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围堵,再到踹门,大衣哥:报恩也需要适当退场

习静入微 2024-04-20 03:06:23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虽说是古语,可先人还是在教导我们,对曾经帮过我们的人,不可忘恩负义。可人们往往容易被浅显的道理所误解,觉得芝麻大点的恩情,就得还一处泉水回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都不行,最好是报以山河!

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也能深有体会,简单的钱财好还,复杂的人情难付。哪怕是投资做买卖,情愿去银行贷款,支付一大笔利息,也不愿苦口婆心地向身边亲友开口。

倒不是面子问题,而是事件后的“恩情”,它可秤不出重量,也估不出价格,以后该如何去还,从此以后我的余生是否都要背负“感恩戴德”的枷锁?

Ø 1,施恩不图报,望报是圈套。

前段时间大衣哥家门被踹的事情闹得纷纷扬扬,大家伙气愤的不是那一脚两脚的力度,而是周围举着手机正得意地拿着手机,等着大衣哥出现在镜头中。他们乐此不疲,因为这个来钱快。

大衣哥脸上的笑容夹着苦,最后的结局就是,强颜欢笑合影。这样的事他知道还会有,甚至更多。

可他能怎么办,在那些乡里人眼里,自己有现在的成就,全靠他们的功劳,如今就是他努力报恩的时候。

喝没喝醉,都是大衣哥给了台阶下了

其实大衣哥的结局已注定:村民对他的付出,一开始就已经算计好了结果。

大衣哥穷是很努力了,修桥,铺路,每家每户都借了钱,一样好事都没少,每年过年都不安身,全村人来拜年,老人小孩讨要红包,每人两百还嫌弃少,要求每家每户给钱配车。

以大衣哥名字命名的路

有人有恩于己,当然要报,可这报恩并非是无底线循环,无底洞掏空。

适可而止有时是最大的学问。这并非是妖言惑众不要报恩,恰恰相反,是恩必报之。苦难时有人鼎立相助,那日后发达自然是要报恩的,不然良心谴责,饮食难安。似乎恩情不能报,简直是天底下最难堪的事,哪怕将来当牛做马。

Ø 2,任何形式的报恩,都不是让对方变得贪得无厌。

斗米恩,担米仇。这就像给一个将死之人一碗白粥,活下来了,他记得这份恩情,可如果持续性不断给予,那他的恩情就变成贪婪,有一斗,还想要更多。

似乎只能满足对方提出的无数要求才能显得不忘本一样,顶着这报恩的帽子,活成了最累的样子。

香港艺人古天乐,花巨资捐了无数的小学,从未在主流媒体上报道过,还是某位导演无意中说出来,此善举才对大众所知。

如果不是香港慈恩会规定个人捐款项目必须以个人名字命名,古天乐估计也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学校上面吧。

古天乐捐赠的小学名单

就连这次疫情,网上爆料吴京和谢楠夫妇只捐赠了区区二十万,免不了部分人在网络上讨伐,觉得一部电影赚得上亿身家,那都是大家伙的功劳,社会的功劳,该“无私奉献”了……

可事实的真相根本不是如此!

恰恰相反,他们捐赠了大量的物资和金钱,而微博和媒体只字未提。不光是他们,就连星爷,徐峥亦是如此。

有的人从一开始就在做,不求得到什么。不求“得”,便没有道德绑架。一来,他们的确不需要大家的赞扬,二来,他们太清楚有的“恩”难偿还。

于是一开始,他们便摆出自己的姿势:我默默用自己的方式偿还,不用别人逼迫的道德去试谈底线。

总之,不执着于一份恩德,彼此的压力才会变小。

恩情记在心里,不流于形式,若人待你有恩,一开始就无欲无求,那就不会要求你偿还什么。反之,超过能力范围就要提出拒绝,坚决退场,法律没有规定是恩情必须得偿还。

让报恩及时退场,不是自己薄情寡义,相反,那没准还是一次善举。明知对方是贪得无厌,还要无条件满足,是对方无赖,还是自己太傻?报恩没有牙齿一样给了别人欺负的机会,没有底线,就助长了对方贪得无厌的权利。

凡事需要适度,不停索取的恩情,和压榨没有区别,不过是换了个说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