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桥”,有多少绮丽的传说、绚丽的诗篇,你都打过卡吗?

快乐鉴骚词 2025-01-15 05:01:32

伟大领袖毛主席有词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就很形象的说明了“桥”的一个明显的用途。但实际上,“桥”除了打通了地理上的隔阂,也能打通心灵山峰的隔阂,这才是诗词中更加注重的方面。

“桥”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别的先不说,电影就有很多以“桥”命名的。比如,著名的《魂断蓝桥》、《廊桥遗梦》,都是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影片;大导演张艺谋也有一部以“桥”命名的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非常富有诗意,充满了童年的美好,但是是一部黑帮片,这种惊人的对比,给电影造成了巨大的悬念。

魂断蓝桥

相比电影中的“桥”,诗词中的“桥”则更加广泛,其象征意义也更加多种多样。可以说,没有另外一种建筑,能比“桥”更加美丽,更加富有诗意的。

1. 灞桥

古代行政区划,多以山川为界。如果是以河流为界的,送行一般送到码头,或者桥头,就算是到了离别时候了。因此,一些桥梁就成了著名的送别地点,比如,“灞桥”,它是送人东出长安的必经之路。

这样一个“灞桥”,必然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北宋词人毛滂在《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中写道: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落花飞絮濛濛,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

夜寒不近流苏,祗怜他、后庭梅瘦。

落花飞絮濛濛,长忆著、灞桥别后

“落花飞絮濛濛,长忆著、灞桥别后”,想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从“灞桥”分别的时候,也是这样,大雪纷飞,天灰蒙蒙的。

一个“长忆著、灞桥别后”,是和谁分别,词人没有交代。

“夜寒不近流苏,祗怜他、后庭梅瘦”,“流苏”,帘帐上的装饰。“不近流苏”,就是不想睡觉的意思。虽然夜深了,也十分寒冷,但我还是不想睡眠。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我怜惜她啊,老家后庭的清瘦梅花,应该已经开放了。

一个“祗怜他、后庭梅瘦”,词人应该是在想念爱人;那么“长忆著、灞桥别后”,应该是当年和爱人在“灞桥”分别。

当然了,这里的“灞桥”,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灞桥”,可能只是一个意象而已。北宋词人贺铸在《连理枝》中写道:

绣幌闲眠晓。处处闻啼鸟。

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

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恁江南梦杳。

往事今何道。聊咏池塘草。

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

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恁江南梦杳

在这首词中,词人在“灞桥”应该是和故乡分别了,而不是某个人。“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恁江南梦杳”,想我年轻的时候,就和故乡分别了。到现在春色老了,人也老了。连在梦里,江南家乡也十分遥远。最后一句,“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只有我大醉一场,还能在故乡的美景中徜徉,为什么不早点归去呢?

2. 朱雀桥

与一般的“桥”不同,“朱雀桥”是一个充满了政治意味的“桥”,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当年,东晋的大政治家王导家族、谢安家族都居住在“朱雀桥”边的“乌衣巷”。诗豪刘禹锡在他的代表作《金陵五题 其二 乌衣巷》中写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野花,这是“朱雀桥”衰败的表现,因为人迹罕至,所以野草疯长。如果王谢两大家族还在,那就是车水马龙,,“朱雀桥”边断然不会长满了野草。“乌衣巷口夕阳斜”,这里的“夕阳斜”充满了象征意味,象征了“朱雀桥”和“乌衣巷”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也是夕阳西下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还是那些燕子,燕子的窝还在那个地方,它们飞入的家,还是当年那个堂。只是那个地方换了主人了,当年豪强家族,现在变成了寻常百姓。

宋代词人朱敦儒在《朝中措·其九》中写道:

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

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

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

“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想当年,朱雀桥边的晚市,是多么的热闹繁华;而现在,南京城里,则是瑟瑟秋风,黄叶遍地。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当年的风流人物,大政治家王导、大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又在哪里呢?南京还是那个南京,只是现在变得悲凉无比。长江涌过来的潮头,也变得无比寂寞。

说起政治诗,从来没有像南京、像“朱雀桥”这么反差特别大的。我们应该去去“朱雀桥”打卡,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海桑田的变化。

3. 枫桥

毫无疑问,“枫桥”能够出名,得益于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而“枫桥”和“寒山寺”的名气,最早却要归功于高僧寒山拾得,他们之间的故事,主要是集中于“枫桥”和“寒山寺”这一片区域。我们来看这首《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首诗据说是张继当年科举考试未中,归家途中而作。所以,整首诗的基调是悲伤,无论是“月落”、“乌啼”,还是“霜满天”,都是一幅哀愁的背景。而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则非常直白了,直接把“愁”字写了出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一路哀愁,夜不能寐;夜半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是那么响亮,一声一声,敲打在诗人心上。

这,又呼应了上面的“愁”字。从此,到“枫桥”去听“寒山寺”的钟声,便成了一个旅游打卡热点,流行了上千年。宋代诗人胡珵是一位旅游达人,他在《枫桥》一诗中写道:

朝辞海涌千人石,暮宿枫桥半夜钟。

明日馆娃宫里去,洞庭呼起一帆风。

暮宿枫桥半夜钟

“朝辞海涌千人石,暮宿枫桥半夜钟”,“千人石”,在苏州市虎丘山剑池旁。一大早,诗人从大海潮起的地方,一路到达了苏州市虎丘山旁的千人石。到了夜晚,诗人又投宿到了“枫桥”下,在半夜时分,亲耳聆听了那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明日馆娃宫里去,洞庭呼起一帆风”,第二天,诗人到达了苏州有名的“馆娃宫”,去感受吴王夫差和西施的故事。然后,乘着一帆风顺,到洞庭湖去遨游!

4.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是扬州最有名的景点,已经流行了上千年。它最初的流行,得益于大诗人杜牧。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是诗词中第一次写“二十四桥”,也是所有“二十四桥”诗词中最有名的一首: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青山隐隐约约、碧水千里迢迢;秋天快过完了,但扬州的草木还没有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啊?

一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明月”,就是“玉人”的象征。而“二十四桥”,则是通过“玉人”内心深处的“桥”。

宋代诗人王庭圭在《侯大渊惠花》中写道:

扬州庙下子规啼,曾看花开万玉妃。

二十四桥明月夜,春风十里捲帘时。

二十四桥明月夜,春风十里捲帘时

“扬州庙下子规啼,曾看花开万玉妃”,扬州的市花是琼花,温润似玉。因隋炀帝喜爱,号称“玉妃”。而且琼花开放也是规模宏大,所以称为“花开万玉妃”。

“二十四桥明月夜,春风十里捲帘时”,扬州的两大象征,“二十四桥明月夜”和“春风十里”,都与有着“小李杜”之称的杜牧有关,都来自他的著名诗句。所谓“春风十里捲帘时”,引申自他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所以,“二十四桥”游览扬州必打卡的地方。

5. 鹊桥

这也是一座很特别的“桥”,特别在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所谓“鹊桥”,就是每年“七夕”,有喜鹊在银河上搭起的一座桥。传说这一天,身处银河两侧的牛郎织女,经过“鹊桥”相会。“鹊桥”的传说,在唐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唐代诗人徐凝在《七夕》中写道: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一道“鹊桥”横跨在缥缈的银河上,织女身着各种玉佩,轻快的从桥上经过。玉佩叮叮当当,象征了织女愉悦的心情。

当然了,写“鹊桥”最有名的诗词,还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这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纵然是织女的柔情蜜意像水一样源源不断;纵然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像梦一样美好。但他们还不是不忍心回看“鹊桥”上各自的归路,因为再美好的相会,终究有分手的时候。

有了这个铺垫,词人给出了他的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要害怕“鹊桥归路”,不要害怕分手。如果两个人的感情能够长长久久,那么,又何必在意是否能够朝朝暮暮相处在一起呢?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蝶恋花·其四》中写道:

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

乞巧双蛾加意画,玉钩斜傍西南挂。

分钿擘钗凉叶下,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

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

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

“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传说中的喜鹊桥已经搭建完成,催促着织女(凤驾)前往与牛郎相会。上天因为牛郎织女长久的分离而感到怜悯,特意赐予他们一个凉爽的夜晚来享受短暂的相聚时光。

6. 天津桥

“天津桥”也很特别,它是一座浮桥,在洛阳。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津梁的气象,因建此桥,名曰天津。金代以后,桥被毁,后世不复存在。“天津桥”因为远观规模宏大,远远望去,就像是银河上的桥梁。因此,它象征了人们的飞黄腾达,身份和地位。大诗人白居易在《和友人洛中春感》中写道: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

所谓“莫叹天津桥上春”,除了明面上,感叹“天津桥”上的春天归去;其实是在感叹人生的春天归去。人的青春一旦归去,“人间何处不伤神”,在哪里能够不让人伤神呢?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也写过一首关于“天津桥”的诗,即这首《智度师二首·其二》: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今天,我站在“天津桥”上,再也无人认识我了。我倚靠在“天津桥”的栏杆上,悠闲地望着夕阳的余晖。

这人算是悟了!

宋代诗人邵雍在《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其二十三》中写道:

前朝无限贵公卿,后世徒能记姓名。

唯此天津桥下水,古今都作一般声。

唯此天津桥下水,古今都作一般声

“唯此天津桥下水,古今都作一般声”,这句是否跟刘禹锡的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寄托的感情一模一样?

7. 板桥

所谓“板桥”,或者为石板桥,或者为木板桥。不是某一个具体地方的桥,这种“板桥”,可能各地都有。虽然“板桥”普普通通,但有关“板桥”的诗词,却是鼎鼎大名,而且不是一篇两篇。比如,这首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著中庭栀子花。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天空中下着雨,偶尔能听到一两声鸡鸣,沿着鸡鸣的方向,就看到了一两户人家。那里是一片竹林,一条小溪潺潺,一座板桥,斜斜的跨过小溪。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著中庭栀子花”,“浴蚕”,用盐水选蚕种。嫂嫂与小姑相互呼唤,一同去浴蚕,庭院中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没有人有闲暇时间去欣赏。

农村生活的美好,尽在这首诗中。而唐末诗人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那也是名气非常大: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随着一声鸡叫,诗人从一家茅店出来,抬头一看,却见一轮圆月,正在中天挂着。于是,诗人走了出来,经过一座板桥,板桥上铺着一层厚厚的霜,随着诗人经过,留下了两排脚印。

不管是“鸡声”、“茅店”,还是“月”,抑或是“人迹”,无不透露着诗人的孤单。而这座“板桥”,能让诗人通向梦想的彼岸吗?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