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刘据谋反案是汉武帝刘彻晚年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汉朝的历史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改变了国家的历史路线。这个案子起于江充主持查办的巫蛊之祸,处死了大量的太子刘据集团的大臣,迫使刘据起兵反抗,走上了不归路。这个事件也给汉朝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使汉朝国力从汉武帝中期的巅峰滑落。后世学者谈到这个案子时,都对逼迫刘据起兵反抗的江充深恶痛绝,为刘据的遭遇感到惋惜。很多人看到这段历史都有个疑问,江充与刘据之间的矛盾到底是什么,他为何一定要置刘据于死地?
古代的史书对其中的原因讳莫如深,各种解释都遮遮掩掩,说出来的原因也非常的牵强。主流历史圈的说法是江充陪汉武帝刘彻前往甘泉宫,遇到刘据及其家臣在皇家御用的驰道上行车。江充认为刘据身为太子可以实用驰道,但刘据的家臣不行,于是将家臣抓了处置。刘据出面说情,江充不卖刘据的面子,直接把此事上奏给了刘彻。刘彻对江充的做法很赞扬,并提拔其为水衡都尉。因此刘据于江充彻底结下仇怨,江充怕刘据继承皇位后报复他,便在刘彻面前进谗言。为了自己不被刘据报复,所以用各种手段陷害刘据及其属下的大臣。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似乎成立,也在历史上流传了几千年,但仔细一推敲却发现漏洞百出。刘据是汉武帝刘彻和皇后卫子夫的长子,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在朝廷中威望极高。刘据的舅舅是掌握国家军权的大将军卫青,表弟霍去病也继承卫青的大司马职位掌握国家大权。当朝丞相公孙贺是刘据的姨父,他和儒家大臣是刘据在朝廷中最大的支持者。可以说太子刘据集团是当时朝廷的庞然大物,掌握着朝廷一半的生杀大权。让他一个小小的酷吏去挑战如此大的利益集团,这简直不可思议,正常人都不会这么思考问题。
况且江充和刘据的矛盾也算不上仇怨,根本没有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江充处置刘据的家臣是有理有据的,并不存在任何错误,就算刘据不满意,也不会大张旗鼓的报复。刘据是信奉儒家学说的,他与外儒內法的刘彻不同,对人非常的宽容。刘彻多次外出巡游,都是由刘据代理国家政务。刘据对国家政务的处置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被认为是明君和仁君的模版。以江充和刘据这点鸡毛蒜皮的矛盾,根本打不到不死不休的程度。江充只需要稍做退让,不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刘彻的面子,刘据都不可能抓着不放。
可以说从刘据和江充的私人矛盾看,两人不可能发展到这种程度。而且以江充被史书定义为奸佞邀宠的属性看,他也不会故意去得罪刘据,而断了自己未来的政治前途。所以史书上认为刘据和江充的矛盾是从家臣事件上开始的,这显然是避重就轻的写法,也隐瞒了不少史实。综合各方面的历史文献看,江充和刘据之间的问题并非私人矛盾,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这个政治斗争并不是来自于私人利益,而是来自于派系斗争,也就是太子刘据集团和反太子集团的斗争。而江充作为汉武帝时代酷吏之一,正是反太子集团的重要成员。
在汉武帝刘彻执政的中后期,太子刘据集团和反太子集团的矛盾日趋激烈。他们的根源其实是起于刘据和刘彻政治理念的矛盾,刘据推崇儒家治国,而刘彻则是典型的外儒内法。刘彻表面上任用大量的儒家大臣,但实际上对法家也非常推崇,在朝廷中形成了儒家和法家制衡的政治态势。儒家和法家暗中进行政治斗争,斗争效果的外溢形成了太子刘据集团和反太子集团的斗争。刘彻为了限制刘据和儒家的权力,暗中支持反太子集团,让矛盾走向了失控的方向。在这些政治斗争中,朝廷中的酷吏群体则是法家的核心力量。
熟悉汉武帝时代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武帝刘彻是非常重用酷吏的。他表面上宣扬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实际上却重用法家大臣掣肘儒家大臣。在法家大臣中,酷吏张汤、杜周、江充都是其中的代表,是刘彻控制朝廷的重要手段。他们不仅能够掣肘儒家的力量,而且能够打击权贵、镇压豪强、加强中央集权,让刘彻的政策得到不折不扣的推行。但这些酷吏的手段却充满争议,甚至被认为是残酷和强硬的。他们通过罗织罪名打击政治上的反对派,将朝廷打造成了刘彻的一言堂,成为刘彻推行强权政治的工具。
刘据与父亲刘彻的矛盾,实际上就是从儒家和法家矛盾开始的。刘彻并不完全信任儒家,所以对儿子完全偏向儒家的政治态度表示担心,所以扶持的反太子集团的势力。而反太子集团发起的初衷是暗中破坏刘据在朝廷的威望,为昌邑王刘髆、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夺取太子位创造有利条件。但在得到了刘彻的支持后,他们变得肆无忌惮,甚至公开和刘据集团唱反调。在刘彻重用贰师将军李广利掌握军权后,反太子集团正是有了和太子集团叫板的实力。于是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双方的政治斗争逐渐进入高潮。
来自于法家的酷吏们作为反太子集团的核心,在陷害刘据的案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巫蛊之祸就是从法家的酷吏们在后面操作,目的就是逼迫太子刘据出错,进而为废太子创造条件。江充只是站在台面上的酷吏代表,他身后还有大量的官吏支持。这件事就像他举报赵王刘彭祖的儿子刘旦与胞姐、母妃有染一样,是早就做好了一切安排的。他们利用刘彻对巫蛊的忌讳,对儒家大臣的猜忌,用罗织罪名和栽赃陷害的方式弄死了丞相公孙贺一家,把刘据逼上了绝路。然后将矛头对准刘据,借以巫蛊的罪名废除其太子之位。
以当时的形势分析,从刘据毫无保留的信任和任用儒家大臣开始,双方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在此之前张汤就死于儒家和法家的斗争,法家自然不可能束手待毙。如果让刘据顺利登基称帝,必然会走向真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时候朝廷就没有了法家的一席之地。法家靠着汉武帝刘彻的信任占据朝廷半壁江山,他们肯定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所以这种政治斗争是不死不休的。江充作为张汤之后刘彻最信任的酷吏,是对付刘据及儒家大臣的先锋。他只有把刘据拿下,才能保住法家的政治势力,也能保证自己的政治利益。
而且将刘据拿下后,法家得到的政治利益是空前的。他们不但可以借机将儒家赶出朝廷,而且可以顺势拥立反太子三王之一为皇太子,为下一个政权更迭做好准备。这样的政治斗争带来的利益谁都不能忽视,江充自然也不会放手。只要他能完成这一切,他就是继张汤之后的又一个法家代理人,其政治地位之高,甚至能超过张汤,成为汉朝的丞相。在这种危机和利益的诱惑下,江充自然不会轻易的放过,必然坚定的执行法家对刘据展开的政治迫害。与这些利益和危机相比,江充和刘据那点因为家臣的私人矛盾就不值一提了。
实际上即便是在江充被杀和刘据自尽后,反太子集团对刘据集团的打击都没有停止,这也正好说明了江充与刘据的矛盾并非私人矛盾。刘据自尽后,反太子集团力推昌邑王刘髆为皇太子,为此不惜掀起新一轮的政治斗争,而这些都是集团内部瓜分政治利益不均引发的政治风波。可以说从头到尾,江充和刘据之间的斗争就是一场阴谋,一场正对皇权和汉朝的未来政治利益的争夺。这里面不存在任何私人利益,有的只是政治派系的内斗。这种内斗决定了汉朝的未来,也决定了各个政治派系在汉武帝时代的既得利益是否能够延续。
很多史书,包括主流历史圈的很多人,将此案看做江充和刘据的私人矛盾,其实是典型的一叶障目。巫蛊之祸和刘据之死在汉武帝刘彻晚年,和整个汉昭帝刘弗陵时期都是禁忌,朝廷中谁都不敢提,所以史官也无法秉笔直书。史官用简单的私人恩怨来描绘此事的起因,其实就是故意引起后世读者的疑惑,引导读者去探究根本性的原因。如果只是简单的,断章取义的理解这段历史,是根本无法找到刘据败亡的真正原因的。如果只是对史书记载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而不进一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的历史学者只不过是书本的传声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