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本上写着“初中”溥仪,真实文化水平如何?

沐光知百年 2023-09-22 20:34:07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历史上自始皇起,共计408位皇帝,而最后一位甚至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这位处境“十分尴尬”的皇帝就是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作为“行走的历史”,曾因鉴宝“自家文物”而闻名,也被很多网友调侃过进“自己家”还要买门票,更有网友扒出溥仪户口本上写的文化水平是“初中”。那么,溥仪真实的文化储备又能达到什么水平呢?

古代皇帝的教育

古代中国的皇帝是君主制度下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权力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首诗通常用来形容贪恋美色、不顾国家政务的昏君,可是所谓的早朝,真的“早”到可以堪比高中生的早读。

在清朝,皇帝通常需要早上五点就起床,在太监、宫女的伺候下洗漱更衣。

在“装备齐全”后,皇帝就会在一众人的簇拥下前去慈宁宫给皇太后请安,有时,或许还要给太皇太后请安。

在请安后也不能吃早膳,而是进行“早读”,早读的内容通常比较单一,一般是诵读历代先贤和大臣的“成功案例”,让现代皇帝从中领悟治国之道和为君之道,学会君臣之礼,驭臣之术。

在《宰相刘罗锅》就有刘墉诵读《圣祖训》的场景,剧中皇帝即使在翻云覆雨也得乖乖跪下听训,所以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臣子的制约的,“文臣死谏,武将死战”。

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辰时,皇帝就可以吃早膳了,可是要等到菜一个一个端上来,还要等专门太监一道一道尝完,防止有人下毒。

巳时,这段时间是皇帝最忙的时候,这时臣子就可以上场“觐见”了,

午时,皇帝就可以去休息了,等到睡够一两个时辰,皇帝又可以吃晚膳了。

那时皇帝是一天吃两餐,用过餐之后,皇帝可以去处理政务或者侍弄一下花草,下午五点时,皇帝一般会进行祭祀、供奉礼拜。

晚上九点,皇帝就到了就寝时间了,这时皇帝就可以翻各位“小主”的绿头牌了,翻到谁,谁就能像《甄嬛传》里那样被裹成“竹筒粽子”送到皇帝的寝宫。

古代皇帝的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宫廷教育。

家庭教育是古代皇帝教育的基础,也是最早起源的部分。

在古代社会,贵族子弟都有自己的家庭教师,而对于皇帝来说,这些家庭教师的地位更为重要。

他们不仅负责传授皇帝基本的文化知识,如读书、写字、诗词等,还教导皇帝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礼节,英国名士庄士敦就曾被聘请为溥仪的外语老师。

在宫廷教育方面,古代皇帝的教育更加系统和严格。

从小,皇帝就会被送入宫中接受专门的教育。

作为宫中的师傅们,他们必须资历雄厚、才能过硬,而担任皇帝的导师,就得负责全面指导皇帝的学习和成长。

他们会教授皇帝各种科目,如经史、礼仪、音乐、舞蹈等,以及政务处理、军事战略等重要知识。

还有宫廷中的仪仗队,他们负责皇帝日常生活中的陪伴和保护工作。

这些仪仗队员不仅在外形上要保持庄重端正,言行举止也必须符合规范。皇帝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可以学会审时度势、尊重他人等重要品质。

此外,皇帝还会接受武术训练。

虽然皇帝本身通常不亲自上阵,但是掌握一定的武艺对于皇帝来说仍然很重要。这主要是为了增强皇帝体魄素质,有助于提高统治者的威慑力和权威性。

在《还珠格格》中就有皇帝拉弓射箭的剧情,而一般作为皇帝,讲究的是“文韬武略,天下第一”。

古代皇帝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道德修养和心智培养。

皇帝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够有效地领导国家和镇压叛乱。因此,教育中还加强了对皇帝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正直、忍让和公平性。

古代皇帝的教育是一项严谨而全面的教育体系,它不仅关注皇帝的学识水平和技能培养,更重要的是塑造皇帝的品德和领导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

这种教育模式在古代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为后来的帝王所沿袭和发展。

“宣统帝”溥仪

溥仪,字浩然,是清朝末代皇帝,名字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

他出生于1908年充满了宫廷式的教育环境,康熙帝在世时留下规定,年满6岁的皇家子孙需要进入上书房学习。

虽然溥仪并不是正统出身,可血脉也是实打实的,为了光复清廷,溥仪的亲生父亲和先帝的四位妃子真是煞费苦心。

一度叫来了三位声名显著的“老师”伴读,这三位就是陆润库、陈宝琛、伊克坦。

这三个人可是大有来头,几乎都是往年的状元、进士,放在现在,就是妥妥的全国前三。

后来经李鸿章之子推荐,庄士敦又进入了清廷内部,以1000银元的月薪被聘请为溥仪的外教。

在那时,庄士敦不仅教授了溥仪英语口语,更将外国诸多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带给溥仪阅读,例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伊索寓言》等,这段经历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也有提及。

可惜,当时大清大厦将倾,败局已定,独木难支,将所有希望寄于一个幼童,可多悲又多可哀。

由于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政治变革,溥仪的统治很短暂,他于1912年退位。退位后,他被软禁在紫禁城内,直到1924年才获得自由。

由于溥仪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在宫廷中接受,知识传授主要以记忆和重复为基础,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虽然比较广泛,但是大概也是经史、礼仪、文学、绘画一类的。

他应该没有接受过传统意义上的正规教育,根据历史记录和溥仪后来的言行,可以推测他的文化水平相对有限。

宫廷教育注重礼仪和封建传统,而非普遍知识和学术素养,他的知识主要停留在表面层面,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存在局限性。

溥仪成为清朝末代皇帝后,开始接触西方教育,学习英语、法语等外语,并涉猎西方科学、历史和政治思想,对于科学和历史有一定了解,可由于时间较短和资源有限,他的西方知识水平相对有限。

溥仪在紫禁城内被软禁了十余年,期间无法接触外界的知识和思想。

而软禁期间,又正值中国社会剧变的时期,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开始受到挑战,所以被“放出来”的溥仪跟个与世隔绝的人一样。

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他承认自己的知识范围受限于宫廷教育和他的个人兴趣。此外,他也不擅长处理政治和社会问题,缺乏足够的见识和思考能力。

对于新思想,由于其政治地位和特殊背景的影响,溥仪也缺乏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些思想的机会。

动荡中的溥仪

后来,封建统治被推倒,日本侵华,建立了伪满洲国,而溥仪被请来做了“皇帝”。

说是皇帝,可没有实权,只不过是个用来钳制百姓的傀儡。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改造,随后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工作。

一夫一妻制下,溥仪的三宫六院也不复存在,最终和李淑贤在全国政协的俱乐部里成婚。

后来溥仪又凭借和文物“从小玩到大”的经验,当上了史料专员。

伴随着溥仪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慢慢上升到了全国政协的委员。

溥仪的一生经历了繁华、动荡、安稳,他辉煌过、落魄过、自我怀疑过,可他早年的经历确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溥仪的文化水平是不容低估的。

小结

溥仪在传统文化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但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可能存在局限性;他在西方科学和历史方面有一定了解,但知识水平相对有限;他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但并未成为杰出的文学家或艺术家;关于政治思想,由于其特殊背景,他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实践的机会。

因此,溥仪的真实文化水平在多个方面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