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军事家复盘推演无数次,也无一人能复刻的四渡赤水中,总指挥毛泽东究竟靠什么创造奇迹,从而以3万人对抗蒋介石的40万大军?这个问题的答案,毛泽东曾用非常隐晦的方式做过回答,他说:长征中红军是“打着灯笼走夜路”。
没错,毛泽东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灯笼”二字。此处的灯笼,不是别的,而是当时红军中的机密情报单位——二局。
仅仅只有几十个人的二局,是红军真正意义上的“顺风耳”。这几十人在艰苦的长征路途中,靠极其简单的电台设备,破解敌人数百种密码,其作用比上百个专业情报人员还要强大。
而在四渡赤水之战中,二局更是以“神助攻”的方式出场。可以说,四渡赤水中,二局提供的情报,一次次让红军在危急关头,做了最正确的抉择。从而让红军在九死中,拿到了一线生机。
一,
遵义会议后,红军指挥领导权重归毛泽东。复出第一仗——攻打土城。然而,这一仗打的并不顺利。
1935年,中央红军到了危急关头。敌人紧咬不放,围追堵截,部队到底该去往何处?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经过短暂调整,决定要北渡长江入蜀川会师。要想完成这一目标,拿下土城是关键。
兵贵神速,毛泽东等人迅速指挥部队兵分三路,朝着目标开进,势必夺下土城。
土城,贵州北部“重镇”,正在红军入川的必经之路上。
攻夺土城时,红军早已陷入敌众我寡的被动局面。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毛泽东脑子里的答案是:通过运动战四处调动敌人,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运动战的关键是“变”,毛泽东进行的第一个“变”是调整红军的方向。红军调整方向后,一时摸不着头脑的敌人很快在慌乱中露出破绽。毛泽东迅速调集红军伺机歼灭了部分敌人,并趁势靠近长江,北渡入川。
毛泽东的第二个“变”是心理上的“变”,他摸清楚了蒋介石的心理后再行动。蒋介石野心很大,他历来喜欢“花小力气办大事情”,尤其喜欢一箭双雕。
国民党连续数月对红军穷追不舍的态势,已让毛泽东彻底看清了他“一箭双雕”中的“箭”和“雕”:他想借围剿一事,既一举消灭红军,又削弱西南军阀力量。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调集重兵来围剿红军,主力却是西南黔、川两地军阀,中央军只是在一旁看热闹。
蒋介石这一步棋有一个可怕的漏洞,那就是一旦西南各军阀看穿了他的心思,他的棋就不容易下了。果然,各军阀很快看出了蒋介石战略布局的“小九九”。所以,他们剿共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重防不猛追”。他们大多秉持一个原则——“只要红军不来我地盘,去哪里也无所谓。”
蒋介石与毛泽东
到这里,西南各军阀“消极对付红军”的局面就已经行动。
毛泽东惊喜地看到,红军被赶向了黔川边界,后面黔军追击的劲头就小多了,如果以前他们追红军是一路狂奔,现在则是一路小跑,还跑跑停停。到此,追兵就不足为虑了。
然而,此时红军前面的川军却异常紧张,他们唯恐红军入川。为了应对红军,川军早已布下重兵防线,严阵以待。
当红军到达土城后,立刻遭到南下川军的反击。此时的川军已经不再分散,而是被军阀刘湘统一起来。
刘湘实力不容小觑,先不说他联合川军各部手握重兵,他还“富得流油”,武器装备上一点不含糊,不仅有自己的兵工厂,甚至还有战机和舰队。
四川王刘湘
以往红军多跟黔军周旋,黔军的战斗力一般,甚至还有著名的双枪军,他们的士兵几乎人手装备两杆枪,即一手长枪,一手烟枪。
同样都是国民党部队,川军可不像黔军是印象中的弱军。这一战,红军面临的对手已是今非昔比。为了把红军拦在川外,刘湘更是出动了他麾下最精锐的两个师。
到此,毛泽东在摸清蒋介石心理后,对军队又进行了一轮“变”,就是将主点放在打掉尾追的川军身上。
如何打掉川军?硬打肯定是不行的,几个月来红军转战各地已经疲惫不堪,而且敌军遍布四处,一旦战斗进行不顺利,敌方也会有后续援军赶来。经过观察和研究,毛泽东和刘伯承决定:打伏击!而这也是“变”的一环。
从地形位置来看,土城附近的青杠坡就合适伏击,并且当时红军得到消息,此处敌军只有三个团,兵力较弱。
为了更快打破僵局,红军计划集合两个军团,在青杠坡伏击敌军,然后以突击战的形式一举拿下土城。
然而,当红军按计划实施作战计划时,却发现实际情况却与预想很不一样。敌军兵力超出预计几倍,而且川军战斗力比黔军高出了一大截。更让红军没想到的是,敌军支援得相当快。
战斗在27日正式打响,双方激战难分胜负。第二天,川军郭勋琪率部队赶来支援青杠坡的敌军。郭勋琪来势汹汹,而且并没有从红军预想的坡下经过,而是直接奔山上的制高点去了。战局突然发生逆转,红军原计划的伏击战,一下子变成了与川军的拉锯战。
交战不利,交战不利!红军被迫后撤,敌军趁机重新占领优势。前后夹击,红军陷入危险。最紧迫时,敌军的冲锋距离红军指挥所仅有几百米。
千钧一发之际,年近半百的朱老总亲自上阵,指挥干部团冲到前线,与敌人展开激战。战况异常激烈,战士伤亡惨重,战局极为不利。
朱德在前线
毛泽东明白,现在能扭转战局的唯一方法就是获取关键情报。也只有情报能像上帝一样,知晓整个战局,而胜利,往往属于对战局最清楚的一方。
二,
“急需情报,急需情报”,前线战士在炮火中的呐喊,给了负责情报的二局战士以极大的压力。对于二局的将士们而言,前方正在和敌人拼命的,是他们的兄弟们。
谁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战死?二局战士们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将决定他们的生死后,都变得异常紧张起来。
战士们在前方厮杀时,二局战士们隐蔽在后面山包下紧张地工作着。他们四处寻找安全的空地,架线、侦收,一刻不停。
因二局战士的秘密地点离战场太近,他们一面要担心自己的安危,一面又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才能免除炮声干扰,听取无线电讯息。
为了挽救危局,他们已经顾不上吃饭、休息了。可即便如此,他们面对的破译难度依旧很大。他们的时间太紧张了。
据一位侦收员回忆,他们当时早就捕捉到了川军的电台信号,两天时间里他们发了几十封密电,全部被红军获取,但是一时还无法转为文字。
密电校译需要时间,因为破译密码也不简单。郭勋琪部队用的密码是“来去本”,是一种复杂的自编本“正密”,当时红军还没有针对这批密电的现成“密码本”,必须先自己破译。
二局破译科压力极大,他们不分昼夜,用了一天一夜终于完成破译工作,校译科有了“字典”,争分夺秒开始校译那些积压密电,敌军动向逐渐清晰。
“出来了,出来了!”随着几声激动的叫喊,破译出来的密电被紧急送往中央军委。毛泽东等焦急地接过了消息。
看到真实的敌情后,毛泽东等人忧喜参半。
坏消息:蒋介石这次集中重兵设下包围圈,敌人正在红军周围部署了一个“死亡陷阱”,十几万大军正朝红军逼近。
好消息:敌军的包围圈尚未合拢,而且身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周围兵力空虚。
但无论如何,这个情报都是最及时的“助攻”,它给在青杠坡鏖战的红军明确了形势。
毛泽东等人根据这一敌情信息,迅速做出决定,命令部队立即调转行进方向,趁敌人尚未合拢包围圈迅速撤出,西渡赤水跳出“陷阱”。
三,
一渡赤水后,毛泽东等更加看清了二局的重要性,他决定亲自主管二局破译科,查看敌军电台通信情况,从中获取敌方的兵力部署和动向等军事信息。他确信:战场上知己知彼,比什么都重要。
毛泽东亲自主管二局后,二局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更加发奋了。为了能严密监控敌方电台,侦收战士们边跟随部队行进边工作,一天也不停歇。
据当时的侦收员回忆:“那个时候,我们两个人分工,轮着来,一天不停,百分百地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情报。”
一渡赤水之后,二局不分昼夜地工作,接连破获敌军密电,2月7日到10日,二局破译科创下了四天破译敌军六本新密码的惊人战绩。
其中破获的电文,很多都成了中央军委决策的关键信息依据。
例如,2月7日晚上,二局截获一份署名为“总司令龙云”的《作战方略》,电文涉及部署、时间、友军、作战方针等重要敌方机密,立即引起中央军委重视。
龙云万万没想到,他前一天刚被任命为“总司令”,第二天就被红军知道了。不仅如此,他为向蒋介石献殷勤而大书特书的《作战方略》,次日也被送到了毛泽东的案头。
这份战略情报十分关键。龙云在电文中对部队布署介绍详尽,这下不仅蒋介石心中有数了,连红军也对此了如指掌了。
此时,强势的敌军正从南、北、西三面逼近,只有东面的黔军相对较弱,毛泽东了解敌方意图后,胸有成竹地根据已有的情报提出一条妙计——挥师东进,重占遵义。
毛泽东料定,刚离开遵义不久的红军又杀了回来,敌人一定想不到。
果然,红军二渡赤水,再次奔向遵义时,黔军王家烈还在给老娘过寿。面对突然出现的红军,王家烈措手不及,红军再次攻占了遵义城。
刚拿下遵义,二局又破获一重要情报:遵义南部有敌方吴奇伟的一股部队正孤军深入。获得情报后,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迎面痛击。
追击途中,二局又截获吴奇伟一封密电,掌握了他们指挥部的具体所在位置,并且还得知了吴奇伟身边只带了一个团。这份情报,无疑又是二局在四渡赤水中立下的“奇功”一件。
二局局长曾希圣陪同毛主席到安徽视察
机会难得,毛泽东当即命令红一军团发起进攻。眼看红军直奔他指挥部而来,吴奇伟又惊又怕,顾不上指挥战斗,扔下一个团,仓惶逃走了。
红军二渡赤水,杀个回马枪,痛击敌人软肋,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而这一切的最大功劳,除了毛泽东的英明领导外,当然得归结于二局的神助攻。
四,
三渡赤水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依旧是二局的情报。
1935年3月到来时,蒋介石已调集重兵围剿红军数月,可遗憾的是,他们的死命围剿下,红军依然在与之顽强对抗。
1935年3月2日,为了给前线围剿部队施压,蒋介石乘飞机亲临重庆,坐镇督战。蒋介石每次亲自督战时,往往是士气不振之时。这次也不例外。
相反,此时一直被围追堵截的红军,刚刚取得遵义战役的一次大胜利,士气大振。但此时摆在红军面前的难题也有,红军部队急需物资补给。
行军打仗,粮草往往应该先行。可粮草先行对红军而言简直是奢望,他们这一路,最缺的就是粮草,因为极度缺粮,很多红军甚至因为吃野菜而中了毒。
为了解决粮草问题,有人提议打敌军兵力较弱的打鼓新场。他们认为,打鼓新场兵力弱,必定好打,打下来正好可以补充军需。
毛泽东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虽然打鼓新场此时兵力空虚,但突然重返遵义,敌人现在一定反应过来了,接下来肯定就会朝这一方向增兵,这种情况下攻打鼓新场,无疑是极为冒险的举动。
不打鼓新场,那打哪里呢?没处可打,那就只好打看起来容易打的打鼓新场了。打,总比“坐以待毙”强啊!
军委举棋不定之际,二局突然捕获了敌方的电台信号,当晚值班的侦收战士一下子精神了。很快,电文被破译成文,负责人马上一路小跑把这份情报送到毛泽东手上。
毛泽东看到情报后两眼一亮,果然,和毛泽东预料的一样,蒋介石已经掌握了红军动向,正在朝打鼓新场增派兵力,计划布置口袋阵,就等红军上钩。
拿到这份情报,中央军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决定放弃进攻计划。之后,周恩来也感慨道:“幸亏有这份情报及时佐证了毛泽东的观点,否则我们贸然行动难免要损失惨重啊!”
在放弃进攻计划后不久,毛泽东决定三渡赤水。开始行动前,二局就得到贵州地下同志发来的敌方又一重要作战机密。
原来,国民党部队组成复杂,战场部署又多有变动,为了便于空军行动,国民党内部制定了统一标识,只要在山头插上白底红十字的布旗就表明是自己人,可避免空军的扫射攻击。
有了这一内部消息,红军部队接下来两天渡河时从容不迫,即使是白天也不担心被敌人的战机扫射了。
与此同时,二局又截获了一份敌方的重要电文。文中提到,蒋介石断定红军过河后必会向西进军,因此已经紧急调动周围国民党部队合力“进剿”,严防红军向北渡过长江。
见到这份情报,中央军委的各位领导长舒一口气。
红军此时已经是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了,按照毛泽东的计划,这次渡河只是佯动,目的就是迷惑敌人,让他们以为红军真的是要“西进”。
从刚刚截获的这份密电内容来看,蒋介石已经上钩了。毛泽东立即下达命令,全军秘密准备四渡赤水。
为了确保行动消息的严密性,军委发布行动部署时特别命令“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
全军迅速执行命令,部队上下一心,迅速调头奔向赤水河岸。期间,红军部队还曾与赶来合围的敌军擦肩而过,不可谓不惊险。
据老红军战士回忆,当时他们的队伍在赶往赤水河的途中,就曾和敌军遇上了。当时对方东进,他们西进。因为对方接到的消息是将红军围困在东面,不曾想在西面能遇上红军。
为了完成既定的渡河计划,军团下令趁夜色突破敌人封锁线。为分散敌人注意力,团长和政委决定各带一支队伍分开走,尽量避免与敌军发生冲突。
红军战士们大胆穿插于敌人的部队中间,甚至有的红军伤员乔装改扮混到敌方治伤,还有的混进对面炊事班打饭……
红军悄然完成四渡赤水,重返黔北,把蒋介石十几万大军苦心部署的包围圈撇在了身后。
蒋介石对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的行动浑然不知,直到数日以后他才察觉到自己之前失误,转而将部队紧急向西南方向集结。
五,
四渡赤水后,红军的危机并未解除。让红军在此后解除危机、迎来生机的,依旧是情报机构二局。
完成四渡赤水时,红军虽然跳出了包围,但还是没有甩掉敌人。3月29日,毛泽东下达命令,部队向南进军,横渡乌江。
第二天夜晚,天气突变狂风暴雨,战士们没有停留,按照计划抓紧渡江。过程中,有战士突然发现不远处有敌军也在趁夜奔袭。
经侦查,当晚的夜行军是敌方吴伟奇和周浑元的两支纵队。当时天气十分恶劣,他们冒雨急行,显然是有紧迫任务要执行。
这一情况引起了军委的高度重视。毛泽东认为,敌军兵力占明显优势,并且很可能已经预判了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不及时做出调整,极有可能遭到围攻,势必有一场恶仗。倘若双方交战时间过长,耽误战机是一方面,红军也会遭受重大损失。
可是,现在红军刚刚跳出包围,如果即刻放弃南渡乌江的计划,改为向东或向西突围,也难免遭遇敌方援军的四面包围。
如何避免红军陷入这种极度危险的境况呢?当天晚上,军委指挥部里众人彻夜未眠,大家苦苦思索解决办法,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头绪。
最后,在最关键的时刻,依旧是二局起了作用。原来,时任二局局长的曾希圣想到一个办法。他提到,经过长期的侦收和破译,当时二局已经基本掌握了敌军的密码,就连蒋介石方面的发文密电格式他们也很熟悉了,他拍着脑门道:
“我们可以冒充在贵阳的蒋介石,分别给吴奇伟和周浑元发电文,将他们的部队调开。”
粟裕、二局局长曾希圣和陈赓
此言一处,大家皆震惊不已,对啊,这个法子怎么没人想到呢?毛泽东等领导都觉得这是“神对策”,他们当即批准。经研究,一份顶着蒋介石名义的假电文很快出炉,又通过红军二局的电报设备发了出去。
电文发出后,红军又严密监控了吴伟奇和周浑元部队的动向,经侦查他们确实没有异动,二局的情报奏效了!
四渡赤水后,二局的一封假电文,破除了一场几乎无解的敌军包围,红军再次化险为夷,在第二日下午全部顺利渡过乌江。
接下来,毛泽东出其不意,甩下乌江北岸的敌军,率领红军直逼贵阳。
此时的蒋介石还沉迷在自己的“万全之策”的美梦中,这次他信心满满,为了把红军团团围住,将西南各路大军全都向乌江一带集结,连自己所在的贵阳也没留下什么军队。
他万万没想到,红军凭借一封假电,巧妙地躲过了围困,已经来到了乌江以南。直到红军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贵阳一带时,蒋介石才猛然反应过来,慌忙命令就近部队调头“救驾”。
后来,叶剑英在回忆起当时红军在龙里、贵阳一带穿插往返的经历时,曾感慨道:“在别人看来这是匪夷所思的,但是我们很清楚,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二局情报的准确及时。”
确实,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况且红军还处于敌强我弱的劣势,有了情报,红军就像毛泽东说的,是“暗夜行走有了灯笼”,行动也就有了方向。
到此,我们也可下结论:是毛泽东与军委、二局强强联合,以超凡的智慧加上精准的情报,成就了“四渡赤水”这场史无前例的经典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