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嘴侃教育
幼儿园老师问“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色的?”
“他妈妈打的”“用颜料画的”……小朋友们会给出无数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孩子们刚刚读幼儿园的时候,凡是有问题,总是把小手举得高高,可随着孩子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你会发现,孩子们不再踊跃举手发言,甚至也不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了。
大家思考了吗?为什么孩子们对这个世界不再保持好奇?眼里失去了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在前,授业、解惑在后。
用今天的话来解释,老师们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所有老师都知道,“育人”在前,“教书”在后!可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多少时候,“育人”工作只能变成标语挂在墙上,写在纸里,装订到档案中。
当“教书育人”只剩下了“教书”,我们的学校就变成了生产标准化产品的“车间”。是谁让孩子们眼里没有了光?让教育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脆弱的教育生态,让老师们工作起来畏首畏尾,谈何育人?以前的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扔,跟老师说“这孩子就交给你了,该打打该骂骂”。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打了,回家家长再打一顿,老师还能有错?
现在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对老师是各种提防,万般不放心:老师会对孩子区别对待吗?会不会偏袒家委会的孩子?会不会捧高踩低?会不会故意疏远孩子?
但凡老师的言行有一点过失,就有可能都被无限放大,家长重视教育,却不相信老师,这样的教育生态,老师能做好育人工作吗?老师能不被举报,平平安安上完一天课就非常不错了。
老师发学生考试成绩发家长群,伤到了个别家长的自尊心,就举报老师,结果老师被处理;为了提高成绩,老师布置作业有点多,老师被举报,布置作业多影响孩子休息,于是一些地方推出了作业熔断机制,晚上9:30以后可以无条件停止做作业;又因个别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下降,原因归结为老师不布置作业,就又开始举报老师,于是老师们又不得不布置一点作业……
如此种种,较为常见!老师作为教育实施过程的主导者,却丧失了主导权。
只要有家长举报,相关教育部门必定从快、从重、从严处理老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总被牵着鼻子走,而相关部门好像也默认了家长们的举报行为,目的就是一切让群众满意。
学生犯错,学生不做作业,老师都不敢管,不敢多问,问多了或批评了,就可能会被举报,最后被处分。如果你是老师,你怎么做?
家长注重对孩子个性化培养,尊重孩子个性,所以,孩子的各种表现,家长都觉得合情合理,还会跟老师讨价还价的博弈。比如,孩子在学校爱打人,家长看来是活泼好动可爱,老师眼里是扰乱秩序影响团结。老师希望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家长回家还可能对孩子说,想干啥就干啥,别太委屈自己。
老师跟家长的目标不一致,怎么育人呢?
有人指责老师过于“佛性”,可有时候不“佛性”,又能怎么做?谁敢把“戒尺”举起?当老师们工作起来畏首畏尾,时刻担心被举报,如何才能“育人”?是谁把当下的教育生态给破坏了?
育人不再是教师的理想,而是触而不及的梦想。
当追求“高分”成为最终目标,“育人”工作只能放在一旁!当下,特别是中小学校,一边把“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另一边却把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以考分、成绩论成败的考核制度,已经把“教书育人”这个基本功能砍去了一半,“育人”的功能基本缺失,只剩下“教书”了。
教育局以教学成绩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每个学校教学成绩排名决定了学校领导的升迁,老师们个人教学成绩好坏又影响自己的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学校和老师不敢不重视成绩。
从理论上讲,高分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可现实却很难做到。为什么有名校?既然不让公布成绩,家长是怎么知道哪所学校升学率高?哪所学校是重点?家长挖空心思要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他们已经用脚步作出了选择。
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中考成绩很差,几乎没有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学校校长向家长解释说,“虽然孩子们成绩不好,但是我们学校育人工作做得好”。你认为家长会买账吗?
老师们何尝不知道,“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这种励志鸡汤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漠视,对青春的践踏。孩子们的肩膀上,不应该只扛着沉甸甸的书包,更应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当教育只剩下机械的灌输和残酷的竞争,那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可不这么做,又能如何呢?
学校,这片本应孕育梦想的沃土,现在更像是一个高效运转的工厂,“学生”不过是流水线上待加工的“商品”。教育变成了冰冷的管理,而非温暖的引导。
教育,理应是启发心智,培育人格的事业,但在分数至上的今天,它退化成了生产高分机器的流程。学校领导层沉迷于数据游戏,升学率、平均分成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学生们被迫在分数的轨道上狂奔,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更失去了探索未知的激情和勇气。
当“教书育人”只剩下“教书”,“育人”工作束之高阁,学校就变成了“车间”,学生成为了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这是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