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后来却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他曾是教会医院的一名医生,后来却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中将。他救过毛泽东、陈赓等人的命,也为贺子珍、陈琮英等人接过生。毛泽东称他是我党“第一个红色医生”,陈毅赞他“对党是有功的”。他的一生伟大而坎坷,没打过仗却成为中将,贡献颇多却遭遇厄运,他就是有着“红色军医”美誉的傅连暲。
傅连暲出生于福建长汀一个农村,自小饱尝人间的辛酸,后被当地一所教会学校接纳,逐渐走上救死扶伤的道路。
南昌起义爆发后,傅连暲想到汀州城是南昌和潮汕之间近道的必经之地,那时候肯定有很多伤员要经过此地,医者仁心的他联合城内其他医护人员,设立组合医院,准备收治起义队伍的伤病员。
8月份,南昌起义中300多名伤病员来到长汀,院长傅连暲不顾个人安危,义务将这些伤号收留在自己的福音医院治疗。
这时,年轻的营长陈赓左腿中弹,伤势极为严重。傅连暲等详细观察他的伤情,一位医生摇头道:“看来不锯掉是不行了。”
“傅医生,不能锯!我是一个革命军人,在战场上不能没有腿!”陈赓近乎吼道。傅连暲犹豫地说:“可是,不截肢会危及你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战斗!”二人一来一回地交流着。
傅连暲被这位年轻人的乐观精神深深感染,他决定采取保守疗法,每天用进口药“由素”为陈赓的伤腿消毒,将自己订购的新鲜牛奶也送给他补充营养。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陈赓的腿奇迹般保住。
后来,这位开国大将曾动情地说:“他是我所遇到的第一个同情我们的医生,承他尽心照拂,使我直到现在都很感激。”二人从此建立起真挚的革命情谊,直到1961年,陈赓去世前仍对这位“恩人”念念不忘,嘱咐家人要在中秋节去为他祝寿,那天正是傅连暲的生日。
伤病员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二十军三师政治部主任徐特立,他高烧连续不退,身体极度虚弱,33岁的傅连暲对50岁的徐特立尽心竭力医治,不久就使这位长者恢复了健康。
1929年3月,红四军进入福建并解放汀州。29日这天,毛泽东和朱德前往福音医院探望傅连暲,毛泽东紧握傅连暲的手,说:“你就是傅医生吧?两年前南昌起义部队在汀州你帮了大忙,这次又要你帮大忙了。”
傅连暲激动地说:“毛委员好!朱军长好!我作为一个医生,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傅连暲这次的确帮了红军一个大忙:为士兵种牛痘。
汀州正在流行天花,这在当时是致命的疾病,严重影响着部队的战斗力,他对毛泽东说出了心中的担忧。
毛泽东忙问他有什么好办法,傅连暲说:“我建议红军全体将士都来这里种一次牛痘。”毛泽东和朱德愉快地接受。
傅连暲组织全院医护人员,不分昼夜耗时半个多月,为全体将士种上了牛痘。他还借此机会,为毛泽东和朱德作了全面体检。
在此期间,傅连暲的内心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他亲眼目睹了这支穷人的队伍的军纪严明和爱民之心,想到自己的穷苦经历,他觉得应该跟着共产党走,为这支红军队伍服务。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暂未答应他的请求。
傅连暲没有沮丧,反而和共产党人更加亲近,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为红军战士购置衣物,并将女儿、侄子和几个学生送进红军队伍。
1933年,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红军队伍准备开拔瑞金。临行前,毛泽东放心不下傅连暲的安危,问他有何打算。
“搬到瑞金去!”傅连暲斩钉截铁地回答。
红军回到瑞金一周后,傅连暲组织的150余人的挑夫队,便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浩浩荡荡的搬运工作,这些人硬是凭着肩挑背扛,将福音医院的全部家当,从长汀搬到了瑞金叶坪,由此创立中央红色医院,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正规医院。
接着,傅连璋又创办了首所“中国工农红军之中央看护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医护人员。
傅连暲放弃了每月400银元的高薪,扔下了曾经的西装革履,还把全家都带到了瑞金,毛泽东曾亲切地对傅母说:“老人家,我们欢迎你!”
来到瑞金后,傅连暲看到苏区经济十分困难,想到红军在外面购买东西要用银元,便把多年来辛苦积攒的4000多块银元全部捐献给了中央政府。苏区银行行长毛泽民曾劝他:“你自己留一部分,你家里人口多,以后到白区买点生活上需要的东西。”
“党对我的照顾,已经够好的了。”傅连暲坚决推辞。
为此,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还专门发了文章,题目叫《红匾送给傅院长》,毛泽东则亲切地称他是“苏区第一模范”。
受毛泽东等人的谆谆教诲,傅连暲入党的念头再次在心中升腾,就在此时,他被错误地打成“AB团”,撤去院长职务,失去人身自由,面临生命危险。关键时刻,张闻天作出指示,立即恢复傅连暲的工作,并安慰他说:“党是相信你的!”
热泪盈眶的傅连暲没有一句怨言,即刻投入到医院的繁忙工作中。这段时间,他又挽救了许多同志的生命,王稼祥、蔡树藩、方强、严朴、伍中豪等同志都得到过他的精心医治。
长征前夕,身在于都的毛泽东患上恶性疟疾,高烧不退,张闻天打电话给傅连暲,安排他迅速前往于都为毛泽东治疗。
傅连暲立即收拾好急救药品和器具,日夜兼程,快马加鞭,途径180多里山路,终于在第二天傍晚抵达毛泽东住处。
病床上的毛泽东敷着冷毛巾,双颊通红,呼吸急促,傅连暲检查判断是恶性疟疾,遂开方给药,第三天毛泽东就逐渐康复复,他高兴地说:“我们现代也有华佗,傅医生就是华佗。”并嘱咐警卫员煨了一只老母鸡给傅医生送去。
这次为毛泽东的救治,可以说傅连暲在关键时刻为党立下一次大功,保证了毛泽东接下来对长征的指挥与领导。
1934年,红军被迫撤离苏区,身体状况很差的傅连暲,本不在随行名单之中,但他坚决要求和部队同行。他含泪告别老母妻儿,和同志们装上八大箱药品,毅然决然地踏上艰辛的长征之路。
药品很快用光,傅连暲带领医护人员遍寻草药,用民间偏方为伤员治病。这一路上,傅连暲救人无数,并且为贺子珍、陈琮英接生。他白天跟着队伍行军,晚上抽出时间授课,为培养医护人员鞠躬尽瘁。
1936年10月,傅连暲随红四方面军刚到达陕北保安,便迫不及待地打听毛泽东的情况,他们已有一年多没见面了。
当他寻到毛泽东的窑洞时,毛泽东紧紧握住他的手,惊喜地问道:“傅医生,你还活着?”因为傅连暲患有严重的肺病和胃病,毛泽东担心他在如此艰难的长征途中能否挺得过来,如今再次见面,两人均感欣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胜利的喜悦伴随着远方的噩耗,傅连暲打听到年迈的老母亲已经去世,爱人则领着几个孩子在赣南山区颠沛流离。更令他痛心不已的是:留在赣南游击队工作的女儿傅维莲、女婿陈炳辉,被错误打成“AB 团”遇害。傅连暲的这位女婿,曾是他安排给毛泽东的第一任保健医生。每当回忆起女儿女婿,傅连暲总止不住潸然泪下。
傅连暲积极投身陕甘宁边区医院、延安中央医院的组建工作,开办医生护士训练班,似乎唯有这些才能让他暂时忘掉失去亲人的痛楚。
毛泽东知道傅连暲的情况后,给了他莫大的关心和安慰,批条子“请周恩来在西安给你家寄点钱,先试试,能收到以后再多寄一些。”此时的延安,经济十分困难,加上与白区的邮路不通,中央只好委托在重庆的周恩来向傅家寄钱,这一关照一直坚持了十多年,直到全国解放后部队实行薪金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傅家的三个孩子后来都成了医生,这令傅连暲非常感动。
他始终向往着成为党员的那一刻,1938年5月,傅连暲在探视完毛泽东的健康情况后,毛主席说:“傅医生,现在没什么阻碍了,你的历史我可以证明,你去找陈云同志谈一谈。”
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傅连暲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他的证明人正是毛泽东。白求恩知道这一情况后,曾惊讶地说:“教徒成了共产党员,有意思。”
在延安,傅连暲仍然负责着中央首长的保健工作,他的敬业认真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深得中央领导的青睐。1944年五十岁生日时,党中央破例为他祝寿,众领导联名题写寿嶂:“连暲同志五十大寿,治病救人,长命百岁。”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参加了祝寿会,毛泽东因会缺席,特意在第二天当面祝福:“祝贺你五十大寿”。
新中国建立后,傅连暲担任中央卫生部和军委卫生部副部长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名单公布后,这位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医生”,竟然没有遭到一个人反对,显然是众望所归。
傅连暲在领导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亲自抓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医疗工作。
据中南海保健医生力伯畏回忆,中央保健委员会刚成立时,这里的医务人员紧缺,医生们要同时担负护士的职责。傅连暲对新来的医生放心不下,为了提高并检验他们打针的水平,他竟然不惜牺牲自己,让大夫们在他身上练习打针,直到他认为过关为止。
有一次,力伯畏在给陈云同志打针时,傅连暲曾向陈云介绍:“力伯畏大夫可以为您打针,我已经亲身领教过了,不错。”
那时候,北京解放不久,社会治安及敌特情况比较复杂,中央保健委员会还没有专门的药品采供渠道,假如领导人有这方面的需要时,都是由医务人员去街上私人药房购买,如何保障领导人的用药安全就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力伯畏惊讶地知道还有一项工作叫尝药。如今的人或许觉得这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在苏区时,傅连暲就以大无畏的英勇献身精神,担负起这项光荣而危险的责任,那时红军所用的药物,大都是傅连暲安排女儿、女婿去国统区购买的,买回来以后,所有要给领导人使用的药品,都由傅连暲先尝一尝,看有没有人下毒,药性有没有偏差。
例如,当年毛泽东所需的安眠药,买回来以后,傅连暲先吃半瓶,看有没有副作用,等他觉得放心了,才把剩下的半瓶交给毛泽东吃,当然这都是他悄悄进行的,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医者的高尚和担当。
这时候,我们还没有自己的药品检验室,傅连暲就沿袭自己在苏区时的老办法,尝药。随着保健对象的增多,用药品种的增加,傅连暲一个人尝不过来时,就动员手下都来参与这项特殊工作。众多保健大夫一起参与,各自保健对象的用药,都先在自己身上检验,观察几天确认无误后,再给保健对象们使用。
后来,我党接管下北京医院,在计苏华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了药品检验室,从此傅连暲这种原始的检验方法就被废除。
“寿人寿国功在党,傅公名应列首榜。”这是谢觉哉在傅连暲55岁寿辰时的赠诗。在那段动荡年代里,傅连暲难逃厄运,他被人带走时,对夫人陈真仁说:“告诉党,我傅连暲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告诉孩子们,我不是坏人,事情总会搞清楚的。”1968年3月29日,为党和国家及人民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一生的傅连暲含冤去世。
1975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一份关于贺诚任职的报告上批示:“傅连暲被迫死,亟应予以昭雪。贺诚幸存,傅已入土。呜呼哀哉!”这是他对这位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限惋惜和悲痛哀悼。
9月20日,总后政治部与中央卫生部,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礼堂举行傅连暲同志安葬仪式,遗憾的是他的骨灰早已不在。
1978年11月22日,总后勤部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召开万人大会,再次为傅连璋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两次为同一个人平反,这在全国还是首例。
“南昌暴动时,连暲工作始。当时非党员,工作不懈弛。党外拥护党,连暲是典型。精神在实际,作风师列宁。虽无赫赫功,积累等长城。”这是徐特立在傅连暲50寿辰时的赠诗,也是对他的积极评价。相信傅连暲将军在天有灵,看得见医疗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傅连暲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