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黄河,去一户农村家讨水喝,农妇:斯大林同志没同来?

双好的是乐 2024-11-08 22:43:00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2年,毛主席有一次下乡考察,走到一户农妇家讨水喝。农妇热情地端上水,见他穿着朴素,打扮和普通人无异,之后随口问了句:“斯大林怎么没跟你一起来呀?”毛主席听了不禁笑出了声,想了片刻才回答。

为什么毛主席会亲自到农妇家去讨水喝呢?这次视察又和斯大林有什么关系呢?

亲自奔豫

1952年深秋,毛主席准备前往河南,进行黄河视察,临行前,周总理特地把警卫人员叫到办公室,脸色凝重地交代安保事项。

"这次视察,一定要把主席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周总理的语气很严肃,"现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反动势力还在蠢蠢欲动。主席的行程必须严格保密,住宿最好安排在船上或专列上,这样比较安全。"

警卫员们连连点头。他们都清楚,新中国成立才三年,敌对势力的威胁还没完全消除。几个月前,刚刚破获了一起针对领导人的暗杀阴谋,这让周总理更加忧心。

可主席听了这些安排,却笑着摆摆手:"老周啊,你太紧张了。那些反动分子,不过是纸老虎罢了。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他们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咱们不能杯弓蛇影,处处警惕。"

周总理知道主席的性格,既敢想敢干,又特别亲近群众。

后来毛主席的专列稳稳地停靠在徐州站。警卫员们早已将站台周边警戒得严严实实,一个个神情紧张,目光敏锐地扫视着四周。

虽然主席总说"不必杯弓蛇影",但周总理临行前的那番话一直萦绕在警卫员们心头。他们都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主席的安全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毛主席精神矍铄地走下专列。他看到警卫员们紧张的样子,笑着摇摇头。出了车站,一辆早已等候多时的黑色轿车停在那里,引擎轻轻地响着。

车队沿着盘山公路向云龙山驶去,山路两旁的树木已经开始泛黄。主席透过车窗,看着沿途的景色,若有所思。

到了云龙山脚下,毛主席健步走上山岗,"哦,那就是黄河故道啊。"毛主席饶有兴致地眯起眼睛仔细观察。在他的视线里,那条曾经奔腾不息的大河虽然改道了,但留下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

大娘的“斯大林提问”

毛主席走到哪里,都会停下来和乡亲们拉家常,问问收成,聊聊生活。从他们的讲述中,主席对黄河两岸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心里也在琢磨着治理黄河的具体办法。

走着走着,日头渐高,天气也热了起来。主席觉得口渴,想找个地方喝口水。当地干部指着不远处一户农家小院说:"主席,那家人很朴实,我们去那儿歇歇脚吧。"

走进小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收拾得很利索的院子,晒着玉米,还种着几棵果树。主席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头发已经花白,但看上去很精神。

门框很矮,毛主席个子高,不得不弯着腰才能进去,老太太看见几个陌生人,也没多想,热情地让大家进屋歇脚。主席戴着口罩,她也没认出来。

主席也和老太太闲聊了许久,后来正当老太太给大家倒水的时候,院子外传来脚步声,原来是老大爷看儿子回来了。老人家眼睛还挺尖,隔着老远就盯着主席看。突然,他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主席!您真是毛主席啊!快请进屋坐!"

老太太又惊又喜,一时间手足无措,这会儿脑子一热,就冒出来一句:"主席,斯大林同志呢?他没有和您一起来吗?"

这话一出口,屋里先是一阵寂静,随后所有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毛主席也被逗乐了。

主席打趣道:"斯大林同志最近太忙了,莫斯科离咱们这儿也远,等下次我一定带他来看您。"

其实老太太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并不令人意外,那时我们正处在与苏联结盟的蜜月期,"中苏友好"是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在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堂屋最显眼的位置贴上毛主席的画像,而紧挨着的,必定是斯大林的肖像。

走出老太太家的小院,阳光依旧明媚。毛主席的心情似乎更好了,脚步也更加轻快。

谈话王化云

视察期间,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毛主席见到了被誉为"水利专家"的王化云同志。

"化云?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啊。"毛主席饶有兴致地问道,"是哪两个字?"当得知是"变化"的"化"和"云彩"的"云"后,毛主席眼睛一亮,幽默地说道:"半年化云,半年化雨,中国人民的风调雨顺就靠你了。"

这句妙语双关的玩笑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随后,毛主席和王化云就黄河治理的问题展开了深入交谈,而王化云的回答,也展现出了他深厚的专业功底。

既能分析历史上黄河改道的原因,又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毛主席看着天色,笑道:"今天和你谈得很有收获啊,一下午就过去了。"

从此以后,毛主席对黄河治理工作始终保持高度关注每次视察,毛主席都要深入基层,和工程技术人员、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他不仅关心工程进展,更关心工程质量和效益。

毛主席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多次指示要培养更多像王化云这样的水利专家。在他的关怀下,全国掀起了水利人才培养的热潮,为治黄事业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

多年后,当人们回忆起毛主席对黄河治理的贡献时,总会想起他在兰封县与王化云的那次长谈。

正是这样的深入调研和科学决策,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的黄河,已经从"害河"变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毛主席未竟的夙愿得以实现的见证。

参考资料:

中国日报网——跟着毛主席的足迹看黄河

黄河网——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记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