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每当人们谈论徐渭,即徐青藤,总会有人批评他的书法丑陋,甚至称他为“丑书”的始祖。
我深刻理解这些人为何会发表如此极端的言论。在我刚开始学习书法时,我将书法之美狭隘地理解为章法清晰、结构优雅、墨色浓重、字形端正,而对笔墨变化的深层内涵却一无所知。因此,当我初次看到徐渭的书法时,也曾有过“丑陋”的想法。
然而,随着我对笔墨技艺的深入理解和对审美的不断拓宽,我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视角。
随着书法水平的提升,我对“丑陋”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许多第一眼看似“丑陋、凌乱”的作品,越看越觉得并非表面那么简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你的审美观已经转向“丑书”,你的字也变得丑陋,所以你对丑书没有抵触感。但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通过不断学习、练习和思考,我逐渐认识到徐渭书法的真正价值。我不再轻率地将其归类为“丑陋”,避免了让自己显得无知的尴尬。
正如古人所言:“愚者善辩,智者寡言。”随着我的书法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我变得更加谨慎,不再轻易对徐渭的书法下主观判断。
后来,我读到了明代袁宏道对徐渭的评价:
“笔意奔放,类其诗;苍劲中资媚跃出,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起初,我并不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但我并没有自视过高,认为自己有能力与古代名家相抗衡。
既然袁宏道的评价能够流传数百年而无人反驳,那它一定有其合理之处。我可以选择慢慢研究,但如果盲目反驳,没有充分的理由,那就会暴露自己的无知。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在欣赏徐渭书法时,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
徐渭的这幅七律诗轴,是他汲取米芾、黄庭坚两家之精华,并融入自己独特笔意的杰出代表。
在点画之间,时而展现出长枪大戟般的雄浑气势,时而又流露出米芾风樯阵马般的潇洒自如。在结构上,徐渭并未拘泥于传统的行草笔法和节奏,而是大胆创新,笔锋锐利,气势磅礴,字势错落有致,墨色变化自然,行气紧凑。
初看之下,字形似乎不够规整,结构也显得杂乱无章。但细细观察,不难发现其内在的和谐之美,正是在这种看似无序的布局中得以体现。整体上,虽然行气紧凑,但徐渭巧妙地运用墨色变化,打破原有的疏密关系,使整体效果达到统一。
徐渭对这种"字大行密"的章法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幅行草书作品在“行密”上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虽然乍看之下点画似乎杂乱无章,但实际上,行书与草书的巧妙融合,让人目不暇接。笔触时而轻盈如蝉翼,时而沉重如崩云,跌宕起伏,变化莫测。
要真正领略徐渭的书法之美,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细致观察,心中要有运笔的意识。
如果能够分辨出行笔的快慢、轻重,就能跟随徐渭的笔触,一起感受跌宕起伏的心境,领略书法的奥妙。
仔细观察作品,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开始,跟随徐渭的笔触,感受每一笔的加重与变轻,内心也随之起伏,就不难体会到徐渭那种疾风骤雨般的运笔,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激情与豪迈。
书法界中,有人追求宁静超脱,如赵孟頫、董其昌;有人则通过笔墨来宣泄情感,如王铎、傅山、徐渭。他们借助书法来表达内心的狂放不羁,以及对世俗、人生的不满和压抑,一遍又一遍地用笔墨洗涤自己的心灵。
正如袁宏道所说:“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这正是徐渭书法的精髓所在。在他的书法世界里,"神"重于"法",这是一种在深厚积累中爆发的自我精神表现,与他的写意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徐渭虽然扎根于传统,却敢于大胆创新,这种精神虽然受到后人的推崇,但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外行人可能会说“丑”,我们不必理会。而内行人则更注重作品本身,在徐渭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存在一些过于随意、散乱的地方。虽然他以"书神"著称,但在技法上的随意性,确实不太值得提倡。
然而,一些坚守传统的人将其批评为“野狐禅”,我认为这有些过激。徐渭的精品不少,败笔也很多,这其中的褒贬,不应加诸于已故的徐渭,而应反思我们这些学习者,是否盲目效仿,是否择优而学,如何选择,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既然徐渭在书法史上的贡献不可磨灭,再多的批评也只是吸引眼球。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从徐渭的作品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点。
这才是坚守传统的正确做法。
不懂就别瞎咧咧,徐渭的东西看似缭乱,笔画却毫无代谢,笔法完备,尽力沉稳又不失潇洒,可谓功力深厚。你以为是中书协那帮骗子呢?一个一个连完整的笔画都写不了,丑拙不堪?你写得才叫丑书呢。
看看第一第二的作品,能让人慢慢静下心欣赏,能感受其书写时的快慢,笔画粗细变化和出收笔的变化。自然而写的章法安排。而第三第四作品,一看就让人心乱如麻,轻浮而粗糙,笔笔蛮劲缺少变化,字字大小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