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教育和生活中,竞争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
事实上,没有人能真的完全避开竞争。既然无可避免,那正视竞争,并科学地理解竞争就很有必要。
竞争之所以令人紧张,是因为它总会与得失成败如影随形。
成功的快意让人振奋,但失败却总是面目可憎。
因此,失败也是被误解很深的一个话题。借由两个故事,一起聊聊“失败”这回事。
只要努力,就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地
尽管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只要想到失败后的那种绝望,和对自己不断的怀疑,就足以让我们心生畏惧,想方设法去逃避它。
但诡谲之处在于,无论怎样努力避开失败,每个人还是不时会和失败撞个满怀。
我对失败的恐惧是被《二十五,二十一》这部韩剧彻底治好的。
作为一个母亲,这部剧也给了我不少育儿方面的启发。
女主角罗希度曾是天才少女,曾经小小年纪就一鸣惊人,被誉为击剑神童。可是,到了青春期她却一度陷入瓶颈,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突破。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故事。
但《二十五,二十一》,恰恰是从罗希度的瓶颈期开始讲起,也就是失败最令人窒息的那一段时期。与这个阶段惯有苦情色彩不同,罗希度的自我价值内核十分强大,她是一个从来不过多内耗的人,因此,她展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成长样本。
虽然她也焦虑和迷茫,但她身上始终有一种明朗的色彩。这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对于失败的恐惧,是否源于在失败的客观事实之外,附加了太多患得患失的情绪?
她每周会去看拿过世界金牌的击剑选手高宥琳训练,并把后者视为偶像,期盼将来有一天可以成为她的对手,她把这些过程,也视为向目标靠近的一种方式。
在变成高宥琳的对手过程中,罗希度原来训练的校队被解散,无奈只能向一直不理解自己的母亲求助转学,也被高宥琳直言讥讽成绩差却还那么自信,如果没有强大的自我内核,仅仅是这些波折的过程就足以让她裹足不前。
所以,体育竞技不仅仅是技能上的较量,也是选手之间心理素质的强弱对决。
罗希度的明朗色彩,源于她有着不把自信与成绩直接挂钩的硬核心态。
任何一个圈子里,尖子生的席位都是有限的,但每个人的成长,从来都是不设限的。
除了自我价值内核强大之外,罗希度最珍贵的一点,是她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一直在坦诚直面自己的渴望。
承认自己因为瓶颈期而焦虑得快发疯了,但她还在继续坚持,因为爸爸在去世前,曾经告诉她,只要努力,就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地。
多年以后,当女儿敏彩因为对手太强而倍感压力,试图放弃芭蕾时,罗希度再次把爸爸留下的鼓励分享给了女儿。
如果父母能够更多地共情孩子,面对困境时,孩子就不会觉得那么孤独。
许多溃败,其实最早都是源于心理层面的滑坡。
尽管成绩一直不理想,但支撑罗希度最终走过瓶颈期的,是她心里的一种强烈感受:比起击剑和受到别人称赞,她更加喜欢击剑。
所以失败也可以是验证热爱最有效的那块试金石。
在糊了多年却又意外翻红的再就业男团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热爱究竟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从曾经的无限荣光,到大多数人的寂寂无名,再就业男团的每一个人,对“失败”都不陌生。
但当他们多年后再次相聚在蘑菇屋,弹起吉他唱起歌时,屏幕外的观众却依然会被触动,动人的歌声说明跌宕起伏的那么多年里,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从未更改。
始料未及的是,这份“热爱”又为再就业男团,开启了一段意外“翻红”的新旅程。
热爱是如此纯粹,也如此有力。
不怕输的人,更能赢得起
《二十五,二十一》是艺术加工之后的电视剧,真正的体育赛场则有着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再次展现了体育竞技的独特魅力。
令我触动最深的,是樊振东对战张本智和的那场比赛。
众所周知,乒乓球历来是中国队的强势项目,因此这项赛事一直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在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樊振东与队友一起参赛,他抽到的“死亡半区”汇集了张本智和、林昀儒、费利克斯-勒布伦等一众高手,按照原定计划,樊振东将与队友各自坐镇半区,一起冲进男单决赛。
但没有想到的是,队友意外爆冷无缘男单16强,冲刺决赛的压力全部给到了樊振东这边。
如果樊振东输了,则意味着自1988年以来,中国代表团在乒乓球男单项目的常胜纪录将被中断,历史需要重新书写。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1/4决赛,樊振东对战张本智和(此前他在与后者的交手中,以7胜3负占据上风)。
但开局就迎来了0:2的落后局面,让所有人都屏气凝神为他狠捏一把汗。不要说樊振东了,很多观众都一致表示想去吸口氧,压力大到看不下去。
所幸,在经过调整之后,樊振东一点一点把比分扮了回来,最终以4:3击败日本选手张本智和。
赛后,樊振东在接受采访时的回答,展现了真正的王者心态。
“我当时就想好了,我要战斗到最后一个球,要去把比赛赢下!”
无论时候都相信自己有机会去赢,这是世界级冠军都会为自己种下的心锚。
邓亚萍曾写过一本《心力》,里面提到了一个经历。
在她还是一个运动员的时候,最难受的不是奥运会,也不是世乒赛,而是国家队里的训练赛。
这样的训练赛会找来一些训练刻苦,基本功和战术都非常扎实的球员,因为训练时没有压力,所以这些球员的球路都很凶狠,实力很强。
可是,这些人到了真正的比赛中,在众人注视下会压力飙升,直接忘掉怎么打球。
这个故事是不是让人很意外?
邓亚萍坦言,自己和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关键时刻,她更敢赢。
如果补充一下巴黎奥运会之前樊振东的状态,会发现他的心理素质真的无比强大。
年少成名的樊振东,曾有着十分辉煌的履历。
15岁进入国家队,次年的全运会中,他接连战胜张继科、许昕,甚至在决赛中与马龙激烈对战,一战成名。
17岁时,他成为中国男乒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两年后,他再次拿下世界杯男单冠军。
2018年,樊振东成为男子单打世界积分第一名。
但赛场之上,有高峰也就必然会有低谷。
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他止步于16强。2021年东京奥运会,他在决赛中与冠军失之交臂。
备战巴黎奥运会期间,樊振东仍处于低谷期。WTT球星挑战赛,多哈站因伤退赛;新加坡大满贯,止步16强;仁川冠军赛,止步半决赛;澳门男子世界杯,无缘四强;沙特大满贯,止步16强。
他坦言自己的困惑,好像已经很努力了,但总是离自己想要的差那么一点。
但作为时刻被关注的体育明星,他走出困惑的过程会更加艰难。
所幸,樊振东用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了:不怕输的人,更能赢得起。
他说,虽然现在自己是大满贯了,但那些亚军是自己的财富。
真正的强者,除了能享受春风得意马蹄疾,也能在生命的低谷期,用积极的视角去理解所有的经历,这是走向冠军之路的必修课。
想要拿下冠军,看似最大的挑战是强大的对手,但实际上,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在东京奥运会之前,樊振东说自己“不太敢给自己松绑”,带着这样的心态上了赛场,他守住了自己的半区,在决赛时却不敌马龙。
东京奥运会之后,他开始反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要坚定地执行,就会有成功的概率。”
“如果活在别人眼里,其实说白了就是追求结果,因为外界不可能每个人都在你身边,也不可能每个人了解你,在发生什么经历什么,他们只会看到最后的结果,然后用这个结果去评判你的好与坏、成功与否。”
出征巴黎,相较于结果,樊振东决定更加关注过程。
历经了高峰与低谷之后的他,面对对手更加淡然。当对手打的好时,他甚至愿意为他鼓掌,但也有比赛还没结束,我就还有机会赢的霸气。
在想过很难但不知道这么难的一场比赛中,樊振东创造了新的奇迹。回望过去,他觉得无论是夺冠也好,失利也罢,都值得铭记战胜自己的那个过程。
正所谓,千帆过尽自从容。
教育中,对“失败”的一些误解
参照奥运冠军的经历,教育中关于“失败”的误解已经一目了然。
1、第一个误解:
只许不断成功,不许失败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展露出了过人的学习天分,一路念了很好的小学、中学、高中,最后进了一所大名鼎鼎的名牌大学。
仅仅是想象出这样一幅图景,就会让所有的父母心弛神往,这就是当下的父母,拼尽全力想达成的养育目标。
当一个孩子只允许在这样的轨道上前进时,他的每一步都必须严丝合缝,不能有半步差池,否则就会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到成长之路上的每一个坐标系。
可是,回望一下每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过程,真的存在一条这样“完美”的成长路径吗?
父母眼中的完美路径就等于孩子眼中的美好人生吗?
吉林大学校长在开学致辞中说道“没有绝对的最优选项,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但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是需要孩子从内心出发去感受的。
教育不该变成削足适履的咬合过程,孩子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试错和探索。
2、第二个误解:
过分关注结果,忽视真正重要的过程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你是想要一个真学霸,还是一个“伪自控”的孩子》,里面提到了一个考上了重点高中,却经常半夜打游戏不睡觉的孩子。
即便没到能把“清北复交”探囊取物的程度,但能考进那所高中,就说明他的成绩十分优异。
今年高考成绩放榜,这个原本很优异的孩子,却惨遭滑铁卢。
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结果,高考的滑铁卢对这个孩子未必是件坏事,只要不一直破罐破摔,他总会调整好心态去面对这件事。
但从培养孩子的长线思维来看,那这样的滑铁卢显然不是值得追求的养育目标。
只关注成绩这一个结果,有很多办法可以做到,威胁、恐吓孩子考不上好学校人生就完蛋了,出于恐惧,孩子也会把成绩追上来。
但这样的做法会牺牲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如果关注过程,那值得关注的重点是,孩子每次学习时是否有足够多的正面感受?因为真正强大的力量,只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
只有孩子对学习过程感觉良好,才能不断检视自己的思考能力,积攒足够多的自信,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培养出“自驱力”。
当有一天,离开标准做答的环境,这样的“自驱力”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甚至,也可以借助“自驱力”,帮助孩子自己的人生志向。
结果,是做好准备之后的必然体现。
3、第三个误解:
觉得只有成功的人生值得一过
无论任何时候,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每个人身边影影绰绰,大家未必见过,但必然对他多有耳闻。
小时候他比你成绩好,长大后他工作比你好,赚的比你多,总之,无论你有什么成就,跟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一比,你总是要逊他一筹。
小时候是父母老念叨他,长大后却是每个人自己念叨给自己。
总之,成功的人生长什么样子没见过,但却不敢自信地认为:美好的人生就是现在所拥有的人生。
这就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魔性”经历。
“失败”并不可怕
每个人都有决定如何面对它的自由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不同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说,糟糕只剩半杯水了,乐观的人说,真好居然还有半杯水。
让他们发出不同论断的原因,是透过半杯水,他们各自看到了不同的图景。
悲观的人担心再也找不到更多水了,乐观的人相信这半杯水可以支撑自己找到更多水。
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眼中图景的区别?
是对找水失败的这件事的接受度。接受找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就有了大胆向前走的勇气。
乐观者不会在想象中过度放大失败后的悲惨后果,而是相信无论怎样,都能有办法。
当停止那些恐惧的联想,会发现再难的事情也都有办法去完成。
过去我是一个容易恐惧失败的人,现在我对自己说,想做一件事就去做吧,做不成难道还做不砸吗?
失败这件事,多经历几次,就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
与失败另一个有关的真相是,一个人有多少拥抱未知的勇气,就能享受到多大的世界。
我们怎样让孩子拥有更缜密的底层思维?
我们怎样让孩子打开自己的眼界?
童行书院,就有这样一把神秘的钥匙,让孩子拥有解锁世界的路径。
这就是「通识教育」。
来看看,它是怎么从科学、艺术、人文,跨学科的给孩子解锁世界的!
可体验哦。
作者 |玉娇龙
自由撰稿人
终身学习践行者,也是10岁孩子的母亲
微信公众号《漫谈书院》创始人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失败”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假设孩子“输在起跑线”,你会怎么办?这个关键机制如果一开始没找到,家长只会越付出,越心酸孩子作业写不完被留校,没想到这么多人支持✏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