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来了。”谢老师抬起头,看到弟子,脸上露出一丝慈祥的笑容。
“老师,今天我有很多问题想请教您。”小王笑着回应,放下手中的包,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下每一个知识点。
谢老师微微点头,手指轻轻合上书本,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今天你想讨论什么问题?”
小王迅速坐下,眼神中透出一丝紧张和期待。他翻开笔记,快速浏览之前记录的内容,随即抬头问道:“老师,最近我在学习《黄帝内经》的时候,看到里面特别强调望色对诊断的重要性。可具体怎么望色,我还有些不明白,您能详细讲讲吗?”
谢老师微微一笑,拿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然后沉声道:“望色,确实是中医诊断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在《黄帝内经》中,早已对望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望色,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来了解病情。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既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又可以反映脏腑病位及病性;泽即皮肤的光泽,指荣润还是枯槁,主要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和疾病的预后吉凶。”
小王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在笔记本上写下“色是颜色,泽是光泽”。他抬起头,认真地问:“那面部的颜色变化都代表什么呢?”
谢老师放下茶杯,手指轻轻点在桌面上,缓缓解释道:“面部的皮肤色泽,主要反映五脏的状态。中医讲究五脏对应五色,如果一个人气血调和,面色常呈现出自然的润泽感,颜色均匀,光亮饱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善色’。”
小王皱起眉头,思索着老师的话,接着问:“那什么是‘恶色’呢?”
谢老师的目光深邃,似乎穿越了千年中医的智慧:“‘恶色’是指人体病态时,面部皮肤呈现出不正常的色泽。例如,肝病患者的面色会偏青;心病患者面色会异常赤红;而肾病患者往往会显得面色发黑。这种颜色的异常,正是五脏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望色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既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又可以反映脏腑病位及病性;泽即皮肤的光泽,指荣润还是枯槁,主要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和疾病的预后吉凶。
面部色诊的原理和意义
谢老师又解释道:“而面部色诊的原理则在于,面部的皮肤非常薄嫩,血络丰富。正如古书所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各个脏腑的精气也通过经络上荣于面部。因此,通过观察面部的色泽变化,我们能够了解脏腑的盛衰和疾病的预后吉凶。”
《黄帝内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脾,主身之肌肉,其华在唇四白,开窍于口。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肾,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黄帝内经》:“十经二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小王迫不及待地问道:“老师,面部色诊又有什么意义呢?”
谢老师微笑点头,继续为小王解惑:“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气血盛衰,还能辨别病邪性质,甚至确定病变部位。”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立刻拿起笔开始记录。
“首先,”谢老师说道,“面部色诊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气血盛衰。望色包括颜色与光泽两个方面。颜色为血色之外露,可以反映血液的盈亏和运行状况。若血液充足,则面色红润;血液亏虚,则面色淡白;血行瘀阻,则面色青紫。光泽是脏气之光华,可以反映精气的盛衰。气盛则有泽,气衰则无华。因此,医者望色时必须将颜色与光泽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小王点点头,认真地记录下来。
“其次,”谢老师继续说道,“面部色诊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病邪性质。不同的病邪会导致面部色泽的不同变化。一般来说,面部色赤多属热邪,色白多为寒邪,色青紫多为瘀血,色黄为湿邪为患。”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心中对中医诊断的奥妙充满了好奇。
“最后,”谢老师接着说道,“面部色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病变部位。面色之浮沉可以分辨病位之表里,面部五色之变化可以区分脏腑病位所在。例如,面青而晦暗多为肝
病,面赤多为心病,面白无华多为肺病,面黄而晦暗多为脾病,面黑而无华多为肾病。”
小王听得入神,他觉得这些知识真是太有用了,能够帮助他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