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步枪优于日军的村田式,却遭遇甲午惨败,李鸿章哀叹:人不行

钧儒说古代 2024-02-03 16:20:58

阅读文章前,希望您可以点击【关注】,方便后续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推送。

清代中后期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在抵抗侵略者的战斗中清军的表现十分糟糕,这最终导致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清军战斗力不足的问题,一直都是各界讨论的焦点,其中很多声音认为清军在武器装备上的落后是清军频频失利的主因。

但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之后清军中并不缺少先进的单兵武器,落后的高层决策和后勤管理才是阻碍清军战斗力发展的最大症结。

从明朝末期开始,清军就已经开始大范围装备火器了。

当时在和明军的战斗中清军获得了较为先进的西式火器,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朝军队里也出现了专门的火器部队。

但在清朝中期随着国家局势的稳定,为提升满族文化的影响力,清廷制定了一系列重振骑射,压制火器发展的政策,这让清军的火器制造和士兵训练与世界先进潮流逐渐脱节。

当时清军装配的还是前膛装药的火绳枪,这和明末后金军队的装备并没有太大差异。

在维护地方治安的战斗中,清军也尝试了对火枪的改造,为了提升射程和威力,清军制作了枪身长达六尺的兵丁鸟枪,枪身的加长加厚让其能够装填更多火药,弹药的射击距离甚至超过了鸦片战争中英军使用的燧发枪。

但由于这种枪的枪身过长,士兵们在击发的时候只能将枪托背在肩后,将扳机放在耳旁进行击发。

这令射击者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瞄准,而且装弹效率也非常低下,因此只能对付使用冷兵器的义军,在面对洋枪洋炮时,则完全落于下风。

在此前的战斗中,部分清军也意识到了兵丁鸟枪的缺点,于是清廷又制造出了一种该枪的升级版——抬枪。

这种枪的重量比兵丁鸟枪更重,一个人无法完成击发动作,因此需要一人在前面抬着枪身,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这种枪在兵丁鸟枪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射程和威力,甚至和小口径的火炮不相上下。

抬枪也成为了清中期军队最为依仗的步兵枪械,但在鸦片战争中,抬枪击发速率慢,精准度低,转移慢的缺点暴露无遗,清军单兵作战装备的改良势在必行。

虽然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的装备十分落后,但当时英军使用的也是黑火药击发的枪支,作战双方的武器差距实际没有那么明显。

清军之所以被杀得溃不成军,最关键的原因是清军缺乏与火枪相适应的战术设计,与英军轮次击发,辅以侧翼保护的战术差距太大,无法造成有效杀伤。

虽然在鸦片战争中清军吃了武器装备落后的大亏,但随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让清廷没有精力和资源去完成武器革新的工作。

直到湘军和淮军基本控制住了义军的发展势头,清廷才有余力去考虑装备革新的问题。

在和太平天国军队作战的时候,大部分清军依然使用着老式的火枪和抬枪,这些武器装备用于对付义军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但想要取得巨大优势还稍显不足。

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1962年李鸿章带领部分淮军士兵进驻上海,依托上海的贸易体系,李鸿章在这里组建了全部装备西式枪械的洋枪队。

次年他还建立了洋炮队,这让淮军的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时淮军装备的多为西式后装填步枪,包括英国的马梯尼、士乃德,法国的哈乞开斯,德国的 毛瑟,美国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枪种。

1965年的时候,淮军已经装备了三到四万杆洋枪,他们出色的战斗力令清廷看到了希望。

在此后的洋务运动中,清廷开始对西式枪械进行大规模仿制,各地的军队均开始配装新式火枪,清军看似已经拥有了和列强较量的能力。

但由于当时地方军阀派系已经开始坐大,这导致各地部队的军械更新都是独立完成的。

各地军队装备的枪械种类也不尽相同,如果说淮军中的“万国枪械博览会”还是时局所迫,之后清军枪械种类繁杂的问题,就完全是各势力官员打小算盘造成的了。

而且在购入枪械的同时,清军并没有及时引进先进的训练体系,这导致清军无法掌握与枪械相适应的战术方法,也没有培养拥有先进战争理念的军官。

这都让清军中的洋枪队,成了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最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现出了原形。

中日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而言,都是不能失败的战争。

清廷急需通过此战来恢复军民的士气,而日本则希望获得朝鲜半岛乃至中国东北的地区的控制权,以便开展“大陆计划”。

关于甲午战争的胜负,人们往往将目光集中在黄海海战之上,北洋舰队的覆灭也被视作清廷洋务运动失败的象征之一。

然而此前在朝鲜战场上清军的失利,其实才是甲午战争大败的核心因素,这也间接导致了清朝几个海军基地的接连失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败局。

事实上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清军就已经开始向朝鲜地区增派兵力。

为了增加胜算,清廷还临时招募了部分兵勇,但清廷却没有足够的枪械,因此这些新兵中很多人是背着老式鸟枪和抬枪去往朝鲜的,甚至有一些士兵用的还是冷兵器。

那些装备了西洋步枪的清军,战斗力也没比他们强到哪里去。

虽然他们中有些士兵已经装备上了先进的后装连发式步枪,但后勤补给却成了大问题。

当时清廷向朝鲜派出了大量军队,但他们一时之间又难以组织起与之匹配的后勤民夫队伍,因此清廷决定让这些作战部队,自行携带武器弹药等物资。

这种情况下,清军为了保证队伍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只能尽可能压缩士兵的配弹数量。

很多士兵都只带了一百多发子弹,这些弹药在激烈的战场上连半天都无法支持,这也是为什么清军在朝鲜战场上很快就完全落败的原因。

而且由于清军士兵装备的枪支型号并不统一,这也给后续的弹药补给提出了考验。

很多部队在朝鲜战场拿到补给后才发现,弹药型号与自己的枪支并不匹配,这也是清军无法持续作战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日军装备的是统一的村田式单发枪,虽然在单兵性能上并没有清军的西洋步枪优越,但这种统一装备极大地减轻了日军的后勤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地面战场取胜的要诀。

随着近年来甲午战争史料的披露,人们发现也有部分清军部队在朝鲜是不缺少弹药补给的,但他们由于缺少训练,竟然在和日军简单交战后,便扔掉武器狼狈逃窜。

这让日军在朝鲜和东北战场,竟然缴获了二百万发炮弹和七千万发子弹,这样的数据实在令人感到痛心。

李鸿章在面对前线武器弹药补给的请求时,也发出了这样的哀叹:

再发再弃,当如之何!

甲午战争的失利彻底戳穿了清廷洋务运动的虚假繁荣,这也让清廷看到了清军武器装备混乱的问题。

为此清廷开始统一军队的装备,并于汉阳兵工厂等地大量生产以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为原型的新式枪械,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汉阳造”。

与此同时,清军还在各地开展了组练新军的活动,其中尤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组建的北洋新军最为出众。

在小站练兵的时候,袁世凯就提出军队必须要配备统一的制式装备,而且一定要是采用了无烟火药的后装连发式步枪。

这种武器无论在射速还是威力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为北洋军的战斗力提供了保障。

在统一武器装备的同时,袁世凯还意识到了清廷将领战术思想陈旧,理论知识不足等问题。

于是他在小站练兵期间还开设课堂,向军官和士兵教授兵法、枪、炮、算学、测绘、地理、战阵攻守、外语等科目。

这让北洋军官对西方战争形势的变化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将先进的知识运用到战场之中。

在统一步兵装备的同时,袁世凯还改变了清廷传统的军队编制体系。

他将士兵们按照兵种的不同进行重新编排,强调步炮协同等现代战术理念,在这种作战方式下,新军的武器装备终于发挥出了其应有的威力。

袁世凯小站练兵在清末取得了斐然成果,相较于甲午战争时期的清军,北洋新军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这更充分说明了战术思想和训练,才是限制清军战斗力的核心因素。

清军在战争中的糟糕表现,经常被人们归咎于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但事实上晚清时期清廷在装备购入上,花费了巨额资金,清廷士兵的单兵枪械也不比对手差太多。

但清军糟糕的训练和落后的指挥及后勤体系,让这些装备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威力,最终只能在战场上任人宰割。

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才终于认清了症结所在,此后培养的新军也拥有了不俗的战斗力。

但是清廷腐朽的政治已经不能依靠武力继续维持,最终他们也被这群寄予厚望的新军,赶下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清代火器应用研究》,王珏著,2019年5月发表。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或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方便后续第一时间接收文章推送。

1 阅读:156
评论列表
  • 2024-02-04 07:23

    能走点心吗?1962年的李鸿章!这类说历史的基本上都是水号,文章都是网上抄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