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1A1主战坦克的“伊拉克故事”(1)

阿隆过去 2024-08-30 14:57:07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0.05.006

作为第一个遭遇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打击并最终引进这款被美国探索频道形容为“地表最凶猛武器”的国家,伊拉克已经走完了短短十余年的美国坦克装备岁月,重回俄制坦克轨道。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伊拉克国防部完成了73辆俄制T-90S主战坦克的引进,换掉陆军第9装甲师第35机械化旅原有的M1A1坦克,后者直接塞进仓库封存起来。

是什么导致美国坦克失宠?“艾布拉姆斯”到底适不适合这个地域开阔、石油充沛(意味着燃料供应无虞)的国家呢?或许只有仔细品味伊拉克军队使用者的感受,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M1A1坦克的“悲喜剧”

说起M1A1坦克,伊拉克既是它的“福地”,也是“坟地”。它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后为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即GDLS所收购)研发的M1系列坦克中产量最大的版本,全球服役总量超过3000辆。其实,M1坦克的总设计师莱特指出,M1坦克真正的领先之处在于预留了未来升级的空间,最先问世的M1坦克虽然大量沿用成熟部件,但设计团队深知美军将对坦克的防护、火力乃至信息化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M1坦克原型车只有58吨,但偏偏在行走部分准备七对负重轮的原因,要知道六对负重轮对58吨坦克已经足够了,但美国人希望“给未来的变化留下空间”。这种“前置思维”确实让M1家族获益匪浅,美军相继列装升级版M1A1、M1A2、M1A2SEP、M1A2TUSK坦克。

1991年海湾战争中,M1A1坦克随美军前往波斯湾部署,将伊拉克军队装备的T-72、T-62以及T-55坦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据负责作战与计划的美国陆军副参谋长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整个“沙漠风暴”地面军事行动中,美军装甲部队仅以损失18辆M1A1坦克(其中大部分被友军误伤)的代价击毁数百辆伊拉克坦克。美军发布的《美国官方评估》称,M1A1坦克在作战中仅有一次被伊拉克T-72坦克打成重伤的记录。该报告援引坦克乘员组的话称,当时这辆M1A1坦克与一辆T-72坦克在2000米距离上遭遇,后者抢先发射三发炮弹并命中两发,其中一发被M1A1的装甲弹开,另一发则嵌入装甲中爆炸,所造成的破坏足以令坦克失去作战能力,不得不被拖出战场抢修。另外,评估报告中还记录其他六次M1A1坦克被伊拉克坦克击中的情况,但均无大碍,“被(伊拉克)125毫米坦克炮弹击中,感觉就像被蚊子叮了一口,不会影响我们的作战。”一位参加过海湾战争的坦克老兵回忆说。

在纷乱的中东和北非局势中,拥有强大威力的M1A1坦克迅速成为该区域国家的首选,先是埃及,接着是沙特、科威特,后来连最先遭M1A1“蹂躏”的伊拉克也引进了这款“超级武器”,原因很简单,2003年,美国的“眼中钉”——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垮台了,新政权不再是敌人了。2008年,伊拉克新政府向美国订购了140辆M1A1SA坦克和100辆配套支援车辆,合同金额超过20亿美元。尽管国家不太富裕,但伊拉克政府倒是出手阔绰,要求美国生产商提供新造的坦克,它们安装了美军2006年前开发的战场环境识别系统、前视红外或热像仪、可对付伊拉克特殊沙尘天气的发动机空气过滤系统等。可是伊拉克人起初不知道的是,他们买的M1A1坦克根本未达到美军自用坦克的水平,像至关重要的贫铀装甲、可显示附近敌我目标位置的卫星跟踪系统就事先取消了,可见美国人对伊拉克军队存在戒心。

尽管性能缩水,伊拉克人仍为能够使用M1A1坦克感到特别高兴,毕竟两次与美国的战争中,伊拉克军队都被这种坦克打得惨败。2003年萨达姆政权崩溃后,美国扶植起的伊拉克新军拒绝了继续使用俄制装备的建议(过去几十年伊军一直使用俄制装备,它们比美制装备更便宜,且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坚持装备彻底“美化”。很快,伊拉克军队从制服到装备都与美军如出一辙,年轻的伊拉克士兵刻意模仿美军,以至于走在大街上,往往要靠近后才能确认是美国还是伊拉克大兵。

据报道,M1A1SA坦克继续沿用AGT-1500燃气轮机,但结构进行了优化,使得它在沙漠环境中工作的可靠性提高两三倍、燃油消耗减少35%、零部件的数目减少22%。该坦克的主炮仍为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使用的弹药包括M830和M830A1多用途破甲弹、M865穿甲教练弹(TPGSDS-T)和M831破甲教练弹(TP-T),偏偏少了著名的M829贫铀穿甲弹,要知道这正是当年美国坦克兵“完虐”伊拉克T-72坦克的法宝。不仅是贫铀弹不肯给,连美军“标配”的贫铀装甲也没有出现在M1A1SA坦克上,据说换成了所谓“防护力等效”的陶瓷复合装甲。M1A1SA的火控系统全面更新,包括换装运算和处理能力更强的火控计算机、第二代前视红外系统(FLIR)、显示和控制设备、对人眼安全的激光测距机等。其中第二代前视红外系统替换了炮长的热像仪和车长独立热像仪。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FLIR不是简单地在原位置替换原有的热像仪,而是在内部将供电单元、图像控制单元等的位置也进行了改动。第二代FLIR是一个完全整体化的目标猎歼系统,在目标捕获能力上提高了70%,对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距离提高了30%,可大幅提升车长和炮长全天候目标获取和交战能力。

作为伊拉克的战略预备队,驻防在巴格达北部的第9装甲师(隶属第1军)率先获得M1A1坦克,数量高达120辆,大部分集中在以职业军人组成的第34装甲旅,编成3个坦克营,另一个旅则使用匈牙利、波兰转让的二手T-72M坦克,而伴随这些坦克行动的仍是老旧的俄制BMP-1步兵战车。该师曾参加过塔尔瓦、费卢杰等地的清剿行动,打击反政府武装,可是碰上像“伊斯兰国”那样凶悍的极端武装,他们就有些手忙脚乱了。2014年6月,“伊斯兰国”以“内部渗透+外围突击”的方式,奇袭位于摩苏尔的第9师营地,缺乏戒备的官兵一哄而散,结果把包括M1A1坦克在内的大批精良武器丢给对手,成为“伊斯兰国”对外炫耀武功的“筹码”。

伊拉克M1A1坦克乘员的训练

伊拉克M1A1坦克车组乘员大部分都是从什叶派中招募,一小部分为从库尔德和逊尼派中招募,其中在萨达姆政权部队服役的官兵,尉级军官以上都不允许加入,萨达姆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官兵更是全部不许参加。由于装甲部队是需要一定技术要求的,所以对招募官兵的学历也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是美国军事顾问进行训练,因此接受训练的项目基本都和美军的相差无几,只是按伊拉克实际情况略作修改。通常顾问要求每个新入伍的伊拉克装甲部队士兵必须在训练中心接受5周的基础训练,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作战岗位进行岗位培训,差不多再持续4~5个星期,训练中心也担负军士训练(下士课程、排军士课程和军士长课程)任务。上述训练,顾问把前半部分叫做“基本战斗训练”,时间通常为9周,最长为10周。在这段时间里,要把从社会上招募的“平民志愿者”变成“经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后半部分叫“高级单兵训练”,就是对拟担任不同岗位工作的士兵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用美国人的话说,就是要把“经过基本训练的士兵”训练成“军中学徒”。

基本战斗训练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红段”,时间3周,为开始士兵培养过程。主要训练内容有:介绍部队情况,基础价值观训练、体能训练,团队发展课程,普通科目(怎样对付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进攻、认识地图、战地急救、通讯、人际关系等),白刃战训练(攻击课程、拳术),军操和仪式训练等。第4~6周为“白段”,训练内容主要为:基本步枪射击,露营,体能训练,赤手搏击,价值观训练等。“蓝段”是指第7~9周的训练,主要有单兵战术和单兵运动技术训练,最后的陆军体格达标测验,最后的阶段测验,信心课程,价值观教育,以及连续4昼夜野外包括10千米强行军、夜间情景训练、班战术等带有综合检验性质的“胜利大练兵”。新兵在每个阶段训练结束时都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对成绩差的,要实施“第二次机会”训练计划。三个阶段都合格的,毕业进入高级单兵训练,不合格的即被淘汰。为了使新兵尽快适应装甲部队紧张的生活环境,伊拉克陆军规定装甲部队新兵每周训练6.5天,每天训练12小时,早上4时30分起床,午饭在训练场吃,晚上9时30分睡觉。

伊拉克装甲部队特别注重强化新兵的体能训练,在基础训练阶段,体能训练占总训练时间的10%,对所训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如3600米的长跑及格标准为18分钟,不及格者将遭到淘汰;武装行军通常为6~24千米,时速必须达到7.2千米,达不到要求者必须补训。训练中心规定新兵作息时间如下:05:30起床/06:00体能训练/07:00个人卫生/07:30早饭/08:30训练/12:30午饭/13:00训练/17:30晚饭/18:00准备次日训练、思想工作、额外训练/20:00士兵个人时间/21:00熄灯。

二战后,主战坦克车组编制通常都是驾驶员、炮长、装填手、车长等四人,进入第三代主战坦克时代后,苏联率先用自动装弹机取代装填手的位置,日本、中国、法国等紧随其后,但美国、英国、德国仍坚持保持四人编制。这两种编制的背后,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以及战术思想,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亲身体验过两种模式的伊拉克坦克兵对此有自己的体会。

M1A1坦克属于四人车组,即驾驶员、装填手、炮长和车长。驾驶员,顾名思义就是驾驶坦克的人,但与底盘有关的任何事情,他都要承担起保养维护职责。尽管驾驶员的任务看起来很普通,但他是全车工作强度仅次于车长的人,根据北约军队统计,车长有70%的时间都在下命令给驾驶员,例如告知他前进后退的方向,或者是开上某条小径与山坡等,而驾驶员也只能依据车长的语音,前往车长所要前往的方向或目的地,因此两者必须培养极佳的默契。据巴格达附近的拉希德装甲兵训练中心披露,以M1A1的驾驶席为例,驾驶员打开舱盖时可以享受约180度的视野,但车首前约2米、左右约5米内是视野的死角,而在作战时关闭舱盖后,视野会更进一步缩减,驾驶员使用三具潜望镜的视野,只剩下正面约120度,且每个潜望镜的视野宽大约30度,上下大约20度。在伊军坦克上,驾驶员通常是第三资深的人,经验程度和军衔会略高于装填手,但他通常还是士兵。

装填手的主要任务是为主炮服务,而这意味着随时在主炮射击后,按照车长命令装填正确弹种。在美国陆军,一名合格的装填手在听到射击命令中的炮弹种类后,须在7秒内开启弹舱防爆门(膝盖顶开关)、辨认弹种、装填炮弹并确定开保险,若装填的是多功能榴弹(MPAT)对空模式,还要手动转动引信滑环,因此合格时间为8秒内。但是随着技术和经验的提升,有些装填手能将时间控制在4~5秒内。当美国顾问把这一切教给伊拉克人,哪怕是曾在萨达姆军队浸润过的“老兵”也感到学起来吃力,据反映,伊军装填手所能达到的“优异水平”也只有10~12秒左右。根据美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伊军安排给M1A1车组里的装填手往往是最资浅的士兵,因为根据美军装甲兵文化,新兵进入部队并顺利登上坦克后(如果他没有被分到营部连干其他勤务),装填手会是其第一个职务,例如在战况危急而坦克缺员时(阵亡、受伤、失踪),补充兵通常被丢到坦克装填手的位置上,这也是人力装填比自动装填有优势的地方,因为机器坏掉可能要花上一两天修理,但人力有问题换个二等兵上就好了。除了装填炮弹,装填手也需要时时注意主炮的制退机油是否足够,并且监督主炮的制退和操作是否正常,而当主炮出现故障时,通常也由装填手实施故障排除的动作。不为主炮装弹时,装填手也要时不时探出舱盖操作装填手机枪(通常是M240),为坦克增加态势感知能力并提供近防火力,而装填手通常必须负责坦克后半球的警戒,但在关上舱盖后,也能依靠舱盖上自由旋转的潜望镜观察,此时主要着重观察“七点钟”方向(即车后方)。

炮长的任务是操作炮塔上的主要武器系统,即主炮和并列机枪,同时必须学会操作先进的火控系统和眼前的电子设备,并操作主炮命中数千米外的目标。作为合格的炮长,须了解坦克上的武器性能和炮弹用途,同时要具备在混乱环境中专注的能力,因为专注的思绪和稳定的手段是命中远距离目标的关键,决定了坦克的生死。尽管炮长可以看得最远,但他的视野极为狭窄,因此非常依赖车长赋予目标,无疑,车长和炮长须培养极佳的默契,倘若车长失职,炮长可能会空坐在原地而毫不知晓敌人就在自己身旁。根据美国顾问的建议,伊军M1A1坦克炮长的军衔和军龄仅次于车长,通常是士官,必须学习与指挥坦克有关的内容,因为当车长阵亡时,炮长就必须接任,指挥坦克继续战斗。平时,炮长可发挥作用的余地不大,但战时炮长素质成为全车存亡的关键,而为了提高杀伤效率及生存力,炮长必须通过极为严格的射击训练,且能够活用车上的每一种瞄准具、熟悉各种弹道特性及火控系统。

炮长主要瞄具(GPS)包括白昼镜(Day Channel)与热像镜(Thermal Channel)以及给车长看的炮长主要瞄具延伸(GPSE),这也是坦克上主要用于坦克炮和并列机枪射击的主要光学瞄具。这些瞄具镜头里都有十字线刻划,刻划中央的圆圈直径为1密位(MIL),因此中心点距离圆框就是0.5密位。水平向的距离,每条线本身的长度为5密位,单向最长可换算至10密位。垂直向的高度,线条的间隔为1密位,单向最长可换算至3密位。十字线底部的“2000”代表激光测距后测得2000米的数据。出现在“2000”左边的方框代表完成射击准备、上方横线代表收到多重激光测距信号、“F”为系统故障。通过热像镜,炮长可穿透黑夜和扬尘,看到仪器所放大的是物体,而这些物体的影像实际来自于自己发出的热辐射而非可见光,且炮长可调整白热(WhiteHot)或黑热(BlackHot)画面,越热的物体越亮,而它的十字线与白昼镜的虽然有些许不同,但换算方式一样。而当所有的GPS损坏并采用降维瞄准射击后,炮长会用炮长辅助瞄具(GAS)交战,它通常是一具安装在主炮右侧的直管镜,里面有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多功能榴弹、破甲榴弹等的刻线。

车长是坦克的大脑,他指挥其他三名乘员,这些人所做的大部分决定也须通过他同意或最终决策。相比其他成员较单一的任务,车长须掌握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执行情况,例如他必须对驾驶员下达行驶方向的指令、对装填手和炮长下达装填弹种、必须赋予炮长目标等。但车长不只要注意自己坦克的情况,他还必须向上、平行或向下通联,假如他指挥的是坦克排内的僚车,就要保持向上(排长)和平行(其他车)的联系,假如他是排长或连长,那就除了向上(连级或营级)、平行和向下通联(其他排长或僚车),并且须要时时注意作战计划有无改变。车长拥有全坦克最佳的视角,他除了探出舱盖时拥有360度视野,闭舱作战时也得依靠提供360度视野的多具潜望镜观察、使用炮长主要瞄具延伸或使用自己的独立热像仪(CITV)。由于炮弹是超音速飞行,感受到命中总比听到炮声更快,因此车长的眼睛比耳朵更重要。另外,就算炮弹炸点很近,坦克里的人也听不见。可如果车长时常把头伸出舱盖检视地形,情况便截然不同。如果右侧反坦克炮在车长往左看时开火,他的眼睛会下意识捕捉到右侧的黄色炮口焰,并及时发现危险。一切都在几秒之间,却决定着全局成败。不可否认,把头伸出车外造成许多车长死亡。但倘若关闭舱盖行驶,死亡人数还会直线上升。在全世界的坦克部队里,车长通常都是全车军衔最高者,通常会是一位中士(含以上)或军官。作为一位合格的车长,熟悉车上其他三成员的任务内容是最基础的要求,但车长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决策将不只替自己或自己的坦克负责,还必须对其他坦克部队甚至友军负责。

据伊拉克军人反映,美国人在装甲兵训练中心(教导师)里培养M1A1车组,培训期超过8个月,而且教导排里的学员绝不超过20人,对比昔日萨达姆军队所接受的俄式训练,培训期只有5个月,而且每个排里有近30人。很显然,这种小班制长时间训练有利于单个乘员素质的养成。但受制于美国坦克的高度复杂性和驾驶模式变化(尤其是油门握把总成代替了操纵杆),毕业生最多只学会了30%~40%的坦克操作技能,只能进行常规操作,他们并未详细掌握坦克的各个系统和装置。同时,美军M1A1坦克人员的训练强度更大些,其坦克乘员一年内共发射100~150发炮弹,其中炮长单兵训练(完成射击训练科目)每年发射40~60发炮弹,其余的炮弹用于连、营或旅级战术演习,美军炮长每年以乘员组方式完成4次白天实弹射击练习和4次夜间实弹射击练习,每次发射7~8发制式炮弹,而伊拉克同行只有这一数值的40%左右,这也导致了伊拉克军人使用上的痛苦。

“一发命中”的学问

在现代化火控系统协助之下,坦克能在训练有素的炮长操作下在静止、动态间命中静态或动态目标,也就是“静对静”“静对动”“动对静”到最高难度的“动对动”。伊拉克人装备的M1A1坦克上,弹道计算机可为主炮在200~5000米提供正确的弹道,而并列机枪则是25~2000米。

影响主炮炮弹能否命中目标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炮口与目标的距离,以及主炮所用弹种弹道为何,只要有这两个数据,通常意味着能够精确命中目标,而风偏、气温、湿度、倾斜角都会影响炮弹精度。在相对落后的年代,火控系统没法对这些变因做出修正,即便经验老道的炮长,也只能在每一发间碰碰运气。幸运的是,现代坦克炮长有先进的火控系统辅助,以M1A1来说,炮长只要将十字线对准目标,按下前置激光钮,而在激光测距仪(LRF)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测距仪发射一道激光,撞击目标后反射回测距仪接收器内,最终以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换算成距离数据。得到数据后,弹道计算机会再综合风偏、倾斜角等各项影响因素,最后得出正确的弹道解算。对炮长而言,白昼镜/热像镜中的十字线不会有任何变化,但主炮仰角其实已在弹道计算机输出诸元之下改变,而只要十字线持续对准目标,理论上开炮就可命中,而在120毫米M256滑膛炮搭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的情况下,要一发命中2500米远的坦克目标没什么悬念。

要命中动态目标或自身在动态间命中目标,弹道计算机除了必须知道距离,还有自己相对于目标行进的速度,这一切都必须从炮长或车长将十字线锁定目标,同时保持稳定追瞄,并且按下H型握把或超越控制握把上的前置激光钮开始。在按下前置激光钮的同时,除了激光测距仪起作用外,弹道计算机也会开始接收来自陀螺仪的数据,也就是炮塔转动速度,同时还有炮塔相对于底盘的转速(角速度),最后就可得出目标之于自己的相对速度。最后,火控系统会将数据换算成实际赋予炮塔转向机和主炮俯仰机的输出,让十字线持续保持在目标之上,但实际上已提取提前量以及必要的仰角。此外,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坦克只要运用机动性就可以躲开主炮攻击,因为火控系统可能会无法适应这些反应,且炮弹在发射后也无法改变弹道。但像M1A1这样的多数第三代坦克采用三向稳定系统,在主炮、炮塔篮底以及底盘等部位共有三颗陀螺仪,使得火控系统可知“主炮水平和俯仰速度”“炮塔指向以及转速”“底盘相对于炮塔指向与转速”等,同时也能让主炮持续指向固定的方向,直到炮长或车长摇炮为止。因此,在三颗陀螺仪持续输出下,完成测距后,不论自身或目标急加速、急停或急转弯,目标在主炮有效距离内都难逃被命中的命运,差别只是命中何处而已,而只要炮长不放开H型握把上的掌型握把,陀螺仪就会持续输出数据给计算机,并不断给出提前量修正。换言之,只要炮长持续将十字线保持在目标上,并不放开掌型握把,就能精确“一发命中”。不过,坦克只有在全系统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才能有这种射击效果,也就是三向稳定系统、激光测距仪、火控系统、输出机构正常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假如车辆本身机动状态超过陀螺仪和弹道计算机可承受的范围,就可能出现错误结果,例如坦克越野时底盘抬升角度超过10度,使得主炮的-10度俯角无法维持在水平线时,当底盘恢复到10度以内时,弹道计算机可能会有错误输出,抑或是坦克在冰上打滑的转速超过炮塔本身转速时,也同样可能有错误输出。

120炮的有效射程是2500米,最大有效射程是4000米,理论上,M1A1可轻易在2500米内首发命中这个距离上的坦克目标,但敌人也同样会尽量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因此会尽力隐蔽自己,最常见的是停在底盘掩护阵地(HullDown),让坦克只露出一小段截面积,而这通常是炮塔。以一辆高约2.3米的俄制T-72坦克举例,炮塔截面积约只有全车投影高度的40%,让M1A1坦克炮长瞄准困难,特别是目标出现在2500米外时。在2500米距离内的交战,激光测距仪通常会设定在“接收最后反射”(ARM1A1ASTRTN)的位置,也就是激光测距仪在打出一小段时间的测距激光之后,火控系统会以激光测距仪接收到最后一次激光的测距结果换算弹道解,但若目标投影面积小于十字线中央的1密位圆圈内,可能会需要设定成“接收首次反射”(ARM1STRTN),因为怕的就是炮长在追瞄过程中最后一刻偏离目标,导致得出错误数据。

当激光测距仪故障或交战距离极短(低于200米)且情况紧急时,车长可能会下达使用战斗瞄准(Battle Sight)的命令,其原理是将预设的归零数据输入弹道计算机,而主炮也会将俯仰角自动调整成与十字线APFSDS(l200米)、MPAT(l000米)和HEAT(900米)归零的角度,也就是说当炮长将十字线中央置于1200米远的坦克目标时,APFSDS可命中十字线中央,置于900米远的坦克目标时,HEAT可命中十字线中央。因此,战斗瞄准仍需弹道计算机具备基本运算能力,不过因为不具备输入其他传感器能力(例如横风、激光测距和陀螺仪等),因此远距离命中率较差,对付机动目标效率也不佳,但只要目标大于1.5米且在归零距离内,其命中率依然非常高。

并列机枪是和主炮连动的武器,有效射程达900米,而为了保有最大杀伤效能,车长和炮长在使用并列机枪前都会先用前置激光实施测距,但在对散兵实施测距时,应瞄准目标地面测距,以避免激光掠过散兵目标产生错误结果。而在激光测距后,炮长应立即释放掌型握把以抛弃提前量,接着再重新按压掌型握把实施交战,此时火控系统仅会记忆距离而消除角速度。会要求炮长抛弃提前量的原因,在于7.62毫米机枪弹的初速极慢,因此容易让显示提前量的十字线逼近瞄准具的视界边缘,进而导致难以使用并列机枪实施扫射,因此在使用并列机枪时最好保持在视界中央。

在炮长将十字线对准目标区域中央后,接着开始以点放的方式扫射目标区域,目的在于尽可能在敌人卧倒或找到掩护前发挥最大杀伤效率,倘若在开始射击之后,敌散兵仍然持续进犯,就应该以Z字形方式实施点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