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女不养不得老,送不得终”是啥意思?女儿不能送终?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4-10-01 19:40:37

在我国过去民间丧事是有很多习俗和规矩的,丧事也被称之为“白喜事”,它是和“红喜事”相对的。之所以亲人去世了,也被认为是喜事。

那是因为古人认为,人去世了以后,并不是就消失了,而是去了另外一个极乐世界,这是一件好事。

而说到丧事的流程,也是比较复杂的,其中大致可以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出殡,安葬等。

而今天就和大家来说一说丧事送终的习俗,而这句老俗“女不养不得老,送不得终”也是和送终有关的,那是不是说女儿不能送终呢?

“女不养不得老,送不得终”,是什么意思?

所谓“送终”,指的是老人在临终前,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他的身边,聆听遗言,直至亲人离世。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子女尽孝的重要体现。

不过在古代,关于送终的人员,也是有规矩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亲友都可以来送终的。

这句老俗语就和它有关,它说的是女儿因为没有赡养父母,也不能在父母去世时送终。

通俗一点来说,哪怕是自己的女儿,因为嫁出去了,也不能在父母去世的时候来送终。这在过去一些地方,确实是有这样的习俗的。

这主要也和过去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女人的地位不高,而且在传统观念中,女儿通常被视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意味着她们婚后主要照顾的是夫家的生活,而不是娘家。从此以后就和娘家是亲戚关系了,而婆家才是她的家人。

因此,在古代的社会,一般女儿是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主要是落在儿子的身上。古话所说的“养儿防老”,也是这个含义。

这种观念源于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家庭角色分工,当时的社会结构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在婚姻后通常与夫家生活,导致她们对娘家的直接赡养责任有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女儿在赡养父母方面同样重要。女儿们常常在父母年老时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有时甚至承担与儿子相同的责任。

因此,虽然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但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女儿在赡养父母中的作用‌,而且如今多数的地方也没有女儿不能送终的习俗了。

送终还有哪些规矩和禁忌?

送终,作为生命结束时的重要仪式,被赋予了极高的意义。在传统观念里,能为老人送终被视为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而未能送终则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同时,有没有子女送终以及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也成为判断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标准。所以在我国民间,当父母生命快要到终点的时候,子女都会尽量的赶回来,然后时时刻刻守护在老人身边,直到老人去世。

另外在过去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老人临危之时,是忌讳老人就在床上去世的。一般都会把他从卧室里面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像过去很多穷苦人家,也没有条件专门置办板床,就是直接把门板卸下来,然后把它拼凑着暂时用一下。

之所以在古代有这样的习俗,那是缘于古人认为人如果是在床上去世的,那么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而且床是很重要的家具,如果人因此在上面去世了,也会感觉有点不吉利,毕竟以后家人还要睡的。

因此就演变成为了这个习俗。甚至在有些地方,以前还把老人是否是在板床上去世的,当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比如老人如果是在床上去世的,那就会被村民所议论,认为他们没有尽到孝道。

不过也有些例外,那就是并不是所有临死之人都是可以移到正厅的。比如逝者如果上面还有长辈的话,那就忌讳移入正庭的,而是将其移至床前地上。还有些夭折的人,也是不能直接移入正庭的。

当老人确认已经去世了以后,那就第一件事是烧纸钱和鸣放鞭炮了。这个烧纸,也称之为“烧倒头纸”或“烧落气纸”,预示着老人已经走了。

而燃放鞭炮的话,这也有两重含义,第一个是表示老人已经走了,第二个就是报丧,通知街坊邻居老人走了,离得近的村民就可以来帮忙了。

另外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在送终的是,家人是不能哭泣的,尤其是 忌讳眼泪滴落在逝者的身上,这主要是免得给老人带来不安。只有在老人去世了以后,才可以放声痛苦。

这些送终习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它们也蕴含着人们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这些习俗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我们可以摒弃其中的封建迷信成分,保留其表达情感和传承孝道的核心价值。

总之,送终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们对亲人的爱与思念,也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些习俗,在传承中创新,让送终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