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农民,是唯一的一位农民副总理,他就是陈永贵。
在我国,曾经有句人尽皆知的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庆油田出劳模王进喜,大寨农村则出了农民陈永贵。
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将陈永贵与大寨村紧紧相连。在山西昔阳那片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土地上,陈永贵用智慧和勇气,带领大寨人民完成了对自然的伟大改造,使昔日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丰收的田野,粮食产量显著提升,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1975年,陈永贵因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显著的农业成就,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实现了从农民到国家领导人的华丽转身。
但是在陈永贵辞职三年后,又主动给中央写信,请中央帮忙安排一份工作。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陈永贵当时为什么辞职呢?中央最后同意陈永贵的请求了吗?
农民陈永贵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贫苦农家。他的父亲陈志如,长年累月地作为长工辛勤劳作,然而,家境的贫寒与饥饿的阴影,始终如影随形,笼罩着这个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陈永贵的根并不直接扎在大寨这片土地上;他的故乡,是位于大寨三十里外的石山村。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五岁那年,一场大灾迫使父亲携他逃难至大寨,从此,他与大寨的命运紧密相连。
大寨,初时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富饶之地,相反,这里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侵袭,村民们的生活常常处于饥饿的边缘。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永贵自幼便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他先是为地主家牧羊,后又成为长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即便是在寒风凛冽、饥饿难耐的日子里,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但他虽出身平凡,却拥有不凡的智慧与领导力。在劳动中,他不仅勤勉努力,更懂得如何高效组织,激发村民们的积极性。因此,老村支书慧眼识珠,主动让贤,将村支部书记的重任交到了陈永贵的手中。
时间来到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全国上下都沉浸在热火朝天的生产热潮中。此时已经是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更是身先士卒,带领村民们投身于农业生产之中。
他们修建水渠、开垦梯田,陈永贵更是以身作则,常常在饭桌上与村民们共商大计,一顿饭的功夫,便已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了1962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774公斤,实现了产量的三倍增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大寨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洪涝、霜冻、冰雹接踵而至,给村民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面对天灾的肆虐,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村民们陷入了绝望之中。面对这样的困境,村民们纷纷建议陈永贵向政府求助。
然而,陈永贵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与决心。他拒绝了政府的直接援助,并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响亮口号。
这“三不要”指的是不接受救济的钱款、粮食和物资;“三不少”则承诺社员的口粮、劳动日分值以及卖给国家的粮食都不会减少。
在陈永贵的坚强领导下,大寨村迅速恢复了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不仅恢复了灾前的水平,还远远超出了预期目标。
最终,大寨村成功地向国家上交了二十四万公斤的商品粮。随后,陈永贵所展现出的卓越成就与不凡事迹,也是传到了中央。
毛主席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1964年的3月。彼时,他正端坐于疾驰的列车之上,聆听着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所作的工作汇报。
当陶书记提及陈永贵如何引领大寨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挑战并克服了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而实现了连年粮食的丰收壮举时,毛主席的眼中不禁闪过一抹赞赏与好奇的光芒。
毛主席对这位能在逆境中崛起,带领村民创造奇迹的农民领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深知,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绝非易事。
于是在12月26日这一天,陈永贵受到邀请,作为全国新型农民的杰出代表参加宴会。宴会上除了他,其中包括钱学森等科学家、大庆工人代表王进喜等人。
陈永贵被安排在了毛主席身边,在宴会上,毛主详细询问了陈永贵治理农村的方式方法,并给出了极大地赞扬。
之后,毛主席发出响亮的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一口号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股学习大寨的热潮。
1975年,陈永贵以其卓越的农业贡献被光荣地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引领国家农业发展。即便身处高位,他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农民本色,常常见他头戴简朴的头巾,如同田间地头的普通农民一般,亲力亲为地参与劳作。
关于家庭户籍迁移至首都北京的提议,陈永贵得知后迅速表达了自己的坚决立场,他深感自己虽身为副总理,但根在农村,心系农民,不愿享受任何特殊待遇。
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身份首先是农民,应当时刻与广大农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奋斗。
在日常生活方面,陈永贵更是将艰苦朴素发挥到了极致。他饮食简单,偏爱粗茶淡饭,即便是糙米和泡菜配苦瓜,也吃得津津有味。
无论是处理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琐事,他都乐于亲自动手,这种勤勉自律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周围的人。
随着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农业领域迎来了新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陈永贵主动让贤,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选择回归平淡的生活。
然而,对土地和农业的深厚情感使他难以真正闲下来。三年后,即1983年,他满怀热忱地向中央表达了希望再次为国家贡献力量,很快获得了回应,被聘请为北京东郊农场的顾问。
在农场的工作中,陈永贵依旧保持着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厚谊,他深知自己的一切都是这片土地所赋予的。他以农民特有的朴实、憨厚、谦逊和勤劳,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农业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结语1986年的3月26日,陈永贵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2岁,遵循陈老生前的朴素愿望,其离世后的丧事安排力求简朴,不事张扬。
然而,鉴于陈永贵同志生前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的卓越贡献与深远影响,以及他作为大寨精神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同志特别指示,应按照副总理的规格,为陈永贵同志隆重举行追悼会。
陈永贵同志,他的一生,是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对农民真挚的关怀,对事业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1986年3月26日 陈永贵在北京逝世.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