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南的福建大地,北部群山环抱之中,隐匿着一座因茶而名的古城——政和。
这座小城,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茶香,更与宋代帝王宋徽宗有着不解之缘,其年号“政和”便是徽宗亲赐,背后蕴藏着一段茶与皇权的佳话。
1
政和:年号之赐,茶史悠长
政和,原名关隶,地处武夷山脉东南,自古以来便是茶叶的沃土。
其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唐末宋初,与北苑贡茶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北苑贡茶,始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由茶人张三公(张廷辉)献茶山于闽国,历经四朝,持续御贡长达458年之久。
政和,在宋代便已是北苑贡茶的重要产区,其茶叶品质之优,可见一斑。
宋徽宗赵佶,这位以艺术才华著称的帝王,对茶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
据史书记载,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时属北苑御茶园的关隶县进贡了一种银针茶,其色如银,香如兰,味如泉,令宋徽宗龙颜大悦,遂决定将正在使用的年号“政和”赐予这座小城,以表彰其茶之卓越。
这一举动,不仅赋予了政和新的名字,更将这座小城与茶的历史紧紧相连,成为了一段佳话。
2
自然馈赠,茶韵天成
政和之所以能成为茶中瑰宝之地,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这里平均海拔800米,山溪坑涧纵横交错,七星溪、松溪、赤溪、翠溪等溪流如银链般点缀其间,形成了独特的二元气候。
加之以砂砾壤、红壤、黄壤等酸性土壤为主,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
相传清光绪五年(1879年),铁山乡茶农魏春生在一次偶然中,将一株茶树移至家中种植,不料后院墙塌,压条衍生出数株新茶苗。
这些茶苗,便是政和大白茶的祖先。
它们属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植株高大,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质肥厚,芽壮毫多,是制作政和白茶的绝佳原料。
3
品种多样,工艺精湛
政和白茶的卓越,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恩赐,更离不开世代茶人的精心培育与精湛工艺。
除了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群体种菜茶等品种也为政和白茶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这些茶树品种,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政和白茶的丰富品饮体验。
在制茶工艺上,政和白茶遵循古法,不炒不揉,以自然发酵为主。
这种独特的工艺,使得政和白茶在保留茶叶原有风味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份岁月的醇厚与甘甜。
尤其是政和白毫银针,以其芽壮毫多、叶肉肥厚的特点,色泽银灰,香气清鲜,花香馥郁,滋味清甜,醇厚回甘,被誉为政和白茶中的上品。
4
茶香四溢,历史传承
政和白茶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文化传承史。
自清朝起,政和白茶便名扬四海,民间流传着“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
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政和白茶的珍贵与受欢迎程度,更体现了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历史的波折并未让政和白茶的光芒黯淡。
在抗战时期,政和白茶一度沉寂,但解放后,在张天福、陈椽、骆少君等老一辈茶人的努力下,白茶传统工艺得以恢复,政和白茶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茶宗陈椽在其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中曾这样描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
这不仅是对政和白茶品质的肯定,更是对其国际影响力的见证。
政和工夫红茶,以其独具的高山野韵,在上世纪后半叶风靡欧洲,成为福建红茶中的佼佼者。
5
茶香政和,年号传奇
政和,这座因茶而得名的古城,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茶香,更见证了茶与皇权的传奇故事。
从北苑贡茶到政和白茶,从宋徽宗的亲赐年号到如今的中国白茶翘楚,政和茶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诗,讲述着自然、品种、工艺与传承的完美结合。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一片茶叶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等待着每一位茶友去细细品味,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茶香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