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有个非常漂亮的老婆。
他是凉州武威郡祖厉县(今甘肃省靖远县)人,侄子张绣在边章、韩遂之乱时是当地县吏,为县长报仇杀死仇人,聚起一帮少年,成为祖厉县的豪杰。(《三国志·张绣传》)
后来张绣跟随张济在董卓手下南征北战,张济也算是个县级豪强出身。
有漂亮老婆和能干的侄子在身边,张济的起点还是挺让人挺羡慕的。
跟随李傕有汗马之劳张济原本和李傕一样,都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同级的校尉,地位并不低多少。
牛辅遣李傕、郭汜、张济、贾诩出兵击关东,先向孙坚。坚移屯梁东,大为(李)傕等所破。--《后汉纪·卷二十七·孝献皇帝纪》
后来跟着李傕,与徐荣一起在梁东之战大败孙坚。
(跟催李傕东征西讨)
初,(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县),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三国志·董卓传》
又接着在中牟打败名将朱儁,寇掠关东陈留、颍川一带,杀人放火,劫掠一空,伤害老百姓的事没少干。(《后汉书·董卓列传》)
再后来的192年,董卓被刺,继续跟着李傕在京兆新丰县杀徐荣、降胡轸、取长安。
一路以来,跟着李傕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离开核心权力圈虽然掠空了陈留、颍川一带,加上董卓摧毁的河南洛阳一带,起到了坚壁清野的效果,但东方还是要有人去防守才行。
华阴的段煨虽然归顺了朝廷,但指望这个只图自保,谁都可以从他地盘过路,连过路费都不收的家伙,自然是不行的。
李傕在长安掌权了,还是要派个自己人,回根据地弘农郡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守在第一线才放心。
(陕县位置图)
二当家郭汜更能打,按道理去镇守边境更合适呀!
但郭汜是何其聪明的人,此时他才不会离开长安这个核心权力圈。
192年九月,结果张济这个“原来的”三当家去了,身份是镇东将军,封平阳县侯。
平阳县在河东郡北部,此时正被南匈奴呼厨泉占着,就是个虚封。
在他离开之前,其实他三当家的地位已经丢了。
攻打长安时才加入的樊稠,此时身份已是右将军,封万年县侯。万年县在左冯翊,在李傕的控制范围,是可以享受税赋的。
樊稠的地位已在张济之上。
并且于194年打败马腾、韩遂后,樊稠与郭汜同时获得开府权力,彻底地把张济甩在后面。(《三国志·董卓传》)
另一个是“降将”杨定,虽然也是西凉系人,但投靠过王允,有过黑历史。
但他也被封为了和张济同级的镇南将军,镇守长安东南不远的蓝田。
然而蓝田不像陕县那样离长安核心权力圈远,而且军队反倒能直接威胁到长安。
所以,仅比樊稠晚一个月,194年七月,杨定升为安西将军,开府。(东晋袁宏《后汉纪》)
这完全是后来居上,张济实际上已排到了老五。
这还幸亏胡轸在李傕掌权后不久就病死了,不然还要成个“老六”。
这就是张济离开长安核心权力圈的代价!
实际上,陕县并不是他不去不行的,张济在那里什么都没干。
关东联军根本没再西进一步,他连出没在弘农二崤之间的张白骑都没打过,更别说去河东讨伐白波军,拿回自己的食邑。
短暂的高光时刻195年,樊稠被李傕刺杀,郭汜、杨定的联军和李傕在长安打得两败俱伤。
张济与郭多(郭汜)、杨定有谋,又为冠带(士族)所附。--裴注《三国志·董卓传》引《献帝起居注》
张济这个“老六”其实是有政治嗅觉的,他先与郭汜、杨定取得联系,195年六月就带着军队开到长安摘桃子。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调停谈判,张济与李傕、郭汜三人达成协议,先各自送一个女儿做人质,后来又追加了一个堂亲。
张济这边出的堂亲就是侄子张绣。(《后汉纪·卷二十八》)
不知道是张济身边就只有这一个堂亲,还是没把这侄子太当回事。张绣的经历还是挺曲折的,但显然比他这小叔叔(《后汉纪·卷二十九》)有种。
最终三人达成协议,按照张济的意思,长安毁了,献帝东迁到弘农城(今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
张济接到献帝的命令是让他回陕县,但由于还在弘农城的东北一点,就顺路护送献帝。
他最高光的时刻来临,献帝如果真迁都到了弘农,实际就掌握在了他的手里。
李傕回他的封地黄白城,但是狡猾的郭汜在长安城外的灞桥,企图劫持献帝不成,就诈称要护送献帝,跟在了东迁队伍里。
路上,大家都饥饿不堪,张济按照官职等级分配的食物不同。(《资治通鉴》)
这种分配法,也许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同。但可以看出张济此时在东迁队伍里的支配权。
两天后,东迁路上的献帝晋封这些从龙功臣,升张济为骠骑将军,开府(《资治通鉴》),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后汉书·董卓列传》)
由实力说话,此时的张济翻身了,略压过了郭汜一头,两人共掌献帝东迁队伍的权力。
但是,郭汜可不是张济压得住的!
(郭汜把张济压得死死的)
很快,郭汜就提出不去张济势力范围的弘农了,改去左冯翊的郡治所高陵。
究竟去哪里成了一个问题了,三公九卿就与他们几个掌控兵权的权臣开会讨论,郭汜以一己之力坚决反对去弘农。
献帝派人传诏去弘农,郭汜依然不答应,献帝只能绝食抗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
最终双方各让一步,不去弘农,也不去高陵,就迁都到就近的新丰县。
就一次会议,郭汜就让张济所有的计划全盘落空了。
其实作为现在军中最强大的力量,他可以像郭汜一样无理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他没有。
而且没有跟着献帝去新丰,而是遵照原命令返回陕县。所以后面在新丰、华阴发生的各种乱象,都没有他的事。
张济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就这么快突然就熄灭了。
因摆不平做出劣迹在新丰郭汜想把献帝劫持到郿县,被杨定等人挫败。杨定等人在华阴因私怨无故攻打段煨,李傕、郭汜来救段煨,杨定得知消息逃走被杀。
离开华阴时,献帝身边的大权已由杨奉、董承掌控。
此时李傕、郭汜想把献帝劫回西边的关中,加上献帝不愿意到弘农城,想回洛阳,就继续往陕县方向走。
(弘农城、陕县、曹阳位置图)
此时陕县的张济又得到了机会。他肯定是不愿意到嘴的鸭子又飞了的,怎么会同意献帝回洛阳呢?
而张济与杨奉、董承不相平,乃反合(李)傕、(郭)汜,共追乘舆,大战于弘农东涧。--《后汉书·董卓列传》
杨奉是西凉军到长安后,李傕讨伐白波起义军时归降的。董承虽是董太后之侄,但本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一普通将领。
二人的资历、地位和张济比是差远了,而且兵力也不比张济多。
但张济就是摆不平他们俩,无法阻止献帝东归。
以前,张济虽然有过杀人劫掠,但还没有原则上的大恶。但是现在,他即将干下弥补都掩盖不了的劣迹。
195年十一月,张济联合李傕、郭汜,在弘农城东涧(城东的河)打败杨奉、董承军。
献帝这边的士卒、百官、宫人死伤无数,携带的财物也丢得差不多了。
献帝一行逃到曹阳亭一带停下来,露宿郊野。
带着皇帝跑不快,士兵也不多,形势危急。
杨奉、董承决定先找张济等人求和,以稳住他们拖延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搬援军相救。
他们找来白波军李乐、韩暹、胡才,和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带了几千骑驰援曹阳,一起对张济等人打了一次胜仗,斩首几千。
然后,董承、李乐护着天子车驾继续东进,杨奉、去卑、胡才、韩暹负责断后。
十二月,张济等追兵再次赶到,双方再一次大战,杨奉等人再次大败,连逃四十里到陕县才停下来。
此次战败被称为“天子曹阳之败”。
被杀戮的百官宫人比东涧之败更多,沿途四十里尸横遍野,连赵温、周忠等公卿大臣都被俘。献帝身边虽然还有很多文武百官和宫人,但所剩甲士已不到百人。
张济等人追到陕县,军士绕着献帝营呼叫,吓得众人都想开小差,形势危急。
直到这夜,献帝一行以很悲壮的方式北渡黄河,抵达河东郡,张济、李傕等才各自退兵。
这段史料主要参考《资治通鉴》,主体与《三国志》《后汉书》一致,而细节更具体。
身死穰城及死后名声献帝北撤到河东后的弘农郡,虽比华阴西边的关中好些,但也是政令无法到达的三不管地境。又有张白骑等盗寇横行,日子也不好过。
陕县的张济不兴耕种,并不像段煨治理的华阴百姓丰衣足食、歌舞升平。
在弘农无粮的情况下,于196年,张济放弃根据地陕县,南下荆州掠粮就食,继续了他事事不成的失败者风格,在攻打南阳穰城时,被守军射死。(《三国志·刘表传》)
(张济死于荆州南阳郡穰城)
张济的西凉铁骑落到了侄子张绣手里,后依附刘表,在贾诩的帮助下三次击退曹操的进攻,最终以一个很好的身价并入了曹操势力。
曹操纳娶张济之美妻,与张绣联姻。后来,张绣跟随曹操北征乌桓的路上病死。(《三国志·张绣传》)
因为有张绣这样一个能干的侄子,有三退曹操的骄人战绩,为人津津乐道,再加上张绣又是死于出征外族的国事,整个家族的口碑很不错。
张济的形象也得到了一些正面提升,但其攻打献帝的恶迹仍无法被遮盖,后世褒贬皆有之。
总结纵观张济的一生,能取得骠骑将军、开府的地位,首先肯定已是古今难得的成就。
但我们从他做事的角度来看,却总是最后事事不成功,处处遭打压,总感觉他有些“软”的感觉。
那他骨子里究竟缺少的是什么呢?
应该是缺钙,缺少一种说“不”,坚持自己立场,少点妥协的性格品质。
我们再看他的一生,如果像郭汜一样坚持不离开长安,坚持和郭汜纠缠要把献帝接去弘农,坚持自己的立场放献帝东归洛阳,他能取得的成就和名誉肯定会更高。
也不致于一贯给人以人“软”的印象,居然被杨奉、董承这样相对他来说的小角色欺负,最终气急败坏地做下毁一生名誉之事,活成个“老六”。
(董卓部将系列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