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晈:康熙之孙,被雍正封铁帽子王,却被乾隆褫夺了铁帽子王待遇

小岛知风 2024-05-03 14:33:38

雍正八年(1730年),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病重去世,胤祥是雍正皇帝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弟弟,他对雍正助力极大,因此他去世后,雍正悲痛万分,甚至哭出了血泪。

在雍正继位后,雍正的兄弟们都为了避讳而改名为“允”字辈,胤祥也不例外,在胤祥去世后,雍正特意不让胤祥避讳皇帝名讳而以本名下葬,胤祥也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不用避讳皇帝名讳的王公大臣。

在胤祥去世后,雍正还下旨让胤祥生前宠爱的第七子弘晓继承了怡亲王爵位,并赐予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因此胤祥的怡亲王爵位也就成了清朝历史上第九位铁帽子王。

这些都是了解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的事,但是鲜为人知的是雍正在赐予怡亲王家族世袭罔替待遇的同时,还加封了胤祥第四子弘晈为宁郡王,而宁郡王与怡亲王一样享有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雍正在圣旨中曾明确交代:凡朕加于吾弟(指胤祥)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即便雍正如此交代,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弘晈的宁郡王爵位还是被褫夺了世袭罔替待遇,因此也就很少人知道实际上当初雍正是赐予了胤祥家族两个铁帽子王。下面就来说说乾隆为何要违背雍正的意愿,褫夺了堂弟弘晈的世袭罔替待遇。

不被胤祥喜爱的嫡子弘晈

胤祥一生共有九个儿子,但是真正活到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弘昌、三子弘暾、四子弘晈以及七子弘晓,这四个儿子中弘暾、弘晈、弘晓皆是胤祥的嫡福晋兆佳氏所生,属于是嫡子。

在清朝通常亲王家族继承爵位的子嗣都是长子或者嫡子,最好的选择是嫡长子,但如果长子并非嫡子,一般都会挑选最年长的嫡子继位。

所以继承胤祥爵位的人本来应该是第三子弘暾,胤祥也确实很喜爱弘暾,而由于胤祥的喜爱,雍正对弘暾也很喜爱,特意把大学士马齐的孙女富察氏赐婚给了弘暾,结果雍正六年(1728年)时,年仅19岁的弘暾还没有结婚就英年早逝了。

本来弘暾去世,长子弘昌也有机会继承胤祥的爵位,但是弘昌自幼不被胤祥所喜爱,原因很简单,弘昌与康熙的废太子胤礽家族关系比较亲密,弘昌生母是胤祥的侧福晋瓜尔佳氏,而胤祥的侧福晋瓜尔佳氏与胤礽的太子妃瓜尔佳氏属同族姐妹,因此关系弘昌与胤礽家族关系一直都比较亲密。

可是胤祥与胤礽兄弟之间却很不和睦,这就是因为胤祥生母是敏妃章佳氏家族出身低微,且章佳氏还去世的比较早,因此胤礽十分看不起胤祥,二人兄弟之间很不和睦。

再加上雍正继位之后,对胤礽家族一直都比较敏感提防,所以胤祥很反对弘昌与胤礽家族交往过密,为此胤祥特意把弘昌圈禁于怡亲王府内,不让他离开怡亲王府半步。这样一来弘昌也就没有资格继承胤祥的爵位了。

既然弘昌和弘暾都不能继承怡亲王爵位,那么按照继承顺序来说,应该由弘晈继承怡亲王爵位了,不过弘晈也没能继承爵位,那就是胤祥同样也不喜欢他。

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胤祥如何不喜欢弘晈,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胤祥十分喜爱年幼的儿子弘晓,虽然弘晓年幼,但成熟稳重且勤奋好学,因此每当雍正询问家事时,胤祥对雍正夸赞最多的就是幼子弘晓,于是雍正也就明白胤祥喜爱弘晓了。

在胤祥去世后,雍正不想违背胤祥生前的意愿,因此他没有选择年长的弘昌和弘晈继承怡亲王爵位,而是特意命当时年仅9岁的弘晓继承了怡亲王爵位。

但是雍正为了安抚弘昌和弘晈,先是下旨释放弘昌,不许他再被圈禁在怡亲王府,并加封弘昌为多罗贝勒,让他分家搬出怡亲王府。然后雍正又加封弘晈为宁郡王,特意看在胤祥的面上又赐予弘晈世袭罔替宁郡王的待遇。

就这样胤祥的三个儿子有两个获得铁帽子王待遇,一个获得贝勒爵位,可以说雍正对待胤祥是非常好,简直是不吝赏赐。

弘晈受大哥弘昌影响牵扯进了弘晳逆案中

胤祥去世后,雍正释放了弘昌还封他为贝勒,这一下可让弘昌放飞自我了,于是他恢复自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与胤礽家族交往又亲密起来。

在胤祥生前就曾说过“若不对弘昌严加约束,将来其必败吾家”之话,果然,胤祥很了解儿子,弘昌确实差点把胤祥一脉都坑惨了。

弘昌主要是与胤礽的长子弘晳交往亲密,弘晳的年纪很大,他是康熙所有孙子中年纪最长的,他仅比胤祥小8岁,由于是长孙,因此他自幼就受到康熙的喜爱,康熙一直把他亲自抚育在宫廷中。

虽然康熙十分痛恨胤礽的不争气,但是对长孙弘晳却很是喜爱和疼爱,在二废太子胤礽之时,康熙曾对朝鲜使者说过“弘皙颇贤,难于废立允礽”,康熙这意思就是说弘晳很不错,所以让他难以决定是否要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这些说明康熙一度有想隔辈传位的想法,想通过传位给胤礽,再传位给弘晳。虽然最终康熙打消了这个想法,但他在临终前依旧在为弘晳着想,他为了避免弘晳受到继任者的敏感猜忌,特意把弘晳安排到了京郊的郑各家庄修建府邸安置,并且还在遗诏中特意叮嘱雍正一定要封弘晳为王爵。

所以雍正继位之后按照康熙的遗嘱交代,册封了弘晳为理郡王,这一时期雍正也对弘晳表现出了十分关爱,弘晳为了感激雍正,特意改口称其为皇父。而雍正虽然名义上给弘晳加派了护卫,实际上则是监视他,但是至少雍正在表面上显得十分关心和疼爱弘晳,并且雍正也是十分认可弘晳,雍正曾给大臣恢复奏折时,称自己诸子侄中就属弘晳颇为贤能,可见雍正对弘晳评价有多高。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相比于雍正对待皇室宗亲比较严酷,乾隆则是比较宽仁,尤其是对待当初参与争位的康熙的儿子们,乾隆都给予了翻案和赦免,他在继位之初就赦免了被雍正圈禁十多年的康熙第十子胤誐和第十四子胤禵。

随着乾隆特赦了胤誐和胤禵,一时之间在皇室宗亲内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皇室宗亲都认为乾隆与雍正不同,是宽仁厚义的好皇帝,常年处于雍正高压之下的皇室宗亲大多松了一口气。

而乾隆继位不久还特意召弘晳入宫畅叙亲情,乾隆就治理国家等方面征询了弘晳的意见,在乾隆这种舒缓和谐的态度之下,弘晳也就放松下来,他不再像雍正时期那么紧张,他开始随意起来,并且与很多皇室宗亲交往也越来越亲密。

要知道弘晳的身份十分敏感,他是废太子胤礽长子,还曾经十分受康熙喜爱,他也算是皇室内部继承皇位的人选之一,所以他的身份很敏感。在雍正时期,由于雍正好猜忌,对皇室宗亲都比较残酷,因此很多皇室宗亲包括弘晳本人都比较小心谨慎,他们之间不敢过分交往亲密,而乾隆登基后一改雍正的严酷,于是弘晳与各皇室宗亲之间的关系交往也就越发亲密起来。

也是在这期间弘昌与弘晳关系越发亲密,二人走动也越发频繁,而且不仅二人走动亲密,在弘昌的带动下弘晈也与弘晳走的很亲近,保持了比较亲密的关系,同时还有康熙的第十六子庄亲王胤禄由于年纪与他们相仿,也与他们走的比较亲密。

他们走的越发亲近,慢慢的就开始互相吐槽对朝廷的不满,自己受的委屈,弘晳自然是自认为自己是康熙的长孙,还曾受康熙喜爱,却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而弘昌则是吐槽对父亲胤祥的不满;弘晈则是认为自己没能继承怡亲王爵位,反而让爵位落到了弟弟身上;胤禄是吐槽对乾隆的不满,胤禄当初本是雍正安排给乾隆的顾命王大臣之一,但是乾隆想独掌乾坤就逐渐将他们这些顾命大臣排斥出去,胤禄作为叔叔自然不太满意了。

其实想一想弘晈肯定是会不满,宁郡王爵位本来雍正在胤祥在世时就想赐给其家族,当时雍正就想赐给弘晈,让胤祥的两个嫡子都能获封王爵,可是胤祥谦逊,坚决推辞。本来弘晈以为最后怡亲王爵位能落到自己身上,结果他作为弘晓的哥哥却只得了一个当初父亲胤祥坚决推辞的郡王爵位,而弘晓却得了怡亲王爵位,他自然心里不会平衡了。

于是他们这些对社会不满的皇室宗亲整天聚在一起吐槽,尤其是胤禄还有辅政王的身份,这如何能不引起乾隆的警惕。

于是在乾隆四年(1739年)时,乾隆为了巩固皇位,他以雷霆之势迅速对弘晳等人进行了打击,弘晳被乾隆直接抓捕入狱,在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情况下,乾隆直接把弘晳定为谋逆之案,将弘晳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名为四十六(弘晳时年四十六岁)圈禁于景山东菓园中,弘晳被圈禁三年后,于乾隆七年(1742年)抑郁去世,终年49岁。

虽然弘晳逆案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但是乾隆也得惩戒敲打这些皇室宗亲一番,弘晳都已经被折磨的如此了,况且弘昌和弘晈还有胤禄了,乾隆以三人与弘晳“来往诡秘”为罪名对三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胤禄被乾隆剥夺了辅政王的权力,乾隆让胤禄在家闭门思过,乾隆本来就忌惮胤禄有辅政王身份,再加上当初雍正留下的顾命大臣中康熙第十七子胤礼英年早逝,以皇叔胤禄最为尊崇,所以乾隆必须对胤禄进行打压,正好借着弘晳逆案,乾隆就褫夺了胤禄的一切权力。

本来乾隆就比较忌惮怡亲王一脉出了一个亲王、一个郡王外加一个贝勒,于是乾隆借此机会直接削除了弘昌的贝勒爵位,贬他为闲散宗室。

而弘晈的宁郡王爵位由于是雍正亲封,加之弘晈与弘晳的关系没有弘昌与弘晳那么亲近,因此乾隆没有削除弘晈的宁郡王爵位,不过乾隆却为此削除了雍正加恩给弘晈的世袭罔替待遇,也就是弘晈家族后人不能再世代继承宁郡王爵位,就这样弘晈的宁郡王世袭罔替的待遇被乾隆褫夺了。

弘晈遭受乾隆如此打击之后,从此心灰意冷,他开始远离政坛,整天在家中养菊消遣,除了养花之外,他还喜欢制作精美折扇,取名为东园扇,后来他制作的折扇在京城王公贵族中颇受欢迎,一度引来京城名流和读书人的争相购买。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时,弘晈去世,终年52岁,也算是寿终正寝了,乾隆这时候也原谅了他,给他上谥号为“良”,也算是一个美谥了。

而眼看着弘昌和弘晈都受到了乾隆如此处罚,胤祥的小儿子弘晓最后也害怕了,弘晓在乾隆时期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最终保住了怡亲王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

不过弘晓的五世孙载垣在晚清时期由于与慈禧太后争权失败,被慈禧赐死,慈禧曾一度短暂的废除了怡亲王爵位,最后慈禧恢复怡亲王爵位后,改由弘晈的五世孙载敦承袭怡亲王爵位,至此怡亲王爵位传承回到了弘晈一脉,如果弘晈泉下有知,也算是欣慰了。

写在最后

所以弘晈其实是由于心里不平衡,没能继承胤祥的怡亲王爵位,所以跟弘晳就走的亲近一些,这些失落的皇室成员互相发泄牢骚就被乾隆定成了谋逆,弘晈也因此失去了家族世袭罔替宁郡王爵位的待遇。

如果弘晈不这么发牢骚,而是乐于接受现实认命的话,他也许就成了清朝历史上第十位铁帽子王了,乾隆也不会褫夺他的世袭罔替待遇,因此他算是咎由自取。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

文/小岛知风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2 阅读:1263
评论列表
  • 2024-05-27 21:32

    乾隆还是让宁郡王爵位多袭了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