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志惠回到山西河边村,阔别多年的家乡,站在河边民俗博物馆的招牌前,感慨万千。
“同志,请过来买票!”一名售货员模样的女同志热情地招呼他,阎志惠苦笑了一下,未曾想过,世易时移,现在回自己家,竟然需要掏钱买票。
原来,这位老人是阎锡山最小的儿子,河边民俗博物馆正是由阎锡山故居改建。最终,陪同的公职人员向博物馆说明情况,阎志惠得以再次进到父亲的故居,看到那些熟悉的旧物。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河边镇,祖父、父亲都是商人,也做一些投资生意,按照中国子承父业的传统,阎锡山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商人。
小时候,阎锡山上过5年私塾,后随父亲经商,世事难料,他父亲一次投资失败,阎锡山失去做生意的本钱。
乱世中从此少了一位商人,多了一位叱咤政坛的政治大佬,在太原避债一段时间后,阎锡山决定弃商从戎。
说干就干,随后阎锡山考取山西武备学堂,两年后,又因成绩突出,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
留学期间,阎锡山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结识了孙中山等一众革命人士,期间他加入同盟会,还是孙中山组织的“铁血丈夫团”一员。
回到国内,阎锡山在山西陆军小学堂担任教官,他善于把握机会,通过运作,和山西的同盟会员一起,将山西新军掌握在同盟会手中。
辛亥革命时,阎锡山曾与吴禄贞结成“燕晋联军”,吴禄贞时运不济,被袁世凯暗杀,联军解散,阎锡山率部逃走,后又返回太原。
为取信袁世凯,阎锡山曾三次致信袁世凯,请其称帝,他这种态度让袁世凯极为满意,在袁当政期间,阎锡山成为唯一一位担任一省要职的同盟会会员。
阎锡山就是有这样的本事,无论在哪种环境,他总能左右逢源。袁世凯下台后,阎锡山排挤异己,费尽心力,取得国务总理段祺瑞的信任,随后成为山西省长,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
在配合段祺瑞参加“护法运动”期间,阎锡山的晋军混成旅遭受灭顶之灾,受到重创的阎锡山提出“保境安民”口号,退出军阀混战,保存实力,全力经营山西。
阎锡山提出“用民政治”和“村本政治”,推行“六政三事”,加强军事建设,主政山西38年,这些举措实实在在推动了山西的经济发展,为山西赢得“模范省”称号。
等到阎锡山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兵强马壮之际,野心又开始蠢蠢欲动,再次投身军阀混战。
与直奉联合讨冯玉祥,夺取绥远,把势力伸到山西省外;接受蒋介石政府,改易青天白日旗,通电服从三民主义,后成为平津卫戍总司令。
至此,阎锡山的权力达到个人顶峰,管辖晋、察、冀、绥四省区和平津两大城市,成为与蒋介石、冯玉祥和李宗仁并肩的四大军阀之一。
后来,因利益冲突,各军阀之间又开始军阀混战,“中原大战”中,冯玉祥落败,阎锡山再次保存住实力,退回山西,重新回到保境安民的路上。
抗战时期,最初阎锡山还是做了一些努力,到后期则消极抗战。
解放战争后期,阎锡山随蒋介石一起逃往台湾,据说他拎上飞机的,有两大包金条。在台湾,阎锡山深居简出,集中精力著作,很难想象一个曾经醉心权势的人,突然改头换面,去著书立说。
在台湾居住十年,阎锡山写出《人应该怎样》《大同之路》等书籍,1960年因病去世。
可能阎锡山也不会想到,自己在山西的故居,会被收归政府所有,建起博物馆,子孙后代回去,也和普通游客一样,需要买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