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为了方便女儿喜儿上学,老肖和于红将家从车水马龙的市区搬到了郊区静谧的村中。也是因为这次搬家,他们的生活展开了新的一番图景……
老肖和太太于红一个学工业设计,一个学环艺设计,机缘巧合下相遇相爱,先是做展会,再后来发现品茶制瓷才是最爱,两人一拍即合,之后便有了“寻常茶事”工作室。他们的生活从收藏古器物开始,之后有了他们设计研发的白瓷器物,日子也一天天饱满起来。
因为搬家,老肖和于红关掉了“寻常茶事”,改为线上的方式继续经营,同时创办了“稷山窑”工作室,潜心研究制陶。“稷山窑”的出品都是老肖的手作器物。从热爱陶瓷、收藏陶瓷到研究制作陶瓷,老肖和于红的生活状态也由忙忙碌碌转为从容淡定,但看似平静的生活却因有了明确目标而充满了前行的动力。
选择稷山营村落脚,纯属偶然,村子周围大片大片的树林吸引了两人的目光,也让他们觉得这里是一个可以安家的地方。老肖和于红骨子里都喜欢自然,梦想是在山里建所房子,稷山营村的自然环境也算是圆了他们“半个梦”。他们租下了村里一处老房。房子是北方农村典型的一进院子,由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和前面一个小院子组成。正房还是早年间的土坯房,如今就连农村也不多见了。
房子的建造由老肖亲自设计,“住在自然”成为了他设计的起点。因为喜欢土坯房子淳朴自然的感觉,老肖特意保留了老房子的主体结构,又在老房子的东西南三面加盖了房子,围成了“回”字型合院,中间是内院,房间与房间相通,只用垂帘做视觉上的区隔,所有房间都只在朝向内院的一面安装大面积的落地窗。这样做,既隔绝了外部的噪音,又能把阳光和院中的景致引入室内,有种直抒胸臆的畅快感,形成了一个既私密又包容的美学空间。
老房子如今作为茶室和展厅,西汉的印纹硬陶大罐中插着一把蓬勃的绿色枝条、有些斑驳的木制矮茶案上放着出自老肖之手的茶器,与裸露的土坯墙以及有着时光痕迹的梁柱檀椽和谐共存,氤氲着一份宁静古朴的气息。一家三口的亲子时光或者和三五好友的相聚都会在老房里进行。
明亮而柔和的光线透过落地窗照进屋中,光线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化,给空间里的物件照上丝丝光影,在如此舒适的气氛中,人也会松弛下来。对老肖和于红来说,老房子更具有精神上的“仪式感”,能够让他们回归自然状态。老房子的东侧还隔出了一间小小的音乐室,老肖工作累了时会在里边听听音乐,包裹感更强的小空间有利于安静的思考和放松。
西侧的屋子集客厅、餐厅、厨房于一体,空阔的空间中没有任何冗余的墙体与装饰材料,微水泥的灰色散发出静谧的氛围,与老房子相连的那面墙上,镶嵌着老房的墙壁和屋檐,形成了有趣的既视感。
老墙扎实粗旷,微水泥细腻简洁,平衡着整座房子现代和传统的浓度。进门处做了一个挑高的空间,女主人于红在这里种植了很多绿色植物,与内院中种植的芭蕉和柿子树相应成趣,为空间增添了勃勃生机。自然光从天顶开窗洒下来,既照顾了植物的生长,又给空间补充了光源。
克制简朴却有质感的桌椅柜橱以及老肖收藏的古器物和他的作品妥帖地安置在空间中,与空间融为一体,不寻常却又不突兀,承载着时间的厚度与温度,各有各的故事,这故事间,因为老肖和于红的热爱,有了细密而紧凑的联系。
“那个台灯是我用元代的瓶子改造的,灯罩和瓶子口是直接扣上去的,对瓶子没有损坏;那个满是焗钉的大缸是清末的,买它就是喜欢它上面的那些印记,可以感受到当时用它的人的生活场景。” 懂得生活的人,也懂得如何将这种美,延伸至家里的角落,更深入家的灵魂。不论是器物还是空间,最初的样子簇新无瑕,反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本身天然质朴、带有肌理的表面,初看并不鲜亮,却会在日后长久的使用过程中焕发活力,形成“逆生长”。
东侧的屋子是主人的卧室,南侧的屋子是老肖的工作室和窑炉。每天早上两人会一起送女儿上学,回来后老肖就坐在工作室中沉浸于创作,而于红则把当天的工作安排好,然后用一个小时来阅读。下午,她或者继续干活,或者会见朋友。小院里的生活有种触手可及的幸福感,房子成为了一种连接,它把人自身、个体想象和事实环境连接起来,进而转化成一个可使用、有共鸣的真实载体,从而实现自然、理想的生活状态。老肖和于红更愿意关注生活本身,不论是家居空间还是陶艺作品,都因生活而真实、丰满,彼此呼应,交互滋养。
# 单品推荐
策划 / 杨慧
摄影 / 张之洲
文 / 八九
新媒体编辑 / 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