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一年(1583)闰二月,在剿灭了缅甸土邦叛军之后,邓子龙升任云南副总兵,统管一省军务。
那一年,他已56岁。
在明代,副总兵一般位于总兵之下,只分管部分兵力,但云南地区较为特殊。
自明中后期以来,云南总兵长期归属沐家世袭,战时沐家总兵官也为云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事主官。因此,邓子龙出任副总兵,实际上是云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但没多久,他就被撤职了。
当时,为应对缅甸入侵,朝廷在云南边境永昌(今云南保山)、腾冲二地大量征兵。由邓子龙及另一名将刘綎负责分管新兵。
▲邓子龙。图源:影视剧截屏
两人一向不和,分管新兵后多有掣肘。两营兵丁也时常私下聚众斗殴,军风败坏殆尽。
朝廷只能将刘綎调走,最终由邓子龙负责训练全部新兵。
结果,邓子龙差别对待两营新兵。对一直以来跟着他的士兵,加以优待,给予双倍军饷。哪怕当中有人违反军纪,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娇惯”之下,这群受到优待的士兵在某次要饷不成后,直接哗变。一路烧杀抢掠,打到了省城。
还好当时的云南巡抚调度有方,哗变的士兵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祸端。
事后,邓子龙被撤职查办,军事生涯一度中断。
老将迟暮,心中未免感到些许恨憾。
人世间本就祸福难料,正如邓子龙年轻时从没想过要当将军一样。
他出生于江西丰城一个堪舆世家。祖上三代除了耕田外,唯一的技能就是给人看相算命。
受家风熏陶,他十来岁时便开始走南闯北,为他人看风水,选阳宅、阴宅地基,逐渐在家乡丰城及赣西南一带混得风生水起。
靠着给人看地择基,邓子龙收入十分可观。即便不出仕,用手中的钱在家乡购置几亩薄田,收收租,日子也会过得特别舒服。
可邓子龙并不想这辈子就这么过。
在给人看风水谋生的路上,他留心习文练武,希望改变命运。
就这样,前前后后六年时间,邓子龙虽文武大有长进,却始终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他回到家乡丰城的白云寺,准备在寺中住上一段时间。进寺第一天,就与一名秀才打扮的中年男子起了争执。
为了一张凳子,邓子龙先对中年人发动了攻击。谁知,中年男子并不示弱,出手还击,三下两下便把邓子龙放倒。之后,还不忘对倒地不起的邓子龙教育一番,提醒年轻人不可以貌取人。
邓子龙这才意识到,自己遇见高人了。
在邓子龙的一再追问下,中年男子称:“老夫乃当朝革职旧官罗洪先是也!”
邓子龙猛然反应过来,此人正是当时大儒、嘉靖八年(1529)的状元罗洪先。
▲明嘉靖年间状元罗洪先画像。图源:网络
传闻当年罗洪先曾拜在王阳明门下,跟随大师学习心学,对先生提及的“致良知”学说有着深刻的研究。
尽管罗洪先当时因反对嘉靖皇帝信道而被罢官,但其本人不仅精通心学,上至天文、阴阳、术数,下至地理、地图、堪舆,甚至排兵布阵、攻防水利,均无一不通。
得遇高人,邓子龙也不顾颜面,扑通一下就跪倒在罗洪先面前,请求对方收自己为徒。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徒弟,罗洪先心中还想测试一番,便告诉邓子龙,称自己目下正在云游四方,白云寺只是其中一站,不日将离去。若有心学习,大可跟着为师云游天下,增长见识。
第二天,为践行自己的求师之诺,邓子龙跟着罗洪先踏上了征途。
在路上,罗洪先着重以地理、地图学知识为徒弟讲解军事理论,同时借助走访名山大川的机会,让徒弟跟着自己吟诗作赋,向其灌输爱国思想。
在罗洪先的指导下,邓子龙逐渐对战场上的金戈铁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似乎在迷茫的人生中,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三年后,邓子龙才离开恩师。
他要去参加武举,报效家国。
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月,江西武科乡试举行,邓子龙踏上了赴考之路。
临行前,他提笔写下《磨剑口占》:
磨就青霜胆气雄,神光长射斗牛中。
张华去后无消息,千百年来起卧龙。
短短四句诗,道明了自己此行必胜的决心,也透露出潜藏内心许久的济世情怀。
▲邓子龙《登飞山》碑拓片(局部)。图源:网络
很快,邓子龙考中武举人,成了老邓家数代以来第一个“公务员”。
按当时的制度,“举人”如不参加会试、殿试晋升身份,则无法获得更高级别的任命,只能从低做起。邓子龙运气有点背,明朝科考虽名义上是文武并举,但武官职位可由后代世袭。久而久之,武举中更高阶的会试、殿试也就形同虚设了。到了他所处的明朝中晚期,普通人考到武举人,晋升之路基本到此终结了。
但无论如何,他可以凭着现有功名,到兵部排队等候任命。
江西巡抚衙门很快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原来,就在邓子龙考上武举人时,一伙强盗洗劫了江西樟树镇。因樟树镇离临江(今江西樟树市)府衙仅二十余里,知府大人担心贼兵势大,处理不慎不仅会被朝廷追责,还容易激化矛盾,危及自身安全,于是紧急向江西巡抚衙门发出求救信号。
不久,巡抚衙门下令,让邓子龙率领一支抚台衙门直属部队全权负责剿匪工作。
作为自己军事生涯的“首秀”,邓子龙对此次任命颇为重视。
当时,临江知府虽紧急向上级搬救兵,却从未对匪患势力进行侦查、分析。直到邓子龙奉命报道时,临江知府还以一个数千人的虚报数据来恐吓邓子龙。
经过一番实地调查,邓子龙发现,所谓贼兵,人数不过百,而且只抢劫财物,对杀人不感兴趣。
于是,邓子龙点了一百人马,趁着夜色一举讨平了这伙令知府大人吓破胆的盗匪。
此战后,邓子龙在乡里军界名声大噪,地方志也迫不及待地将其姓名录于书中,千古流芳。
与此同时,随着东南沿海的倭患愈演愈烈,刚刚完成剿匪大任的邓子龙,就接到了朝廷发出的征调客兵赴前线作战的命令。
作为江西重点宣传的军界新人,邓子龙得到江西巡抚的授任,以“小旗”身份协同本省“客兵”到福建前线参与抗倭,再立新功。
接到命令当天,邓子龙就出发赴闽。
与赴省城赶考一样,他在行军途中题写了一首《提兵入闽》来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和抗倭决心:
旗节依依渡建溪,熟梅苔语路迟迟。
逾垠久已忘家念,指敌频歌许国诗。
号令迅传山海静,干戈不扰鸟猿啼。
直须捣洗黎民恨,挂剑功成一羽衣。
一到福建,江西“客兵”迅即加入战斗。
当时,倭寇主力重点攻击福建沿海的福州、泉州、漳州三府。
由于这三府均为福建省的经济命脉所在,所以福建兵力几乎全员调至此处防守,其余地区则交由各地前来的“客兵”代为防御,邓子龙及其所属的江西“客兵”防御压力巨大。
可即便如此,在首次与敌人的交战中,邓子龙还是亲斩了倭寇两名,生擒一人,立下大功。
▲仇英《抗倭图卷》局部。图源:网络
按照明军的奖赏办法:“斩倭首贼一级,升实授三秩,不愿者赏银百五十两。”
凭借内心保家卫国的热血与英勇,不长时间,邓子龙即升授把总(正七品),成为手下有400多号人马的明军基层军官。
在新任福建巡抚谭纶给到朝廷的《官兵剿平流寇查参功罪人员以彰劝惩疏》中,特意提到:“参将梁守愚,指挥刘伟、凌芝,千户马贵,武生邓子龙……均效驱弛之力,共收斩获之功。”
这也是邓子龙离开家乡后,首度在国家捷报中崭露头角。
此后,他多次参与剿匪缉盗工作,在战争历练中,一步步靠英勇杀敌积攒军功,成长为明代后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
由于抵御海匪战功出色,万历六年(1578),51岁的邓子龙被调任浙江都司任佥事(正三品),代管嘉湖、宁绍二处参将巡海。
当时,侵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销声匿迹。驻扎浙江海防前线的邓子龙,日子过得较为平静。
借着定期回杭州汇报海防工作的机会,他也抽空游览了这座号为“人间天堂”的城市。
在岳飞庙前,邓子龙无限感慨,提笔写下了“诸葛虽生蜀亦亡,将军不死宋还灭”的诗句。
谁知,一不小心,这两句诗就被人告发,说是妄议国事;再加上江西巡按陈世宝向朝廷报告,称邓子龙在江西任职期间有贪赃枉法的行为。结合数罪,万历皇帝亲自拍板:“子龙既智勇可用,着纳赎还职,遇缺推用。”
被停职停薪几年后,心灰意冷的邓子龙,才又得到了朝廷的起用。
万历十一年(1583),缅甸东吁王朝侵犯云南。
彼时,客居云南陇川的商人岳凤与缅甸王莽应里有私交。听闻好友在缅甸登基称王,岳凤便设计将陇川宣抚使多士宁杀害,随后举兵投靠莽应里,积极充任攻打云南的先锋。
在岳凤的前导进攻下,明廷在云南地区相继丢失了顺宁、施甸,军事重镇腾冲、永昌等也岌岌可危。
危难之际,万历皇帝下令,征调临近各省“汉土军数万人”驰援云南。
邓子龙当时正在湖南武靖参将任上,奉命率部疾驰云南,加入抗缅战争。
明朝立国两百余年间,沐氏家族始终代管云南,故而朝廷长时间存在一种意识:云南蕞尔小地,无需劳师动众。加上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地形复杂,中央军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因此,前期开展的防御性战斗,明军吃亏不少。
在这种形势下,缅军又攻下了大理、蒙化、景东等地,大有借云南为跳板,再行北上入侵之势。
作为全军先锋,邓子龙所部一到云南永昌,就积极组织人手筑城建哨。
▲邓子龙在云南保山修建的濯缨亭。图源:图虫创意
鉴于军队里普遍低落的士气,他一边令援军做好战前动员,一边将此前带头违法乱纪的部分官兵斩首,严明军纪。
彼时,原木邦宣慰司首领罕进忠正在永昌,东吁王朝的莽氏与罕进忠有仇。为了讨好缅军,有将领建议邓子龙,将罕进忠交由缅军方面处理,相信缅军在收到这份厚礼后,也会投桃报李,在明军面前识相撤退。
但邓子龙断然拒绝。
这番强硬的态度,让驻守永昌的明军将士多了一份死战到底的决心。
邓子龙亲自带人勘察永昌周边地形,发现距永昌府百余里外的姚关是进出永昌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战争能否获胜,关键得看姚关攻坚战打得如何。因此,邓子龙决定,由裨将邓勇率军在正面佯攻驻守姚关的缅军,而自己则率领精锐翻过险绝陡峭的山峰,绕后突袭。
万历十一年十一月,姚关之战打响。
仗着自己有三十万兵众,东吁王朝莽氏军队首先对明军发动了进攻。
按照事先部署,邓子龙带着少数精兵强将埋伏在莽氏军队必经之路上。
趁缅军防守松懈,邓子龙等人从天而降。
缅军此次攻城出动了精锐象兵,但在突如其来的战乱中,象兵无法发挥集群式作战优势,逐渐自乱阵脚,互相踩踏。
在明军精锐的箭炮夹击下,缅军攻势持续受挫,大量的士兵死于自家大象脚下,“尸横满山,血流满涧”。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邓子龙受命与赶来增援的名将刘綎一起清剿剩下的缅军。
经过一番厮杀,刘、邓联军不仅大破进犯的缅军,还跟随缅军撤退的步伐,一路攻入缅甸境内,打下了当时缅甸的第二大城市阿瓦(今缅甸曼德勒)。
明缅战争的胜利,让邓子龙和刘綎一起升任副总兵衔。之后,二人共同管理滇军事务。
▲名将刘綎画像。图源:网络
尽管刘綎作战之勇,冠盖全军,但其性骄恣也是军中出了名的。而邓子龙不吃这一套,两人遇事硬碰硬,没多久,矛盾就爆发了。
在多次内耗后,邓子龙与刘綎皆遭罢职。
随后因兵变,邓子龙被投入监狱,接受刀笔吏质询。
正当所有人以为一代老将即将重复李广的命运时,在日本海东边的“关白”丰臣秀吉却“拉”了邓子龙一把。
当时的日本,处于战国末期。随着室町幕府的消亡,各国(相当于我国的郡县)大名纷纷加入争夺实权的战争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力压群雄崛起,尾张、肥后、近畿等大名纷纷归附,日本新的将军幕府形态初现。然而,在之后的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被家臣明智光秀逼杀,家族大权落入重臣羽柴秀吉手中。经过多番征战,羽柴秀吉完成老主人的心愿,短暂统一了日本各地大名,并获日本天皇赐姓“丰臣”,开启桃山时代。
与织田信长相比,丰臣秀吉对战争更加狂热。
▲丰臣秀吉。图源:网络
当时,与日本近邻的国家除了明朝,还有李氏朝鲜。
这个政权自建立之初即向明朝称臣,百十年来一直是明朝忠诚的“藩属国”。在明朝的庇护下,李氏朝鲜逐渐荒废了建朝之初的尚武精神,朝中党争内斗不断,是个十足的弱国。
丰臣秀吉于是制定了侵略朝鲜,以朝鲜为跳板,吞下明朝的大计划。
万历二十年(1592),“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战争正式打响。
在明朝部队与朝鲜军民的配合下,明、朝联军相继收复了开城、汉阳等大部分朝鲜国土,日本侵略者也被迫退守釜山、蔚山一带。
在战争中,明军发现,此次攻朝的日军,多半以水师运兵,登陆作战。若明军也以水师在海上迎击,将事半功倍。
而日本这边,丰臣秀吉以与明朝讲和为缓兵之计,接着倾全国之兵,发动了二次侵朝。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七月,在打下汉阳后,日本战船越过朝鲜半岛进抵黄海、渤海,天津、蓬莱一带远处海面也可遥见日军战旗。
▲蓬莱水城,又名备倭城,背山面海,地势险要,为明代北方水师军事要塞。图源:图虫创意
闻讯,万历皇帝震怒。除调北方水师守备天津、登州一带,也在抓紧募集南方水师,并令李如松、刘綎等大军先期入朝参战。
鉴于此前邓子龙在抗倭、抗缅诸战中立有殊功,万历皇帝特命其恢复副总兵衔,以南方水师副将的身份,随名将陈璘赴朝参战。
这一年,邓子龙70岁。
尽管已过了在战场上挣命的年纪,邓子龙却仍如三国时代的赵子龙那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接到朝廷诏令后,邓子龙不敢稍迟疑,他在南兵中精挑细选了数量庞大的浙江义乌兵。当年,义乌兵曾以助戚继光抗倭闻名天下。
为了尽早抵达朝鲜战场,邓子龙麾下的这群义乌水兵在战前几乎未受任何训练。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之后在抗倭战争中精彩的表现。
经过长途跋涉,东征水师在邓子龙的率领下按期抵达。
很快,配合明军陆上攻势,邓子龙的水师在海上与日本水师展开决战,大败敌军。
一心攻朝的丰臣秀吉此时突然病死(一说为明朝使臣沈惟敬毒死),日军士气大挫。朝鲜水军统制李舜臣带领新式铁甲“龟船”,加入战斗。
▲韩国首尔李舜臣雕像旁的龟船复原模型。图源:图虫创意
群龙无首的日军只能秘密撤军。
三路日军中,小西行长的部队多部署于全罗南道的水面上,距离日本海较远,不利于撤返日本。为了逃命,他学起丰臣秀吉,派人与驻扎在海边的陈璘和陆上的刘綎谈判。
在两军讨价还价的同时,小西行长向友军发出了求救信号。
为了让小西行长顺利撤出战争泥沼,萨摩藩主岛津义弘亲率藩下一万余人赶来救援。
由于岛津水师一时“弥满大海,海不见水”,负责海上防御的陈璘担心出事,便派老将邓子龙会同李舜臣设伏日军必经的露梁海峡,防止日军发动第三次进攻。
就这样,在双方的“误会”下,明、朝联军与想跑的日军遭遇了。
作为接应水师首领,岛津义弘明白,如不尽全力突破明、朝联军,不仅救不出同伙,甚至还可能把自己搭进去。所以一开战,岛津就抱必死之心。
而朝鲜水师统制李舜臣本就有与日军不共戴天之心,两军遭遇,当然你死我活。
也不知是否心有所感,邓子龙在出发前特别交待随军的家丁说:“吾只要冲锋杀贼,赤心报国,答谢圣恩。”
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八日夜,露梁海战打响。
邓子龙与李舜臣均遭遇了此生最后一战。
史料记载,明、朝联军在岛津部队与小西汇合后,迅即“关门打狗”。
一时间,明、朝水师“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知我来,一时鸟铳(火炮)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
危急时刻,邓子龙不顾高龄,亲率两百敢死队,冲进敌军主力,与胶着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据事后侥幸回到大明的家丁回忆:“老爷只管冲进,斩级不知多少,但见水赤。”
由于场面混乱,在风与火的相互作用下,邓子龙的战船不慎与日军水师连成一片火海。
日军合围,一代老将寡不敌众,殁于日军之手。
而李舜臣为了救援邓子龙,率军冲入日军阵中时,亦不慎被流弹袭中,当场阵亡。
最终,在明、朝联军的殊死搏斗下,侵朝日军几乎付出了全军覆没的代价逃回日本。
听闻朝鲜战场的惨烈后,万历皇帝在给朝鲜的国书中,不忘再度告诫怕死的朝鲜国王:“倭虽遁归,族类尚在,生心可逞,亦未可知……望王卧薪尝胆,勿忘前耻。”
然而,大明皇帝的告诫已无法挽回老将邓子龙的生命。
战后,替邓子龙收殓的家丁发现,老爷的首级不见了,随身携带的银花银牌及作战使用的刀剑铠甲皆为日军洗劫一空。
家丁只能以一段檀木精雕作其头,随老将埋于地下。
为表自己毋忘国耻,朝鲜国王亲自穿上孝服,为阵亡的邓子龙和李舜臣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全民哀悼。
此后,朝鲜历代国王均对邓子龙“再造藩邦”之功颇为感恩,曾建祠祭祀。
然而,在将星如云的大明,邓子龙似乎死得“默默无闻”,万历皇帝也只是循例追赠其为正二品的都督佥事。
他一生南征北战,曾被弹劾,曾被停职,亦曾下狱,或许在道德上并不完美,但别忘了:
有缺点的英雄仍是英雄。
参考文献:
[明]张惟贤:《明神宗实录》,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清]何士锦等:《丰城县志》,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年
[日]末松保和编纂:《李朝实录》(影印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61年
[朝]柳成龙:《惩毖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
毛静:《邓子龙传》,学苑出版社,2015年
周雪根、高明扬:《明代民族英雄邓子龙诗之情思内涵》,《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