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手!楼市放松价格管制,地价房价自由波动,什么信号?

蓝白侃楼市 2023-11-02 12:09:01

房价和地价,接下来可能会迎来自由波动的时代。

来看几个消息:

1,10月30号澎湃报道,南京此轮供地,与以往出让地块相比,出让要求删去了“当地块竞价达到最高限价时,仍有两家或两家以上单位有竞买意向的,停止竞价,改为现场摇号确定竞得人,所有接受最高限价的竞买人均可参加摇号,竞得价为最高限价加一个加价幅度”的相关表述。

这意味着:南京也跟进取消土拍限价,重回价高者得。

报道梳理了已经取消地价限制的城市:

包括南京在内,近期济南、合肥、厦门、成都、青岛等至少6个热点城市的土拍规则有所调整,部分待出让地块已不再限制土地上限价格,重回价高者得。

2,10月27日,四川宜宾住建局的征求意见,其中有一句非常值得玩味的话: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项目实际,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另行给予让利优惠,优惠价格不计入商品房预售申报价格跌幅范围。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让利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考核,给予表扬奖励。

请注意,不计入商品房预售申报价格跌幅范围!

还有一句话更有意思:严厉查处虚假宣传、恶意炒作、先涨后降假让利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也就是说,想玩双十一那样的“先涨后降”假降价的套路,没门。

最近鼓励房企降价的城市也有很多,成都、绍兴、宿迁等地还在稳地产新政中提出,让开发企业自主合理定价商品房,实行“优质优价”。

大家看最近这两个消息,一个是地价,一个是房价。

放开地价“限涨”的城市越来越多,放开房价“限跌”的城市也越来越多。

这恰好对应了前几天《证券时报》的一篇文章,题目叫《适时放开楼市价格限制 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为什么要放开地价的“限涨令”,和房价的“限跌令”?

这要从限涨与限跌的逻辑说起。

先说地价。

2021年的时候,22个主要城市推行集中供地政策,随后在土拍规则中均规定了地价上限,竞价达到上限后,通过竞自持、竞配建或摇号等方式确定竞得人。

对房企来说,想拍到意向地块,是越来越难了,这一招确实有助于遏制地王的产生。

但世事变迁,两年后的现在,开发商早就有心无力。

中指院数据,2023年1-9月,全国300城住宅用地成交规模和土地出让金,累计同比分别下降33.4%和26.4%。

民生证券的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仅天津、宁夏、江苏、北京、浙江5地实现同比正增长,其它省市土地出让金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甘肃、新疆、福建、湖北、山东、湖南、安徽、陕西等地降幅均超过40%。

地都不拍了,还限制地王,还有什么意义呢?

还不如放开地价管控,靠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地块拉一下人气,修复土地市场的信心,补血土地出让收入。

至于放开房价限跌,也是一个逻辑。

2022年以来,多地出台限制商品房成交价格下跌幅度等相关政策,为房价设置“跌停板”,要求项目降价幅度不能超过15%或10%,并对存在不正当降价的企业不给予项目网签备案。

当初为什么要限跌?

新房价格是楼市的中枢,如果新房价格跳水式下降,必然会对二手房成交价格、土地出让价格、银行抵押物价格产生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果大量的房子出现“资不抵债”,房子跌幅超过30%,房贷比市值都要高,又会产生大量坏账,甚至会威胁一个城市的金融体系安全。

现在为什么要放开“房价限跌”呢?

很简单,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限跌令的用处很微弱。

一方面,开发商可以靠各种方式规避,做高网签价格,做低成交价格。

方法有很多,比如送装修,送车位,工抵房甚至返现。

另一方面,当脆弱的需求遇到了难降的房价,限跌的后果,是成交的萎缩。

克而瑞的数据,2023年10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066.9亿元,同比降低27.5%,同比降幅仍保持在较高位。

累计业绩来看,1-10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5634.6亿元,同比降低12.8%,年内累计业绩降幅继续扩大。

当限制房价下跌换来的结果是“房子卖不出去”,这就违背了地方上稳楼市的初衷,放开房价下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很明显, 无论是放开地价上涨,或是放开房价下跌,二者的期望都是能够促进楼市成交,提振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手段不重要,过程不重要,能不能实现理想的结果才最重要。

房价与地价的自由波动,就像给楼市打了一针见效慢但能缓慢回血的药。

看这俩月的土拍和销售数据,金九银十算是指望不上了。

放开之后的效果如何,需要熬过年底这一段冷清的淡季,看2024年初三四线的返乡置业,还有返城后核心30城是否能有小阳春,才能见分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