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经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在房地产大周期走向尾声之后,接下来什么样的城市将会继续大步向前发展?在来到了这里之后,可以说是让我感到惊叹不已。
张家港,这座人均GDP超过23万元的全国百强县级市,真的是有着超强的建设魅力与发展理念。
从抵达高铁站后到游览城市的几天路途中,我并没有看到过多高楼林立的繁华,但却处处体现着“大巧不工”的现代化气息,与古老的江南水乡风貌相得益彰。宽敞整洁的街道、绿树成荫的公园、设施完备的公共服务场所,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港口经济是张家港的一大特色。繁忙的港口,货轮穿梭,集装箱堆积如山。这里是连接世界的重要枢纽,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对外贸易持续繁荣,让张家港的产品走向全球,也将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这座城市。
但传统贸易的繁荣也并没有让这座城市停下发展的脚步,科技创新成为张家港更加强大的发展引擎。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人才汇聚于此,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整个城市智能化、网格化的科学管理,真的是将科技与人文做到了极致。
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张家港的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古老的江南水乡风貌相得益彰。宽敞整洁的街道、绿树成荫的公园、设施完备的公共服务场所,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生态环境优美,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印象。
说到这里,如果你要深究这座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去到位于张家港东部的南丰镇永联村之后,似乎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永联村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拥有村民11761人,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位居前三。(信息来自百度百科)这看起来无比豪华的经济排名背后,其实是艰难的发展历史和不屈的奋斗精神。
永联村在几十年前只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由于地势低洼,涝灾易发,生存条件极为艰难,迁移来的几百户村民走了一半多。县里曾派过几次工作组,都未能改变村子的贫困面貌。
吴栋材老书记
1978年,吴栋材作为县里第六次派出的工作组的组长和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来到永联,开启了村子的变革之路。起初,为让村民看到发展的希望,吴栋材带领村民挖塘养鱼,苦战几十天挖出50亩鱼塘,第二年获得了粮食丰收和养鱼的2000多元收入。此后,村里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
更大的转折从1984年开始:1984年,吴栋材看好轧钢行业,认为改革开放后农民盖房子会需要大量钢材。1985年,克服重重困难,永联产出了6000多吨建筑钢材,利润达到1024万元。这一年,永联还清了债务,还打出了第一口深井,修了第一条砂石马路,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了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
而在富裕了之后,当时的吴书记又想着能够带领周边还没发展的村子也一起富起来。 1995年,永联村面临着是否要和周边的永南、永新两个大村合并的选择。当时待并入的两个村与永联村经济差距巨大,1994年永南村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0.46万元,永新村为0.37万元,而永联村已经达到了68.3万元。经过艰难的思想工作和合理的利益分配,吴书记说服了大家,并最终实现了并村。而在并村之后,永联村也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信息来源与百度百科)
随着永钢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大型联合型钢铁企业。村里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抓住各种发展机遇,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水平。而在这么多年发展经济的同时,老吴书记也没忘记另一个方面,他也非常注重村民们的文化熏陶和艺术培养,我在村里走访时还能看到许多居民在参加乐器课堂的学习。
这不,最近举办的长江文化节,就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前来参展的游客,这种注重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在文化上不断引领的城市,真的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张家港人均GDP高达23万元,这个数字已经逼近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它不仅仅是账面上的好看,真的是在整个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走在了前列,注重经济发展、科学化的城市管理、产业升级转型、人文建设各个方面都没有短板。
V观张家港、链上现代化。相信在这种持续努力注重发展的理念之下,张家港的明天,还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