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昇夫 字数 1835
惠东稔山有大片的稻田。时逢金秋十月,晚稻成熟,部分已经在开始收割了。我对稻田有着朴素的特别情感,为了看稻田,特意骑行去稔山,并安排返程时看另外两个景点。
大致路线:先到涧背村、竹园村片区看稻田,接着到范和罗冈围,再到永湖淡塘村,最后到三栋书房下,由此返回;经过的地方有:永远桥、迥澜庵、罗冈围、小布、牛牯墩、凌坑、西山、茶耳、南坑、联丰村、梅子坑、大坑水库、永湖淡塘村、三栋书房下等。
这次骑行比较有感觉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在稔山竹园一带看到现场收割,人心里感到特别舒服。家乡虽“千山万水”外,但每一次骑行去乡村,我都像回了一次家乡一样。
涧背、竹园、圭景片区,天高地阔,良田万顷。平畴间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平静地向南流去,曲线优美,宛如一条游龙在金色的波浪中嬉戏。往南,稻田的尽头,厦深高铁、惠深高速相交横过,给乡土稻田增添了现代元素美。
天气格外地好呀,悠悠白云在蓝天上俯望着多姿多彩的人间,像是打开了一扇奇妙而有趣的天窗。青山绿野环抱,小楼依依错落,门前浓墨重彩,美得直入心肺。
正逢一处在收割。一人一机在田间作业,田边水泥路上晾晒着稻谷。机器到处,像电推剃过。稻禾变成碎绒,谷粒由机器输出,衔接的三轮车等候搬运晾晒。
不由想起以前家乡割稻,全程手工,割、挑、打、晒、收,是相当累人的。眼前,一台机器基本包圆了,只需晒运加工。但服侍机器收晒搬运也不见得是轻松的事。机械化富余了人工,产量也上去了,科技使人类走向文明进步。沿着稻田一直走到高铁架桥,看了个饱。美中不足,没有无人机,不能有大视野。
回望大片的稻田,收获成堆的新谷,感觉像闻到了香喷喷的大米饭,心中无不欢喜。我情不自禁的说:又是大丰收呀!有粮食,不用担心没得吃,也可以换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真理。
二是往永湖近50公里的乡间穿行,景地的移换,能很好的调适和放松心情。有些地方是比较偏僻了,在那样的地方出现的村落或一户人家,让我心生感触。心想:无论在哪里,有座房子安落,简陋不要紧,收拾干净整洁有条理就不错。活着,并不需要那么多。
范和村到淡塘村有近50公里,骑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从下午一点骑到山顶斜照。穿村过镇,“山重水复”,金黄的稻田一路相随。
导航叫走大路,我选择了一条看上去更直的中线,而且都是乡村。没有全程导航,就分两段。先到白花联丰,再由联丰到永湖。
其中,前半段路没有走过,像小布、牛牯墩、凌坑。不记得是过哪一个村,路逢结婚。婚车爆竹新服彩妆,那喜庆让我感到,无论在哪,即使是边陲旷野,都有人类的足迹,生老病去,爱恨情仇,代代繁衍生息。后半段从西山起,是有走过的。过茶耳后要翻一小山坡,有点陡,幸而短,上到坳口,往南坑又一直下坡。在这个位置有一片“梅园”,或是李树,有不少的枝头正在开花,以为冬末春初。南方的气候真是不同。再放远看,西藏气候更不同,地貌特别,人也不同。不同的环境,给人的感受是完全有别的。
联丰往梅子坑之间有一段机耕路,这是导航不会选择的路线。沿着联丰水泥路一直往前骑,错过了接驳机耕路的茬口,误来到一户人家门前。前面上斜坡,坡上趴着两只狗,一左一右,见我骑车上来,它们也不吠叫,乖顺地站起来让道。一位老阿姨在门前地边栽插着什么。这应是联丰最偏远的一户人家,朴素原始,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老屋。看上去,生活也不一定富裕,但并不觉得要紧。“远离”了城市,也就远离了喧嚣纷扰,没有竞争攀比,贫富的概念淡薄,也就不重要了。如此这般,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只要有人,有爱,物质真的没那么重要,物质难道不是罪恶的根源吗,而精神才应是我们生活高地的明灯。
梅子坑也是偏僻的村子,像这类地方,觉得适合半隐。过了梅子坑,就是大坑水库。水库岸上是条柏油路,路边林中有很多“小房子”。难怪我第一次经过这里毛皮竖紧,即便是第三次经过仍有一点紧张。为什么?我并不信世间有鬼,只因水库这边实在有点幽静。
水库下面,又见良田人家。有搭架的藤菜,有茄子,有韭菜,之外是玉米。玉米青葱,禾近米高,这是家乡八月间才有的农作物,现在,家乡渐入冬季,玉米是不可能有的。
骑行的路途上,无论是早上出发,还是下午返回,时光都是那么宝贵,流去得特别快。秋阳慵懒,不惊不燥,静静地照着大地,落在草木屋角,不用干什么,什么也不用干,就享受阳光下的这一切——山河草木田野自然就很好。可惜,一直在赶路。很多次,我都对自己说:下次休息不远骑了,或者不用上班,可以慢下来,想停就停下,想或不想什么,任由自便,或见见山,看看水,望望云……,那似乎成了我梦想的生活。
图片实拍于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