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明帝国继承人的裕王整日愁眉苦脸,父子俩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6-06 01:51:32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是一个掌控欲特别强的皇帝,虽不上朝,国家一切都尽在掌握中。

继承人裕王是一个懦弱,没什么主见的人。整日愁眉苦脸,一直被皇帝,严党压着,不敢有什么动作。

有时一件事就吓得他浑身出汗,战战兢兢。

明明是帝国未来的继承人,为什么会这样整日发愁?

别扭的父子关系

世上有一种微妙父子关系,既是父子,又是君臣,很难用一般父子亲情来解释他们的关系,就是皇帝与太子。

皇帝肩负着国家,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他选择继承人,就是要传承祖业,永固江山。太子必须要有能力扛下这份责任。

但皇帝又有一种担忧,太子能力太强,提前架空父亲,置他于死地。

如果太子能力不行,皇帝又着急,担心皇权旁落,被文官集团架空。

皇帝和太子之间,不可能像普通家庭一样,父慈子孝,老父亲可以颐享天年。

历史上父子反目甚至兵戎相见,也不在少数。

皇帝逼太子造反,废太子,比如汉武帝。也有太子逼宫让父亲禅让的,比如唐太宗、唐明皇。

嘉靖帝和自己的儿子裕王之间,也很别扭,当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因为嘉靖子嗣不旺,而且儿子连续夭折,甚至嘉靖二十八年刚册立太子,刚三天就突发病亡,这让嘉靖深信了一位道士的说法“二龙不相见”。

裕王和景王是嘉靖帝,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裕王居长,但皇帝一直没有册封太子。

裕王的母亲不甚得宠,还早逝,裕王在宫中没有内应,是个不得宠的王爷。

景王的母亲比较得宠,这个儿子自然有恃无恐。

就可以理解,裕王为什么整日愁眉苦脸了,担心自己位置不稳,太子之位一日没有定下,心都不安。

性格以及观点

景王朱载圳,皇帝的第四子,一直呆在京城,直到嘉靖四十年才去了封地,他一直无子,之前首辅严嵩一直支持景王。

嘉靖和裕王长期隔绝,父子之情若即若离,如果不是诞下世子,估计这样的状态还要持续下去。

景王会对裕王构成巨大威胁,裕王长期见不到皇帝,他并不清楚嘉靖在想什么,他对朝廷的掌控也不一定可以顺利完成权力交接,稍有不慎甚至面临灭顶之灾。

之前裕王整日忧虑是有道理的,嘉靖晚年长期服用丹药,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对权力的掌控却一点也不肯松懈。

裕王面对这样一个爹,非常难。

嘉靖对权力,一点也不肯与人分享,哪怕是自己的继承人,未来的皇帝。他的这种复杂情感,历代皇帝都有。

嘉靖对裕王的感情特别矛盾,他希望裕王能够有帝王心术和魄力,这是当爹的想法;他又非常容易怀疑裕王,这是为君的想法……所以裕王真的很难,参与政事不对、不参与也不对,与朝臣不往来不对、往来过频更不对。

裕王的愁容就是因为爹对他的要求,这个度非常难把握。

剧中清流要派谭纶去浙江,出于担忧和对嘉靖的害怕。

裕王说,“倘若牵涉到织造局,便牵涉到宫里,牵涉到皇上。谭子理还是不要去了”。

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储君,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是裕王的一种心理保护,他一贯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总担心嘉靖会搞出什么,会祸害臣子,他出于保护手下的想法,说出来那番话。

一个好好的继承人,活活被嘉靖的阴晴不定性格,折磨成抑郁症。

嘉靖的布局

嘉靖一辈子为子嗣发愁,八个儿子,养大的只有两个。对于继承人他也是无可奈何,他喜欢的太子,被册封三天就死了。

于是他不再提太子的问题,与儿子疏远,在他看来这是保护儿子的办法。

随着年纪的增长,嘉靖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知道儿子纯孝,但能力不强。

于是徐高张被派给裕王做师傅,清流也看到了裕王的仁厚,清流决定支持裕王,两股势力形成合力参与朝政,达到制衡严嵩父子的目的。

朝堂波谲云诡,让性格软弱的裕王时常焦虑,好在他身边有李妃,一个格局不输男子的贤内助,帮他出谋划策,舒缓他紧张的情绪。

有了清流的助力,特别是高拱像他的父亲一样,帮他解决心理和认知问题。其余几位师傅也帮助他分析问题,他学到了生存之道。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景王去世,裕王成了嘉靖帝唯一的继承人。

“潜龙勿用”--《易经》

当一个人的德才尚未能达到实现自我抱负的时机,就应该像潜伏在深水中的龙一样,隐忍一时,不要妄动。

嘉靖四十四年,景王突然病逝,嘉靖也病入膏肓,作为唯一的儿子,裕王一心尽孝,这也得到了嘉靖彻底的认同,裕王也终以非凡的耐心,和惊人的毅力等到了继承皇位的那一天。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