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廖汉生军校毕业想回西北去,萧华却不答应:你得留下当校长

漫步史书 2022-05-14 17:02:39
前言

图|廖汉生

1979年10月下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与军委副秘书长兼副总参谋长杨勇到南京视察工作,时任南京军区政委的廖汉生接待了两人。

在过去战争年代,王震、杨勇都曾是廖汉生的上级,这次见面也算是老战友重逢,三人寒暄旧事后,王震、杨勇谈到了中央对廖汉生的安排:

“中央军委希望你到沈阳军区去。”

廖汉生那时已经是一个68岁的老人,一听中央军委对自己的安排,廖汉生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我年龄大了,身体精力大不如前,再调沈阳军区,实在是不利于工作。”

思索再三,廖汉生向中央递交了退休的报告,结果中央没有同意他的请求,1980年8月14日,廖汉生正主持南京军区第六届党委会议,中午12时就接到调令,让他出任沈阳军区第一政委。

事实上这一次也不是廖汉生唯一一次向中央请辞,在后来长达十几年的岁月中,廖汉生多次响应国家干部年轻化的号召,要求从岗位上退下来,颐养天年,但中央考虑到他虽然年龄大了,但身子骨还硬朗,希望他能在多干几年,廖汉生有一次都把电话打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没有同意他退下来。

一直到1993年,廖汉生才彻底离开了工作岗位……

六十四年革命生涯

廖汉生是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将军。

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廖汉生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才走上革命的道路的。

廖汉生是湖南桑植人,祖上本来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儿,情况有所改观,廖汉生将军时隔多年后回忆自己的家庭,曾这样说了一段话:

“我家祖上几代都是以土为生的种田人,而且都是单传。从我爷爷那代起,为求人丁兴旺,门第转换,就取了一个颇为吉利的班辈排名:芝兰百世昌。到了我父亲这一辈竟然有了转机。父亲兄弟六人,他最小,排名廖兰湘,字六谦,号茂才。茂才是秀才的别称。在全家人勤劳耕作的供养下,他以最优等毕业生的资格从桑植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以后,又去省城长沙读书。”

图|贺龙

廖兰湘是当时桑植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洋学生,在长沙读书期间,与革命党人林伯渠(延安五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有着很好的关系,后来廖兰湘从长沙返回家乡开私塾。

1916年,桑植洪家关人贺龙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几次邀请廖兰湘从军,几经劝说,廖兰湘后来加入到贺龙的队伍中,一直到后来病逝于军中。

廖兰湘去世以后,母亲带着廖汉生艰难生活,贺龙对他们母子俩也百般照顾,在父亲以及贺龙的影响下,廖汉生后来也参加了革命,在家乡桑植搞农民运动,并加入了贺龙大姐贺民英领导的游击队。

几经辗转之下,廖汉生后来跟随了贺龙,到湘西红二、六军团长征时,廖汉生已经是红军中优秀的军、师一级的干部。

廖汉生在部队思想境界提升很快,从一件小事足以说明。

土地革命时期,廖汉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贺民英领导的游击队中,1933年腊月,廖汉生奉令去寻红军主力带一些粮食回来,当时红三军第8师师长是朱胜文、政委谷志标都是廖汉生的老朋友,朱胜文原来是贺龙警卫员,而谷志标则是廖汉生在桑植高小的校友。

几年不见,两位老友都成为部队中师一级别的干部,让廖汉生十分羡慕,一次,廖汉生当着贺龙、贺民英、贺满姑的面就闹情绪:

“朱胜文和我原来差不多,现在都当了师长,自己还只是一个游击队员。”

图|1936年,时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师政委的廖汉生在长征到达陕北后

考虑到游击队老的老、小的小,离不开廖汉生这样的年轻骨干,于是贺民英向贺龙提了个建议,照顾一下廖汉生的情绪,将他任命为湘鄂边游击队文书,掌管图章文书。

这也是廖汉生一生之中,唯一一次要官的经历。

然而随着在部队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廖汉生逐渐认识到这样的思想并不正确。

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原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时年26岁的廖汉生出任了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副团长,在后来作战中,廖汉生屡立战功,到1938年2月时,廖汉生已经担任了120师独2旅旅长兼政委。

1939年9月,八路军120师与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河北灵寿县对日作战,击毙日伪军1380余人。

战后120师决定整编队伍,考虑到老部队少了,各个支队增加了,于是决定将廖汉生的独2旅撤编,部队整体划入358旅,当时358旅,张宗逊任旅长,张平化任政委,于是关向应找到廖汉生,希望他能委屈一下,出任358旅政治部主任。

廖汉生在关向应找他谈话时,他想的并不是自己职务降低了,而是考虑到自己之前从来只干过政委,没当过政治部主任,没做过机关工作,思来想去他决定婉拒,关向应先后三次找他谈话,廖汉生都推辞,关向应只好激他:

“你不当政治部主任,谁当?”

廖汉生说了一个名字:“金如柏。”

图|关向应

金如柏也是红二方面军出身的老将,和廖汉生搭过班子,以前也一直是廖汉生的部下,廖汉生担任716团政委时,金如柏担任过团政治部主任。所以廖汉生推荐金如柏来做这个旅政治部主任。

“你推荐金如柏当旅政治部主任,那你怎么办,你到哪里去?”

廖汉生回答十分爽快:

“让我回716团去吧,当政委。”

这等于说是廖汉生自请降级到716团去,从原来的旅长、旅政委降级为团政委,而原来的老部下金如柏却成了他的上级。

“你能行吗?”

关向应十分关心这位老部下,廖汉生一拍胸口说:

“可以,行啊。”

图|1937年3月,贺龙(前右一)、关向应(前左三)、廖汉生(后左三)等在陕北合影。

时隔多年以后,当廖汉生回忆往事,谈到这次降级任职的经历时坦率地说:

“我没有去想什么下级、上级,主要是从工作上来考虑的。那个时候的干部都把个人升迁看得很淡,能上能下。”

从军校毕业,反成学校校长

廖汉生后来不止一次地放弃“升官”的机会。

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按照中央的统一命令,改编为第一野战军,而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委。到了这年6月,随着华北军区18、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一野各军也要成立兵团。

按照原定的方案,1、2、7军组成1兵团;3、4、6军组成第2兵团。

原本上级考虑的是,让廖汉生到第一兵团去,给兵团司令王震当政委,然而彭德怀在问廖汉生意见时,廖汉生却仍然表示,愿意继续留在第一军。

实际上,廖汉生不是不能去第一兵团,当时西北前敌委员会,给廖汉生的职务就是到第一兵团或者是第二兵团去当政委,考虑到第二兵团中已经有王世泰担任政委,所以才考虑调他到第一兵团去,给王震当政委。

图|1938年12月,廖汉生(四排左七)参加一二O师干部会议合影

可参考王震过去的任职经历来看,王震常年是兼任军政一把手职务,在359旅时就是旅长兼政委,在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时,也是纵队司令兼政委、第二军军长兼政委。

而廖汉生虽然也兼任过军政一把手职务,但思来想去,自己不愿意去给王震“添麻烦”,索性就还是留在第一军。

1952年5月,廖汉生本来应邀在青海西宁举行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讲话,因胆结石病发作,只好临时改为省委书记张仲良代为讲话。

廖汉生7月份到北京治病,意外碰上了从朝鲜战场上归国的志愿军司令员、老上级彭德怀,那时中央已经决定,彭德怀回国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继续兼任志愿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

彭德怀考虑到,西北军区领导人大多数都在北京担任职务,西北军区领导班子不健全,一见廖汉生来看望他,彭德怀随即提出自己想法:

“调你到西北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主持军区工作。”

廖汉生一听立即婉拒:

“这半辈子我从来没干过政治部主任。”

图|1946年,廖汉生与夫人白林在山西兴县

然而彭德怀执意要廖汉生去,廖汉生拗不过他的意见,只好提出要求:

“如果要我干政治部主任,那调7军政委冼恒汉来当政治部副主任。”

彭老总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1952年9月,廖汉生调离第一军,赴兰州就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部部长,当年10月下旬,廖汉生在西北军区党委会上,正式当选第五书记,并在3个月后担任军区副政委,主持军区工作。

事实上也可以看出,当时彭德怀担任西北军区司令员兼党委第一书记,但1950年就到了朝鲜战场上,回国后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基本不在岗位。西北军区党委排在廖汉生之前的几位书记,不是调到中央任职,就是身兼数职在地方工作,根本就脱不开身,廖汉生当时是以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身份,主持全军区的工作。

1954年,彭德怀兼任国防部部长后,1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又签署命令,任命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萧克、李达、廖汉生为国防部副部长,廖汉生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时,是他们之中最年轻的,后来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时,廖汉生又是155名中将中,职务最高的将军。

1955年,全军各大军区调整,西北军区调整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张达志、冼恒汉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政委、王恩茂任新疆军区司令兼政委。廖汉生趁机向中央提出,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图|廖汉生与白灵

南京军事学院是刘伯承元帅在1951年1月15日领导创建的军事院校,专门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高等院校。

那时候南京军事学院的生活条件很差,虽然住的地方还算不错,但上课的教师却很差,许多老人时隔多年后回忆,就和牲口住的棚子差不多,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廖汉生如饥似渴的学习,52名高级将领,就在这个牲口一样的棚子里一学就是两年半。

廖汉生在学校学期期间,恰好赶上了我军第一次授衔,综合各方面考虑,廖汉生最终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据后来有人谈,以廖汉生的资历,足以授上将,毕竟廖汉生的老搭档,曾担任第一军军长的贺炳炎就被评为上将。然而廖汉生主动让衔,才被授予中将,毛主席为此还专门表扬了他。

可据廖汉生将军回忆:

“毛主席是不是表扬,我不知道;军委评衔的过程,我也不知道。但我始终认为,评衔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我并不符合上将的条件。”

实际上,廖汉生那时在学校,面对许多人整天议论的评定军衔的事情,竟然是充耳不闻,把一切都交给组织来考虑。

毛主席究竟有没有表扬,廖汉生并不清楚,然而到1985年时,邓小平在第四次评定军衔会议上说了这么一段话:

“当年(55年),那么多老红军、老革命,他们往多高评都不过分。结果人家只要想一想为了胜利,倒在路上的那些烈士们,让衔的让衔,逊职的逊职,像徐海东、廖汉生这些老同志,主席都高度表扬过他们这种无私的革命精神,现在你们这些人,功劳没有多少,却为了芝麻绿豆大的官争来争去,像个什么样子!”

图|廖汉生

那时总部有不少新提拔的年轻干部,考虑到55年首次授衔的大部分老干部还在,评定军衔过程并不顺利,为此开了好几次会议,邓小平气得都拍了桌子。

廖汉生这种不为名利,一心为公的思想,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然而更让他诧异的事情在后面。

耄耋之年卸任

1957年,廖汉生从军校毕业,面临一个分配的问题。

当时大多数将军,在入校学习时就有职务,离开学校后,自然是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廖汉生却没处去,因为他入校之前,西北军区已经被撤销了,尽管对于他的任命,是中央考虑的事情,但廖汉生还是决定,自己争取一下。

廖汉生找到了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萧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继续回大西北工作。”

考虑到新疆军区王恩茂一人身兼司令员、政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职务太多忙不过来,廖汉生觉得,不如到新疆军区去,接替王恩茂出任司令员,分担一下他身上的工作。

然而萧华却摇头拒绝了。

“你不能去新疆,你要留在南京,出任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

廖汉生大感诧异,但坚持婉拒。

“哪有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当院长的,不行不行!”

萧华问:“为什么不行?”

图|萧华

廖汉生回答道:

“原来院长是刘伯承元帅当的,要我这个中将去接元帅的位置,行吗?再说,我本身的能力也不行?”

为了劝说廖汉生,刘伯承元帅特意带他到北京为筹建高等军事学院选址,到了北京以后,主管军委工作的老上司彭德怀找廖汉生谈话,中办主任杨尚昆也找他谈话,但谈来谈去廖汉生就两个字“不行”。

萧华第二次找廖汉生谈话,这次不管廖汉生如何婉拒,萧华态度比他还强硬:

“要你当院长,你就当,不要管院长是元帅还是中将。”

廖汉生也很无奈,只好接受了任命,从军校一毕业就当了院长,在新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更重要的是,同为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的同学张震出任副院长、原军事学院代政委出任钟期光担任政委,两人都是上将军衔,只有廖汉生一个人是中将。

1973年12月,廖汉生重新出山担任军事科学院政委,1975年2月又调任南京军区政委。

图|1978年,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在洞头县委书记汪月霞的陪同下,接见女子连战士并合影留念

1979年,中央考虑调廖汉生到沈阳军区任政委,与李德生搭班子,廖汉生那时就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不适合,向中央请求退休,但这一次中央连招呼也没打,就下令调廖汉生到沈阳军区去担任第一政委。

廖汉生知道,中央军委既然已经决定,自己再拒绝也是枉然,只好去沈阳赴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廖汉生又响应中央号召,决定以身作则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这一次中央还没提出建议,老战友们就已经不干了。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渭汉、北京军区政委秦基伟纷纷跑来劝说廖汉生,秦基伟甚至向杨尚昆反映,希望能留住廖汉生继续在军队工作。

廖汉生早就为自己退休生活做了规划,到南京去,和老伴儿在住的地方再修上三间屋子休息养老。

但中央依旧不同意。

中央给廖汉生的意见是,到总政治部任职或者到国防大学当校长。

廖汉生最后没办法,直接打电话给邓小平,邓小平考虑再三,最终没同意他退休,而是安排他到人大去了。

图|廖汉生晚年回家乡

1983年6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上,彭真接替叶剑英担任了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出陈丕显等20人任副委员长,从军队转入人大常委会的干部中,包括耿飚、韩先楚、韦国清、叶飞等等,原来55年授衔时都是上将军衔,只有廖汉生是中将。

尽管廖汉生想退下来,但既然在岗一天,就要多做实事,为此又投入到学习中,后来还兼任了外事委员会主任。

廖汉生担任了两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到1992年,廖汉生以82岁高龄再次要求退休,这次中央依然还是不答应。党组织找他三次谈话,明确告诉他:

“中央准备推荐你当国家副主席。”

只是这一次,廖汉生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干下去了,坚持请辞,中央也无可奈何。

图|1997年1月,廖汉生参观飞亚达并题词

1993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廖汉生只出席了开幕式,便匆匆离去,最终同为第六届人大副委员长的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廖汉生一生,为党为国竭尽全力,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致力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廖汉生将军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263
评论列表
  • 2022-05-14 17:48

    刚入门的学生,却做了军事学院院长!太离谱了。

  • 2022-05-14 18:45

    命中有时,终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