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2024半年报,利润去哪了?

俏哥价 2024-09-04 16:46:48

伊利股份近期发布了2024年半年报,营业总收入 599.15 亿元,同比下降9.53%,净利润75.73亿元,同比增长19.44%,不过这是卖掉了一部分资产才实现的,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53.25亿元,同比下降12.81%。

1、第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

虽然整体业绩看上去显得并没那么差,但单单看第二季度的数据,营收下滑了16.54%,营业利润和净利润都下滑了40%左右,数据非常难看。

这是伊利最近10年中报业绩里面,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双双下降的一次,也是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

第二季度业绩

从影响利润的具体细项来看:

(1)最大的影响是营业收入的下滑,相较于去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减少了54亿多;

(2)其次,期间费用金额也有一定的减少,但是减少趋势明显低于营收。按费用率计算,还是同比上升的,特别是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的销售费用,仅减少了3亿左右,销售费用率增加了2.51%;

(3)毛利润下滑的幅度比营收低2.6%,换算成毛利率,2024年第二季度毛利率增加了1%左右,应该是唯一正向的一方面吧;

(4)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都有了大幅的增长。

资产减值依旧是存货这一块,原料奶供应远超乳制品需求,所收原料奶不能马上加工成产品,需要经过喷粉流程,致使成本攀升。不过增长的金额不算多,预计和去年相比,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恶化。

信用减值损失增加了4个多亿,关键这个还不是企业应收账款的问题,主要是伊利的保理和小额贷款这一块风险增加不少,估计收不回的款项增加了,保理风险准备3.41亿,小额贷款损失和财务担保损失合计1.06亿。

2、各大业务有升有降,毛利率持续提升

伊利的三大业务划分,液态奶和冷饮产品的营收都出现了双位数的下滑,奶粉和奶制品业务营收呈现了高个位数的增长,但是整体毛利率是上升的。

半年报数据

蒙牛同样也出现了毛利率上升的情况,从披露的信息来看,主要原因是原料奶价格下降导致成本下降。

但是,伊利和蒙牛这个毛利率的提升,真的很难确定是不是这个原因。

因为去年年末财报显示,伊利计提了12个多亿的存货跌价准备,除了奶粉以外,其余乳制品的保质期应该都不超过半年,如果这些计提了跌价的存货都是在2024年上半年卖出,对于提升毛利率还是有不小的影响。

假设这一部分存货市场销售收入为500亿,成本400亿,如果没有计提跌价准备,毛利率是20%;如果计提12亿的跌价准备,存货的账面价值就变成了388亿。这一部分存货在2024年上半年全部按500亿卖出去,那存货转到营业成本里面就是388亿元,计算后的毛利润就是500-388=112亿,毛利率是22.4%,相较于没有计提跌价准备之前,毛利率提升了2.2%。

所以,这个毛利率的提升,有可能是去年计提的跌价,也可能是今年原料奶价格下降,原因很难区分。

(1)占比最大的液态奶,依旧是市场份额第一,但和蒙牛的差距越来越小

伊利2023年年报数据里面,液态奶就已经是个位数增长,行业整体几乎没有增长。到了2024年半年报,液态奶的下滑速度更是达到了13.05%,收入减少55.36亿元。

当然,这种液态奶的下滑,不仅仅是伊利是这样,同行业其余企业的液态奶业务一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蒙牛从416.4亿下滑至362.62亿,收入减少53.78亿元,同比下滑12.92%;

光明乳业从82.57亿下滑至77.76亿,收入减少4.81亿元,同比下滑5.83%;

三元股份从24.36亿下滑至22.99亿,收入减少1.37亿元,同比下滑5.62%;

这4家企业里面,伊利和蒙牛的下滑程度更高,都在13%附近;光明和三元的下滑程度较低,在6%左右。

这个可能和企业本身的经营区域有较大关系。

光明和三元是区域性乳企,在本地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一点可以从伊利不同区域的毛利率看出来,伊利在华东和华北的毛利率在33.5%左右,而华中和华南毛利率达到了38%左右)。同时光明和三元所在区域是全国经济排名前两位的上海和北京,消费能力更强,消费环境再差,这两个地方受影响的程度应该会比其余地方小很多。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光明和三元的液态奶收入下滑更少。

伊利和蒙牛是全国性的乳企,而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差异很大,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总会有经营区域内需求下滑较多的情况出现。

不过,对于这个营收占比最高的业务,伊利虽然目前依旧占据着第一的位置,但是从2022年开始,和蒙牛的差距开始逐步缩小,如果按这个趋势持续下去,可能今年或者明年,这个第一的位置就要让出去了。

伊利蒙牛液态奶营收差距

这个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个可能是伊利多个业务规模都较大,分配的资源相对分散,蒙牛的更为集中;另一个可能也和特仑苏本身的品牌影响力更强有较大的关系。

不过,我们也不用对伊利的这个业务有多大的悲观,目前的营收下滑,更多的是国内消费需求下降导致的,加上液态奶本身已经触及短期的市场天花板。

未来消费环境改善,有更多喝奶习惯的群体成长以后,这个市场规模应该会再次扩大。

(2)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上半年营收和毛利率双双增长

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45.09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加9.88亿,同比增长 7.31%,毛利率增加2.79%,这是伊利三大业务里面,唯一营收和毛利率都实现增长的。

从披露的信息看,伊利在今年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实现这种增长,算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成绩。

“伊利”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提升了1.7%,整体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达到16.9%,销售额逆势增长;

成人奶粉市场份额提升了0.5%,达到 24.3%,继续稳居市场第一.(2023年全年,伊利成人奶粉市场份额下滑了2%)

面向消费者的奶酪业务,线下市场份额约18.8%,提升了 1.2%,其中传统渠道市场份额提升了 5.5%,达到 25.7%。

这几个细分领域,都实现了市场份额不同程度的提升,看来伊利今年在这个业务投放的资源不少。

再看看行业内其余企业的情况:

蒙牛奶粉业务营收从2023年同期的18.94亿下滑至今年的16.35亿,减少了2.59亿,同比下滑13.68%;

飞鹤奶粉及营养品营收从2023年同期的97.12亿增长至今年的100.56亿,增加了3.44亿,同比增长3.54%;

妙可蓝多奶酪业务从2023年同期的16.45亿下滑至今年的16.31亿,减少了0.14亿,同比下滑0.85%;

对于这个业务,其实我最关心的不是消费者这一块的增长,毕竟伊利本身在渠道和品牌方面的竞争力都不弱。

真正还有着较大增长空间的,可能是企业端的奶酪市场,各种类型的餐饮企业,包括饮料、西餐、烘培等等。

伊利在这一块的竞争力可能还差一点,毕竟对于大部分企业客户来说,成本和品质依旧是第一考虑,同时伊利在企业端的渠道并不占优,还需要不断开拓新的企业端渠道。

(3)冷饮产品营收和毛利率双双下滑

冷饮产品除了受消费环境的影响外,气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由于今年的极端天气较多,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长时间的暴雨天气,导致整个冷饮产品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上半年冷饮业务营业收入73.22 亿元,同比下降20.05%,金额减少18.36亿,市场份额依旧稳居第一。

行业内的另一个竞争对手蒙牛,冷饮业务营收从去年的43.09亿,下滑至今年的33.71亿元,金额减少9.38亿元,同比下降21.77%;

不过,这种下滑大概率随着未来天气稳定,消费需求的上升而恢复,而且再次恢复可能会是非常大幅度的提升。

(4)伊利的国际化

海外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 4%,其中东南亚业务剔除汇率因素的有机增长率为7%。

对伊利有着较大信心的人,可能感觉伊利在国内能够长期占据第一,到了海外照样能够大杀四方,目前海外占比不高只是在培育市场阶段。

但是,国内企业海外收入占比高的,很多都是高科技或者低成本制造这一块的。像伊利这种更依赖品牌影响力、销售渠道的消费品企业,出海之路非常困难。

海外的大部分市场,早就被各大跨国企业给占据了。这些企业都发展较早,可能几十年前就进入了这些空白市场,再加上几十年的文化传播,不管是电视、电影以及各种传媒,海外消费者可能更加青睐于这些跨国品牌。这些企业不管是销售渠道,还是品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伊利。

这种已经在当地扎根的跨国品牌,基本上都能活得很久,不像高科技或者低成本企业,由于科技的发展,被替代的风险高。

目前伊利唯一的优势,可能是资金方面的,以及在国内经营的成功经验。

我感觉伊利的国际化难度真的非常大。短期来看,如果不通过收购海外的资产,要实现高增长,可能性很低。

3、现金流情况

伊利上半年的现金流和去年同期有较大的变动:

(1)受营收下滑的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3.26亿元,同比下降11.42%;

(2)投资活动一方面是购建长期资产的金额减少了接近12亿,同时又减少了购买大额存单的支出,导致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11亿元,同比增加了83.76亿元;

对于投资活动这一块,伊利最近几年产能都没有太大的变动,我感觉在国内这种建设应该已经接近顶峰,未来如果不是出于股权并购的目的,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资本开支。

(3)筹资活动主要是借款金额减少了220多亿,股息支付多出10多亿,相应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48亿元,同比减少了99.93亿元;

这个应该是伊利暂时收缩了一点有息负债的规模,可能和小额贷款、保理、担保出现了一定的信用风险有关。未来经济环境变好,伊利这个规模估计还会扩大。

其实,看完这份财报,大部分人应该清楚,伊利这次营收和利润的下滑,并不是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完全是受消费环境低迷的影响。乳制品消费需求只是暂时被压制了,只要经济转好,这种需求会很快恢复。

这种情况,在伊利过去经营的几十年里面,也都出现过,可能以前处于高增长阶段,这种影响相对较弱。 2016年应该是最近10年里面,伊利增速最慢的一年,当时也是乳制品消费需求低迷,伊利全年增长不到1%,可能后面几年又再次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而且也都是乳制品业务带来的。

所以,对于伊利本身来说,我并不悲观,估值也不用进行调整。

就是依旧想吐槽一下持股计划,如果2024年全年扣非净利润下滑10%,然后2025年又恢复到前高水平,持股计划可以拿到利润增长的30%,但是实际对于股东来说,利润其实只是恢复,而不是增长。

0 阅读: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