普通人家,家中姐弟四个,她排行最小。
8岁上学,两年后,母亲去世,她辍学在家跟随姐姐一起在田间劳动。
17岁,父亲去世。双亲相继撒手人寰,让余华英未成年的心灵备受打击。
其实,我们能想象,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人民公社解散。彼时的普通家庭,大都在苦难中挣扎,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家庭,仅生存都是举步维艰。
余华英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没有得到时代的宠爱,加之父母去世,或许她处在一个既缺爱又少吃的家庭。
婚后家庭
21岁,余华英游玩时结识了重庆籍男子王某文,婚后两年诞下一枚女儿,按理说,此时的家庭是幸福圆满的。
然而,她和丈夫都不勤劳、不肯吃苦。村民说,丈夫还在外面搞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以此来养活余华英母女俩,后因涉嫌盗窃被抓。
这是余华英遇见的第一个男人。
享受着丈夫的非法所得,让人费解的是,余华英为何不及时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呢?
第一次拐卖儿童
出生在社会的底层,加之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了生计,余华英选择了县城的一家面馆打工。期间,结识了人称“龚木匠”的龚某良。在双方都未解除婚姻的情况下,两人非法同居产下一名男婴。
因为当时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加上私生子。此时,邪恶的念头出现了,两人商量着把男婴卖掉,至今,她也不知道自己亲生骨肉的去向。
这是余华英遇见的第二个男人。
尝到甜头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余华英先后伙同4人流窜在多个省,相继拐卖17个儿童。
罪上加罪,死刑。
以上是余华英的一些概况。
想起了一句话,如果人人都学点心理学,社会就会更和谐稳定。今天就从心理学层面说余华英犯罪的过程,旨在提高认知,拓展视野。
首先说缺爱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人如果在早期的成长环境中,价值感、安全感、归属感严重缺失,他们往往会没有底气,自负又自卑。
爱没有着落,情也没有去处,内心没有力量支持,所以自己主见性不强,总是想找人依赖。
那么,一旦接触到亲密关系,就会义无反顾的投入进去,只要对方没有给到想要的回馈,就觉得自己活不了。
余华英未成年时,父母去世,她一定是缺爱的。童年时期内心遭遇的创伤没有及时治愈。
缺爱使她性格变得冷血,在丈夫被抓后,外出打工期间与龚某同居。她只是想找个依靠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在生活艰难时,做出了匪夷所思之事。
在他们眼里,冷血到孩子是商品,可以交易换取钱财的。所以卖掉了自己亲生骨肉,贴补家用。
其次说犯罪心理活动:
余华英先后遇见的两个男人,非盗即拐。这就是她身边的能量和磁场。
心理学有个破窗效应,指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样事物如果稍微被破坏了,人们就有意无意地让它变得更坏。
很多事情,一旦有了开始的第一个突破口,结果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人干坏事也是一样的,一旦放任自己有第一次,就会有以后的无数次。
余华英卖掉自己的儿子,尝到了金钱的甜头,从此演变成了习得性的行为。
最后,说吸引力法则: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基于心理学上的吸引法则,即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首先,你身上的磁场决定了你会遇见谁。你的磁场会影响你的人生,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你所遇见的人和事,都是你内心所想的投射。
其次,善良和真诚是吸引正面磁场的关键。善良的人会吸引善良的人,而内心阴暗的人则会吸引阴暗的人。当你保持善良和真诚时,自然会遇到好的人;而内心阴暗则会吸引小人。
最后,修炼自己才能吸引更好的人。如果你喜欢一只蝴蝶,不要去追,而是应该去种花种草,等待春暖花开时,蝴蝶自然会飞回来。同样,只有你变得更好,更优秀,才能吸引更好的人。
喜欢我的文字,点个关注吧,一起成长,一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