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辛弃疾面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和报国无门的现状时,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阙。
诗中所说的寄奴,则是南朝宋开国之帝刘裕的小名。
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杰,才会被辛弃疾称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呢?
平定孙恩起义——大器晚成的刘裕东晋末年,因为地方割据,对士族持有宽泛放纵态度的东晋王朝,则对农民的压迫愈演愈烈。
于是隆安三年(399),孙恩起兵反晋,东南八郡(今浙江大部分地区和江苏东南)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史称“旬日之中,众数十万”。
晋廷连忙派参加过淝水之战的名将谢琰和刘牢之率北府兵镇压,而孙恩则退至海岛休整,以逸待劳,阵斩了平叛的大将谢琰,而尝到了甜头的孙恩,对这套骚扰战术愈发得心应手。
隆安五年(401)二月,孙恩五月攻克沪渎垒(今上海),六月攻克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已直接威胁到了当时东晋的京师建康(今南京)。
虽建康军备充足,但朝廷仍然震惊万分,刘牢之领兵坐镇南方,支援不及,于是推举帐下当参军的刘裕急援建康平叛,此时的刘裕已经三十六岁。
二十岁参军从士卒做起的刘裕,十六年的军旅生涯,与从小织席卖履的苦日子生活,他熟知百姓疾苦和如何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他作为参军身先士卒,麾下治军整肃,法纪严明,军中威望颇丰。
刘裕奉命领兵抗击孙恩后,一改之前被起义军接连打败的官军形象,刘裕每战皆胜,各种奇谋、小战术层出不穷,将孙恩起义军节节击退。
在隆安五年(401)八月,刘裕被封为建武将军。
他率水军继续追讨孙恩,次年六月,刘裕大破孙恩,将孙恩逼迫至投海而死,起义军残部举孙恩的妹夫卢循为主,打算继续抗争。
正当刘裕想要继续追击,一举平定起义军时,噩耗却从后方传来。
平定桓玄反叛——挽大厦于将倾的晋朝之臣随着孙恩的进攻,京防空虚,这给盘踞长江上游军事重镇荆州、拥兵自重、伺机而动的桓玄以可乘之机。桓玄继承了父亲桓温称帝的遗志,抓住时机,一举攻入建康,杀死了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元显,罢黜晋安帝司马德宗。
而掌握大量兵权的刘牢之因为畏惧桓玄,于是选择投降桓玄,桓玄趁机收夺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惧祸而逃,然后自缢身亡,但桓玄仍下令劈棺斩首,以儆效尤,并将刘牢之的兵权移交自己的堂兄桓修。
刘裕审时度势,只得暂投桓玄,韬光养晦,由于刘裕屡建军功,于北府旧部中颇有声望,所以桓玄也对刘裕也不敢小视,以拉拢。
桓玄随后篡位称帝,刘裕与有志之士约定时间,四处举事,克复晋室。
刘裕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囗发难,杀死桓修,各地纷起响应,推举刘裕作为盟主。
桓玄见情势不妙,挟持晋安帝轻舟逃逸,刘裕则率兵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追击。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将桓玄消灭,迎晋安帝司马德宗回建安复位。
为奖励刘裕再造晋室之功,晋安帝封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刘裕开始掌握朝政。刘裕还替拥有知遇之恩的刘牢之申辩。
使得朝廷恢复了刘牢之的职位和封爵。
第一次北伐中原——攻灭南燕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义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身死,其侄慕容超袭位,轻启边衅,驱掠东晋百姓千余家。刘裕因此上表北伐,外扬声威,统领晋军向北挺进。
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见晋军挺近,向慕容超建议扼据大岘(今山东沂水县),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但慕容超以及其他鲜卑大将恃勇轻敌,对晋军进入其境不以为虑,拒绝公孙五楼的建议。
刘裕的部队没有遇到南燕抵抗,轻易就越过了大岘山。
南燕主慕容超这才反应过来,派遣军队进据临朐(今属山东潍坊),亲自率领精兵继后。晋军来到临朐南方,慕容超派遣四万精骑前后夹击,刘裕则以自创的“却月阵”,以步兵、水军、战车组阵,力战精骑兵,胜负难决。
与慕容超的轻敌不同,在胜负难决之际,刘裕采纳参军胡藩的献策,派遣军队绕至燕军之后,乘虚攻克临朐,使得南燕军队大败。
慕容超败退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晋军将士在刘裕的亲自鼓舞下迅速进击,在广固进入对峙,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围点打援。并采取分化瓦解之策,策反南燕大臣。
慕容超只好派遣使者驰往后秦求援。后秦之主姚兴知道消息后,遣使向刘裕宣称,后秦有十万精兵,屯于洛阳,如果晋军不撤退,就进攻晋国。
刘裕马上识破了姚兴的虚张声势,不为所动。慕容超不见后秦援兵,以大岘山以南的土地与东晋为条件,向东晋称臣,刘裕当然不肯。
慕容超只得继续派送使者求援,刘裕截获了去求援的使者,带着使者绕城而行,以示后秦救兵无望,使得城内南燕守军军心涣散。
刘裕还大胆使用被俘虏的燕臣张纲,张纲精通攻城器械,以降臣张纲设计的攻城器械,大大加强了攻城能力。
南燕军队只好挖地道出击晋军,殊死一搏,结果不出所料的战败。南燕尚书打开城门迎降,晋军攻入城池。
慕容超率领数十骑兵突围,但还是被晋军活捉,送至晋都的建康斩首示众,就此南燕灭亡,成为了刘裕的赫赫功绩。
一统南方——权倾朝野的刘裕卢循在桓玄称帝时,也假意臣服桓玄,暗自积蓄着实力,等到刘裕平定桓玄的叛乱后,朝廷也没有能力再去处理卢循,只得将卢循调至广东,许之以利。
义熙六年(410年)春,卢循和徐道覆乘着刘裕北伐南燕的时机,他们也开始从广州开始北征,想要覆灭东晋。两人分东西二路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大败豫州刺史刘毅等晋臣。
义军10余万,如今又声威大震。
徐道覆想要东进进攻晋都建康,卢循犹豫数日才勉强同意,五月进抵淮口(今江苏南京西北秦淮河口),逼近兵力不过数千的建康,城内人心震恐,内外戒严。
此时北伐的刘裕已经消灭了南燕,正打算继续北伐,闻讯果断率领精兵急返京师,部署防卫。
徐道覆主张立即与刘裕决战,打刘裕立足未稳。
而卢循优柔寡断,贻误了战机,义军兵临建康近两月也没攻进建康,兵疲粮乏,只好撤退。
等到大军班师回朝,刘裕立马组织晋军,进攻起义军,追击大破起义军,起义军只好向南方逃窜,义熙七年(410)二月,晋将孟怀玉攻破始兴,义军骁将徐道覆战死。
来到番禺的卢循,则发现城池已经由刘裕部将孙处由,走海路进攻拿下了,只好朝着交州(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逃跑,在交州兵败,投水自杀。
而被起义军大败的豫州刺史刘毅被调到荆州当刺史,名誉扫地,还远离了晋都建康这个权利中心,刘毅愤愤不平,于是起兵抗衡刘裕,义熙八年(412),刘裕领兵进攻江陵,刘毅兵败自杀,司马休之担任荆州刺史。
司马休之担任刺史后,在荆州当地颇得人心,义熙十年(414),他的儿子司马文思生性凶暴,在晋都擅杀官吏,其党羽被下诏诛杀。
司马休之也申请解职卸任,但刘裕不允许。
刘裕将司马文思执送荆州,另司马休之“好好教导”自己的儿子,暗示严惩,但司马休之只上表废司马文思为庶人,并以书信给刘裕谢罪,令刘裕大感不悦,立马命令江州刺史孟怀玉防备
义熙十一年(415),刘裕亲自率军讨伐司马休之。
刘裕率兵从建康出发。等到四月,司马休之的四万军队,就被刘裕带兵给打败了,刘裕时隔两年又一次攻克了江陵,司马休之父子逃至后秦姚兴手下。
刘裕自平定桓玄之乱后,从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开始,带兵开始四处征讨,进行了消灭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是攻破南燕,剿灭卢循,灭司马休之。
至此,南方各大割据势力林立的局势终于一扫而清,南方归为一统。
东晋境内,名义为晋朝皇帝统治,而实际则由权倾朝野,掌握兵权的刘裕统治。
第二次北伐——伐灭后秦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皇帝姚兴身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送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一个天赐的良机,于是在几个月的准备之后,在八月的一天,自己率领大军北伐后秦。
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进攻许昌、洛阳。
晋朝军队的进展神速,后秦驻扎在当地的部队,无不是望风而降,九月刘裕率军进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檀道济也是顺利攻克了重镇许昌,十月王镇恶就率军进驻洛阳,没有收到什么反抗。
刘裕原先命令前锋军攻取洛阳,等待后续主力到达之后,再继续西进。但王镇恶等见后秦内乱纷起,潼关的守军薄弱,便当机立断,不待刘裕大军到达,分兵两路西进。
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被后秦主力依险而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后秦大将姚绍截断。
刘裕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己率领大军继续北上。
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却被刘裕常设奇阵或者使用一些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不过刘裕进军速度缓慢,前线的晋军给养不继,晋军一时处于危境。
王、檀两人向刘裕求救,刘裕以魏国十万骑兵紧跟于黄河北岸并进,威胁重大,而拒绝派兵增援。王镇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亲至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动员民众,“捐献”军粮,才解了缺粮之危,使得军心趋于安定。
后秦大将姚绍企图再断晋军粮道,被晋军设伏,斩获大将多名,全军几乎覆灭,其中也有他自己的儿子,姚绍悲愤已极,发病呕血,将兵权交予秦将姚赞之后死去。
姚赞率兵偷袭晋军,又被击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八月,刘裕大军经过跟北魏骑兵的斗智斗勇,终于抵达了潼关东部,前锋沈田子率小股兵力攻入武关,进屯青泥(今陕西蓝田),准备夹击秦军。
后秦之主姚泓也率领数万骑兵支援,原本打算在潼关率军迎击刘裕主力,但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姚泓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刘裕,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歼灭沈田子。
沈田子等晋朝将士们认为敌众我寡,不应出击,但沈田子却认为兵贵用奇,被包围军队绝无活路,不如主动冲击立足未稳的秦军,沈田子亲自带头冲锋,众将士被鼓舞,大败秦军,斩秦军1万多人。姚泓率败军退返长安。
与此同时,王镇恶向刘裕请求率领水军从黄河入渭水,逼向长安,刘裕采纳了他的建议。王镇恶军出发后,发现后秦军队正打算西撤防守长安,王镇恶果断跟踪追击大败秦军,刘裕大军随之逼近长安。
后秦主姚泓见长安危急,但认为自己尚有数万军队,可以抗击晋军。王镇恶身先士卒,率军进击秦军,秦军战败,姚泓率兵来救,却与败兵互相践踏,也不战而溃。
姚泓单骑逃回宫内,王镇恶攻入长安城中,姚泓只得率群臣至王镇恶军营投降。
至此,义熙十三年(417年)八月二十四日后秦便宣告灭亡,刘裕立下东晋自从衣冠南渡后,夺回长安的不世之功。
长安之乱——得而复失的长安九月,进入长安城的刘裕正准备休整一番,经营关中之地,不料传来自己的政治盟友刘穆之病死的消息。
刘裕害怕朝堂有变,留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率王镇恶、沈田子等将领共守长安,自己则率军南归,但被胡夏开国之主赫连勃勃的谋臣王买德嗅到了机会。
刘裕南归不久,赫连勃勃便派大军进攻长安。
而在此时的长安城内,却陷入了癫狂,留守长安的晋朝将领因分赃、权力发生内讧,诸位大将厮杀,沈田子、王镇恶等将领身死,军心涣散,刘裕得到消息,惊恐不已,命自己的儿子刘义真速回。
刘义真和将士大掠财宝美女,车载南还,为夏军追及,二十万精兵葬送在长安,而刘义真单骑逃逸。长安虽然得而复失,但经过两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为刘裕据有。
称帝——南朝宋武帝刘裕巨大的功绩以及掌握着兵权,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他先后受封相国、宋公,加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
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刘裕令心腹鸩弑晋安帝司马德宗,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
元熙二年(420),刘裕逼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位,建国号大宋,改元永初,是为武帝。
即位之后,以司马氏前车之鉴,宋武帝削弱强藩,集权中央,打压豪门士族,扶持寒门,政绩卓越。
为之后的元嘉之治打好了基础。
刘裕平时节俭,不爱珍宝,也不喜豪华,穿着十分随便,连齿木屐,普通裙帽。
他在宫中悬挂了少儿时使用过的农具、补缀多层的破棉袄,为警示自己的后人。
后来,他的孙子,孝武帝刘骏看见这些东西,讥诮祖上是乡巴佬,令人唏嘘。
永初三年(422)五月,武帝病逝,时年六十。
如何评价宋武帝刘裕?刘裕是在战术上敢于创新,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巧妙布阵,利用优势弥补了短处的优秀军事家,使得“却月阵”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术,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而从东晋百年的偏安氛围中进取图强,两次北伐,都取得了丰厚的战果,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对于刘裕而言,的确实至名归。
最中肯的评价,莫过于《中国通史》: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主要辅佐,多选用寒门,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难得皇帝的信任。
削弱士族的政治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大大增强了。
当时鲜卑拓跋部落统一黄河流域,出现强大的魏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鲜卑人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
所以,刘裕消灭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是一个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