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字星五,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董家世代务农,家道小康。到董福祥这一代时,因迭遭变故,家境已经日趋衰落。
清末陕甘回民暴动发生后,清军将领雷正绾、陶茂林带兵剿杀。大兵过境之处,动辄劫掠烧杀,沿途十室九空,鸡犬不鸣,景象残破。为保卫桑梓,性格强悍、敢作敢当的董福祥率众起事,与清军为敌。同时他又组织民团,以抵御回民军的骚扰、焚掠。《清稗类钞 .纪董福祥佚事》记载:
“(董福祥)贼来则击贼,兵来则击兵。官军与回匪均畏之,呼之曰‘周围城’” 。
董福祥
这段记载反映了董福祥起事初期的活动状况。不久,董福祥携党羽张俊、李双梁率部转往环县一带。但由于环县附近连年遭灾,粮食歉收,加上山城荒僻,又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很难维持。幸好一次董部与来袭的回民军激战,击退回军后追击至庆阳,遇到庆阳当地民团首领高二,见对方势大粮足,便率部归附了高二。但没过多久,庆阳团练武装出现了内讧 ——
“高二隶存宏而杀存宏,沙三等隶高二而杀高二”。《甘宁青史略正编》
在这场自相残杀的内讧中,董福祥机警应变,在副手张俊的帮助下,他软硬兼施,趁机夺取了庆阳民团团总的职位——
“与李双梁同意各分其众而副之”。《甘宁青史略正编》
从此,董福祥人多势众,声名大振,势力日渐壮大。
同治三年(1864),环县县令翁健邀董福祥率部入防县城。5月,他倒戈反清,并在庆阳正式竖起了反清的大旗。随后他积极联络昔日的宿敌回民军,化干戈为玉帛,并迅速率军入陕,联合陕北一带的回军和张宗禹部西捻军,一举攻克了陕甘门户靖边所属的宁条梁战略要地。
之后他协助马化龙回军在金积堡大败清军,灭敌、 掳获无数。
同治六年(1867)董福祥势力已经控制了陕甘十余州县。1868年(同治7年),董福祥自称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号称拥众30万(实际能战的精壮十余万),控制区域南抵延安,北至内蒙伊克昭盟,东起绥德,西达庆阳、环县。至此,董福祥势力已经成为西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集团了
之后,原先活动在陕西境内的西捻军迫于清军压迫,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清廷命尾追而来的老湘军转而攻打董福祥团伙。因董福祥声势愈发壮大,严重威胁到清廷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清廷感于严峻的形势,被迫饬令:
“左宗棠率军移督陕甘,是为平回之始”。《续湘军志》
左宗棠是当时清廷少有的能吏,他对当时西北地区的形势进行仔细分析后,决定分头进剿,“先捻后回”。待协助李鸿章淮军击灭西捻后,左宗棠移师西北,开始专注平回。他首先从消灭势大力沉的董福祥部入手。董福祥部以汉族为主,但起事后与回军沆瀣一气,相互配合与清军鏖战,因此左宗棠决定先灭董福祥。左氏调集老湘军主力会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金顺的旗兵并力对董福祥部展开围攻。
进过好几场激战,董福祥部不是实战经验丰富的老湘军及金顺部八旗兵的对手,屡屡兵败失利,减员严重。清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董福祥部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攻击:
“老湘军刘松山大破董福祥部李双梁 、张俊,俘斩无数 ”。《近代中国史事日志》
随后,骁勇善战的刘松山趁胜董福祥的重要巢穴镇靖堡。( 铁马冰河wu作品,严禁剽窃)曾与董福祥共患难的心腹部将张俊因屡遭挫败而心情沮丧,竟然萌生降意,他向董福祥提议说:
“我辈练团为贼所迫耳,逢遭岁旱,流落至此,何又困以扰民,后世其谁能谅之?顷闻刘提督奉命援甘,旦夕至此,曷往投焉”。《甘宁青史正编》
对张俊的建议,亦感前途渺茫的董福祥深以为然,遂毅然宣布向清军缴械投降。
董福祥率众投清后,左宗棠命刘松山办理善后诸事,并向刘松山作出指示:
“榆(林)、延(安)一带土匪,经贵军门迭次扫荡,擒斩解散各以数万计,巢穴尽倾,此时若穷极兵威,大加诛戮,董福祥等何所逃罪?惟念该匪等本是朝廷赤子,因被回逆扰害逼迫,遂致纠众为贼,其罪应服上刑,其情犹可未减。应即据实奏恳皇仁,允为曲贷,以全其生。其头目及精壮良民,应否酌量收录随营当勇夫之处,听候贵军门酌度。惟人数不得过数百,将来尚须分置各营,始期安帖,多则断不可也。所有扶绥善后一切,即委城守总理” 。《左宗棠全集》
从左宗棠批示可见,他对董福祥聚众反清活动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他扯旗造反,以朝廷为敌,罪责难逃;同时对他的造反行径予以谅解。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善后之策。首先认可董投诚之举,然后以——
“董部二十余万,用之皆兵,弃之则从贼,岁旱饷艰,势又不能尽用...... ”
为由,裁汰老弱,留其精壮,打散编入各营,以分化其力量。
左宗棠不愧是足智多谋、虑事深远的高人。受左宗棠的批示,刘松山将董福祥部精选成军,号为“董字三营”,老董统中营,张俊节制左营,李双梁统带右营。其余裹挟随从者,分批安置至陕北瓦窑堡、西石湾、隆腰镇一带......后董福祥死心塌地跟随刘松山、刘锦棠与回军作战,攻占金积堡、甘肃河州、西宁等回军据点,积功升提督。1876年随左宗棠进军新疆,参与过收复北疆、南疆一系列战役,击溃阿古柏、白彦虎叛军,为左氏收复新疆立下汗马功劳。董福祥还参与了平定西宁、河狄回军之役,率部与八国联军作战,成为晚清一代名将。
【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