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号称名将,却为何连续被孙膑用同样的战术打败两次?

新波聊历史 2023-10-14 04:35:00

酷烈的先秦(14)主笔:闲乐生朱晖

公元前342年初,魏惠王命庞涓为将,而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率领魏军十万,大举进攻韩国。

魏惠王春秋已高,自觉时日无多,所以想用此战锻炼一下接班人,故而给庞涓空降了一个上司。庞涓虽然很郁闷,但也表示理解,对于一个父亲,此举无可厚非,当然,后来事情的发展,让魏惠王肠子都悔青了。

韩国自然是打不过魏国的,历经整个战国时代,韩国好像没就没打赢过其他六国。

老是被揍,就是揍不死,有时候还挺横,这就是韩国。

结果不多久,韩国北方重镇尽失,魏军进而围攻南梁(今河南临汝西),击败了韩国名将孔夜,斩杀韩军无数,史称“南梁之难”。

咋办,跟赵国一样去求齐国呗,天下能战胜魏国的,只有齐国;当世能击败庞涓的,只有孙膑。

齐威王于是召集群臣商量救韩之事:“早救还是晚救,诸公说说看。”(注1)

大家或许还记得,当初讨论救赵的时候,威王是问救与不救,这次却问早救晚救,由此便可见齐国实力今非昔比,且对魏国称王极其不满,救是一定要救的,早救晚救倒是要商量一下。

然而齐相邹忌却仍然是救赵时的那句老话:“不如勿救。”

还是同样的心思。这些年来,邹忌代表的稷下派与田忌代表的宗室派之间矛盾愈发激烈,虽未爆发明显冲突,却也暗流涌动。在这种情况下,邹忌是不可能让田忌再立战功的,所以千方百计也要阻挠战争发生。

齐威王瞪了邹忌一眼,转而问田忌道:“将军以为如何?”

田忌道:“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而祸必及于齐,不如早救之。”田忌认为魏国若攻灭韩国则势力大增,必严重威胁齐国西部的地缘安全,所以必救,而且得早救,因为韩国比赵国更弱,怕他们撑不了多久。

这时孙膑在旁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齐王眼尖,一眼看到,忙问:“军师不发一言,难道上将军与国相之二策皆非?”

孙膑笑道:“然也。夫魏国自恃其强,前者伐赵,今者伐韩,其心亦岂须臾忘齐哉!若不救韩,是弃韩以肥魏,故不言救者非也。魏方伐韩,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是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韩享其安,而吾受其危,故言救者亦非也。”

齐王便又问道:“然则何如而可?”

孙膑答道:“为大王计,宜先许救韩,以安其心。韩知有齐救,必悉力以拒魏,魏亦必悉力以攻韩。吾待魏之弊,徐引乓而往。乃攻弊魏以存危韩,用力少而见功多,岂不胜于前二策耶?”

孙膑认为韩国经申不害变法后实力有所增强,没那么容易被灭,最好咱们就是等韩国快被灭的时候再出手。当然,故意等到别人溺水之后方援手相救,这似乎不合仁义的要求,可这却能得到最大的美名,收到最大的功效!看来孙膑不仅懂得军事,也颇晓外交之道。其实无论军事还是外交,它的本质就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家仁义。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无论是在职场争斗还是世界大战,最佳的位置都是残局的最后收官者。比如二战后的美国。

闻听孙膑妙语,齐威王终于狠下心来,那就赌一把吧,拿韩国赌一把,总比拿自己赌一把要强,于是派人告知韩侯,言:“齐救旦暮且至。”

韩昭侯闻信大喜,自以为有了齐国这座大靠山,遂大举反扑,一连五战,战战败于庞涓之手,无奈只得再次遣使求告于齐:大哥快拉兄弟一把吧,兄弟实在撑不住了,再打下去就真的要亡国啦!

孙膑笑道:不急不急,韩国且没那么快亡国呢,他不是自称已为世界发达国家吗,现在就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等等,咱们再等等。

于是齐威王又遣一使告知韩侯,又言:“齐救旦暮且至。”

韩侯无奈,只得接着硬撑,等待那个“旦暮”来临。

这一“旦暮”,就“旦暮”了足足了将尽一年,这一年韩国五战五败,魏军也被大量消耗,齐威王看时机差不多了,这才在公元前342年12月派出军队,仍以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孙膑为军师,率兵十万,抗魏援韩。

这支军队离开齐国后,还是走之前桂陵之战的老路子,不去韩国,直接向大梁方向扑去!

魏惠王闻信,立即命令太子申与庞涓停止进攻,回师与齐军决战。

这一次,魏国并非像上次一样受到各大国的围攻,只有齐一国出师而已,所以魏惠王决定,先放弃韩国这块肥肉,集中兵力跟的齐国来场大决战,彻底干掉这支屡次搅局魏国霸业的齐军主力。只有打赢这一仗,才能震慑天下,让魏国彻底摆脱自己的地缘战略困境,否则每次魏国出击,都会有人想在后面捅刀子,这争霸天下的游戏就再也没法玩儿了。

庞涓听说了魏惠王的命令,又闻知此次齐军的军师仍是孙膑,不由所有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激动的差点流下泪来。

对于孙膑,庞涓在心中从未认输过,桂陵一战,如果他预先知道对手是孙膑,他绝不会匆忙回师,从而忽视了途中情报工作的收集,以至大意中伏遭擒,而为天下所笑!

总之他没有输,他不服气!

这十年来,庞涓日日都在苦练内功,自以为实力大增,再加上这一次他是在完全有准备的情况下回去与孙膑对决,而且韩都新郑与魏都大梁相距只有百余里,且全部是平原地带,不存在疲敝或中伏的问题,所以他信心满满,决定趁此机会一雪前耻,击败孙膑,将桂陵被擒之辱全数找回来!

十年,为了这一刻庞涓等了整整十年,现在,他与孙膑宿命的对决,终于就要在此一见分晓了!

十万魏军气势汹汹的往回赶,欲寻齐军主力决战,然而孙膑却并不想决战,他对田忌道: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车半至。’吾军深入魏地,宜诈为弱形以诱之。”

在多年的军事斗争中,齐军士卒虽然战斗技艺出众,但向以胆怯畏战闻名,根本不是魏国勇悍武卒的对手,这本来是孙膑的劣势,因为纵然他再多诡谋,仗总得兵士来打。然而,孙膑就是这么神奇,可以因势利导,将劣势也变为他诡谋的一部分。所谓“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车半至。”这句话出自孙膑的先祖孙武所著之《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说每天长途奔袭一百里,主帅就会受挫;每天长途奔袭五十里,有一半的士兵都得掉队。魏武卒精锐,可以做到半天之内全副武装奔跑百里;但齐军万万做不到,按常理必会有大量掉队者,所以孙膑决定借助齐兵胆怯、纪律差的特质,给予对方错误信息,引诱魏军急行来追。

田忌乃接受孙膑的建议,先偷偷撤走一半齐军去马陵山区(今山东莘城附近)埋伏起来,然后等庞涓快到大梁时另一半齐军也放弃围攻,迅速向西撤退。

田忌在撤走之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忙问孙膑:庞涓有过桂陵之战的经验教训,他在追击我军时必然会多加侦查,若是发现我等在引诱他中伏,那可怎么办?

孙膑道:“《孙子兵法》尝言:‘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今日我军当增灶至十万人用,明后日以渐减去。彼见军灶顿减,必谓吾兵怯战,逃亡过半,将兼程逐利。其气必骄,其力必疲,吾因以计取之。”

这次田忌听懂了,孙膑这招在兵法中就叫做“示形”嘛,所谓料敌在心,察机在目,因形而作,胜于众,善之善者矣!

看来田忌这些年也不是一点儿没进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跟孙悟空混在一起,母猪也未必就不会上树。

齐军大摇大摆的走了,正如他们大摇大摆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魏惠王最为珍惜的王者尊严。这让魏惠王那纯洁的王者之心再一次受到了严重伤害。

——不行!你以为我魏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么?庞涓,你给寡人继续追,这次务必要全歼齐军主力,让其匹马不还!

庞涓和太子申接到命令,于是尾随齐军追去,这次庞涓放小心了,他派出大量斥候,先探查有无埋伏,然后再决定追不追,以免再次中了孙膑的伏击。

然而这样一来,魏军的行军速度必然减缓了,太子申很生气,多次跟庞涓吵架,痛责庞涓怯战,故意放齐军逃跑!

庞涓真是有苦难言,魏惠王派来的这个太子申压根就不懂打仗嘛,瞎指挥,处处掣肘于我,这仗没法打了!

但是没办法,太子申是国之储君,又是魏军上将军,庞涓必须听他指挥,否则就是违抗军令。

看到没有,这魏惠王的尊贤任能终究只是表面功夫,关键时刻他还是要用亲贵,结果到最后,魏国的上将军还是他儿子太子申,魏国的宰相还是他弟弟公子卬。而像吴起、白圭、庞涓这样的,再有才也只能是打工仔,必须给权贵们打下手。有本事你别干哪,大批人在后面排队呢!

所以没办法,庞涓只好领军直追,但是上次桂陵惨败的教训毕竟太深刻,即便战机宝贵来不及广派侦骑,总还是得多加留意情报工作的收集吧,所以他留了个心眼儿,那就是派人去数齐军宿营后留下来的灶坑。这是冷兵器时代判断敌军兵力的最好办法,庞涓身为名将,深悉此道。

结果这一数下来,庞涓不由大喜过望。原来齐军的灶坑每天都在减少,第一天能供十万兵,第二天剩下五万,到得第三天,竟然只剩下三万了。

为什么会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齐军的士卒大量逃散了。齐军的素质一向不如魏军,其急行军后撤,部队恐慌,士卒大量掉队、逃亡,这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有没有可能是孙膑的诱敌之计呢?庞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正在犹豫,太子申急道:“我固知齐军怯也,今其士卒亡者过半矣,我军宜疾追之!若让其逃回齐国,功亏一篑,我等还有何颜面回见父王?”

庞涓迟疑道:“齐人多诈,孙膑尤之,上将军还需小心才是。”

太子申怒道:“齐人今番自来送死,公竟畏之有如妇人,无能至此,岂称天下名将乎?”

庞涓此生最怕人说他无能,一听就受不了,何况齐军急行军能力确实一向不如魏军,于是一咬牙,将辎重留给后队,而率部只带三日干粮,日夜兼程,朝鬼门关狂奔而去。

关于孙膑减灶一事,后世很多学者都曾表示过质疑,比如南宋人洪迈就在《容斋随笔》中提出:“(孙膑)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我幼时读到此事,也觉得有些太过神奇,好像有点儿野史演义的味道。但后面书读的多了,这才发现原来类似的计策,在历史中发生过多次,一点儿不稀奇。

首先是在东汉时期有个名将虞诩,就曾经使用增灶法大破羌兵。

类似的还有在解放战争期间,西北人民解放军(彭德怀部)曾在西北战场上成功地使用增灶法,迷惑国民党追军。这两件事儿都属确凿无疑的史料,可见用数灶来侦查敌军数量应该是很简单的军事常识,古今都在用。事实上,古代军队也是高度制度化的,古代兵制,以五人为一列,二列为一火,十人共一火灶炊煮,长官叫“火子”(注2),互相间称为“火伴”,这也就是“伙伴”这个词的由来。《木兰诗》云:“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足见这在古代是军事常识。洪迈老先生竟然会以为《史记》上说的是十万齐军一人挖一个灶坑,可见其对军事之无知。

其实在历史中以“示形”惑敌的例子还真不少,比如西晋时王濬在蜀造船,准备攻打吴国,就有意把造船砍下的碎木片放置在江中,用来威吓吴国。还有一次是唐朝名将李靖要攻打荆州,袭击萧锐,也故意把碎木片投入江中,让萧锐看见,萧锐以为李靖在玩儿花样,不加防备,结果李靖随即率领军队顺流而下,攻其不备,俘虏了萧锐,由此平定了荆州。

总之,挖灶数灶不是问题,教条主义才是问题,孙子曰:“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兵者诡道也,所以军事情报的收集工作一定要全面、细致,这样才能准确的进行战略决策,立于不败之地。魏武卒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化军队,在其制式化、正规化建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矫枉过正而导致刻板教条,这都是我们后人在军队建设中必须吸取的经验教训。

庞涓率领魏武卒疯狂追杀齐军的时候,并不知道,他的老同学孙膑早就在马陵(今山东郯城)为他安排好了后事,就连死亡的时间、地点、方式,都一一帮他选好了。

马陵离孙膑的家乡山东鄄城很近,孙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里的地形再熟悉不过。这里虽然丘陵连绵、林木茂密,但山势舒缓,谷道宽阔,并不怎么陡峭险隘,一般人是不会选择这里伏击魏军的,但孙膑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山地伏击战的祖师爷。

孙膑命齐军砍倒树木,堆放在马陵道两旁,以阻缓魏军前行,人为的将谷道变窄。又砍割荆棘,制成蒺藜,摆在马陵道的出口处与山坡上,这就好比是护城河。然后把所有战车一字排开在蒺藜后面,这就好比是城墙。再将大盾连起来竖在战车上,这就好比是城头的女墙。大盾之后,躲着一排持戈矛等长兵器的士卒,这是给马陵道里的魏军串糖葫芦的。长兵之后,再立一排持刀剑等短兵的士卒,他们是帮长兵器士卒捡漏的。而在后面的山顶上,则埋伏满了一万弓弩手和数百投石机,这些都是远距离杀手,到时候万箭齐发,万石尽滚,魏军就是化作飞鸟也难逃!

《孙膑兵法·势备》曰:“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道所至。”将集中火力运用到极致,这也是孙膑在战国时代的创举!就如诸葛亮伏兵杀张郃,以及两千年后林彪平型关设伏、还有辽沈战役将重炮集中起来狂轰,原来都是对孙膑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在加紧修建埋伏工事的同时,孙膑又派出了几百名侦察兵在离马陵伏击圈五里之外撒开来,这些侦察兵有的藏在树上,负责从高处往下看,有的则藏在山下的草丛里,负责从下往山上看,孙膑还给了每支侦查小部队旗鼓,白天有敌情就挥旗,晚上有敌情就敲鼓。所有这些布置,全都记载在《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中。对此,我只能说,名将就是名将,名将不仅能借助地势克敌制胜,还能创造地势化腐朽为神奇,你看,孙膑在马陵巧妙布阵,利用人为工事转生地为死地,这就是一个超级名将的可怕所在。

或许,正是因为《孙膑兵法》的流传,才使得后世的中国名将,各个都成了山地伏击战的大师,其情节充斥于各种评书演义与影视剧之中,有的已经夸张偏离现实太多。所以,我们在这里复盘历史上真实的马陵之战,还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这两天魏军的追击速度,数学高手孙膑早就精算好了,第三天也就是今天,敌军必将在傍晚时分到达马陵。

当天下午,侦察兵的报告也证明这一点,孙膑闻报长叹一口气道:“唉,师兄啊师兄,汝早不至马陵,晚不至马陵,偏偏要傍晚之时至马陵,此乃天意,是天欲汝亡矣!”

说完,孙膑命人将自己推到马陵道中央的一颗大树下,他怔怔的看了那树半晌,然后取出一把小刀,将树皮剥开一大片,然后在上面用力的刻下八个充满了仇恨的大字: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刻完之后,孙膑却突然感觉一阵空虚,他苦笑了三声,抬起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二人亲密同学的前尘往事纷纷涌上心头……

这时,上将军田忌走了过来,正要询问作战之事,却见孙膑紧闭双眼,口中不住的喃喃念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我兄弟,永不相负!”

“军师,军师!”田忌叫道。

孙膑回过神来,睁开有些湿润了的双眼,笑道:“将军,孙膑决定告辞了,这里一切已安排妥当,将军照办便是。经此一役,齐当可最强于诸侯,雄霸天下,莫敢不服!将军也定然名扬四海了,不过孙膑走前尚有一言,将军切记,那便是——名高妒起,宠极谤生,将军小心。”

田忌大惊:“你我大功既成,大王必将重重封赏,军师怎可遽言离去!再说了,军师难道就不想亲眼看到庞涓老贼在此授首么?”

孙膑笑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何必那么执著?过往的恩恩怨怨,在马陵已将了结,我身无所系,不去何为?”

田忌低头苦思良久,只觉似懂非懂不明所以,抬起头,孙膑的那辆小车已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庞涓来到马陵道前时,天色将晚,暮色将起,黑魆魆的山林阴风瑟瑟,看起来就像没好事儿的样子。

庞涓赶紧驻马,命令大军原地扎营,太子申闻言立刻跳了起来:谁叫你扎营的,赶紧给我追啊!

庞涓忙解释道:“天色将晚,地势不明,恐有埋伏,不如暂且扎营在此,待得明日斥候探得前路,再追未迟。”

太子申再次跳起:“马陵此地我熟知也,其内道路甚宽,且山岭平易,齐军岂能埋伏?今田忌狼狈逃窜,汝竟不追,如此贻误军机,该当何罪!?”

说罢,太子申竟丢下庞涓,自率本部兵马,追进马陵道中去了。

庞涓大急,储君有险,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赶紧命大军随后保护,就这样,近十万魏军一股脑全钻进了黑布隆冬的马陵道里。

然而庞涓一进入马陵道,就觉得不对劲了,只见山道越行越窄,还有横七竖八的断木堵塞道路,太子申却说这是齐军怯战故以此迟滞魏军的追击,而令军士加紧清路。

庞涓却越想越不对劲,赶紧冲到前队,朝太子申喊道:“上将军且慢。”

太子申并没有理他,却看着路旁看着一棵树发呆,庞涓顺眼望去,却见那树被人剥了一大片白花花的,上面有几个大字,天色有点黑看不明晰。

“看看写的什么?”太子申道。

庞涓于是点亮起那致命的火把,凑上前去,太子申在旁念道:“此树下……什么?……死于……庞涓死于……此树下!哎呀我的妈呀!”太子申掉头就跑。

果然,火把就是信号,火把就是目标,说时迟,那时快,无数箭弩巨石从山上飞了下来,一时间,阴风嗖嗖声,箭弩破空声,巨石轰隆声,士卒惨叫声,扑通倒地声,骨骼碎裂声……在山谷之中响彻不绝,整个马陵道顿时化作修罗地狱,无数生命转瞬间被暮色吞没,魂飞天外。

庞涓身重数箭,好在盔甲坚固,尚无性命之虞,但他却没有像其他将士那样逃跑,他只是怔怔的看着树上的字,轻轻的笑了。这再熟悉不过的字体,当年他和孙膑同学的时候,曾无数次看过。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那些字是上课时两个调皮小孩互相传的纸条,如今这些字是其中一个小孩给另外一个小孩刻的墓碑。

过去和孙膑在一起求学的那些日子,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庞涓眼前闪过……

山谷中的屠杀仍在继续着,魏军士卒被射杀一轮后,已死伤大半,剩下的幸存者想冲出山谷,却被成排的蒺藜和战车挡住,战车上的戈矛手们如兔子一样跳了起来,用长矛疯狂的刺穿魏兵的躯体,鲜血在暮色中飘飞,伤兵在烂泥中惨号,终于,齐军的“技击”们打疯了,他们如潮水般从山上、从谷口涌进来,抽出短兵器去砍残余魏军的头,将这场死亡仪式推向高潮。齐国军法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的头颅,赏赐黄金八两。这里有近十万魏军,那就是足足几十万金啊,这会儿冲下去砍头,简直比捡钱还快!

庞涓饿着肚子带着士兵冲杀了一阵,结果居然又被杀回到那棵刻字的树下,全身是血,连站都站不住了,只能气喘吁吁的瘫倒在地,看着四周被屠杀的魏军手足将士,一丝泪水涌出了眼眶。二十多年来他用魏国雄厚的财富与自己无数心血训练出来的,这支拥有优良传统的天下最具威慑力的十万精锐重甲步兵,竟然就要以这种惨烈而窝囊的方式全军覆灭、退出历史舞台了!世间再无魏武卒,我庞涓愧对我军的创始人吴子(吴起)、愧对我大魏、愧对文侯武侯、愧对鬼谷恩师!

身边的魏军已被屠杀殆尽,死相枕藉。无数齐军技击疯狂的呐喊着,朝自己冲了过来。

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又要被齐军俘虏了,我庞涓若是一生两次为孙膑所擒,那不但没脸见人,恐怕连死了都没脸见鬼了。

于是庞涓强撑站起身来,喟然长叹道:“遂成竖子之名!”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唉,我处心积虑机关算计,最终反倒帮这烂仔成名了!

第二种:罢罢罢,我便成就了这烂仔的声名吧!

两种语境,两种心情,到底是哪种,大家自己去体会。

叹完,庞涓便拔出剑来,在脖子上一抹,鲜血顿时飞溅开来,溅了庞涓满脸满身,也溅了树上到处都是。庞涓在黑暗中咔咔怪笑着,如鬼哭,如枭啼,响了两声突地又戛然而止,只剩下朗朗回声在山谷间飘飘散散,愈来愈轻,愈来愈远,终至不闻……

他果然还是死在了这棵树下。

孙庞斗智的故事结束了,最后讲讲几个主人公的结局吧:

齐国主将田忌:

马陵之战胜利后,田忌本以为会有一个风风光光的凯旋仪式在等待他,却不知道他的盖世奇功已深为齐相邹忌所妒,结果还没回到国都就被诬陷谋反,只能灰溜溜的逃到楚国,至齐宣王时才被召回齐国,但已老迈,毫无意义。

齐国军师孙膑:

马陵之战后不知所终(有人说他跟田忌去了楚国),只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孙膑兵法》89篇,另附战图四卷,可惜不肖子孙竟让它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失传了(曹操就没见过)。于是从隋唐起学问家们开始质疑孙膑和孙武是否为同一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孙膑兵法》残简440片30篇共一万余字在山东银雀山出土,千年聚讼,终于大白天下。

《孙膑兵法》是一本好书,它不仅讲兵,而且讲道,甚至还包括法家和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特别是其中“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贯穿全书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在当时那个时代非常具有进步性。由此可见孙膑不仅是个优秀的名将、军事理论大师,也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思想家,在这一点上他比庞涓强太多。

魏国主将庞涓:

马陵一战,庞涓战败自杀,从此被后世看作一个愚蠢自大、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无耻小人,遗臭万年,为天下所笑。

有意思的是,千年之后,极具娱乐精神的陕西人竟将孙膑庞涓这对生死冤家硬配成搭档,并肩合作为人家看起门来。在画中,孙膑骑鹿携拐杖,庞涓骑马举双刀,真是一对有趣的门神。

魏国主将太子申:

马陵一战,太子申被俘,后不堪其辱,在齐国自杀。魏太子之位遂易手于公子赫。

韩国国君韩昭侯。

南梁之难以及后面的五战五败,让韩国大受打击,结果一举葬送了韩国申不害变法,韩国也由此彻底失去了成为大国的机会。四年后(公元前337年),申不害郁郁而终。归根结底,申不害变法讲究“术治”,即用法令整顿官吏,加强君主集权。这套手段见效快、火力猛,但并没有打通人民阶层跃升的通道,更没有形成得益于变法的利益集团。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强人政治,一旦强人身死,变法也就自然夭折了。再两年(公元前335年),秦国趁你病要你命,派兵一举夺走了韩国冶铁名都宜阳。再两年(公元前333年),韩昭侯也死了,韩国从此一蹶不振。到了战国末年,韩非子只能说:“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韩非子·存韩》)

齐国国君齐威王:

马陵一战,齐军大破魏军十万,杀庞涓,虏太子申,从此军威震天下,代替魏国成为中原霸主。

齐威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36年),齐将田婴使于韩、魏,韩、魏归服于齐。同年,曾经不可一世的魏惠王,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变服折节(去王服自降身份),与韩昭侯一同到东阿去朝齐。

齐威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35年),魏惠王又去朝见齐威王,齐威王开始不理他,他便等候在齐国鄄地,穿着囚服,把自己囚禁在草屋中,净身斋戒,并派人大举贿赂齐将田婴,终于说服齐威王再次接受魏惠王的朝拜。在朝拜中,魏惠王又怀抱玉圭,卑躬屈膝,向比他小二十多岁的齐威王行称臣之礼(请为陈侯臣),让齐威王的虚荣心获得了极大满足。

魏惠王也是一个奇人,骄傲起来不是人,卑屈起来更不是人。

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又再次率领韩国及其他小国诸侯,到齐国的徐州(今山东膝县东南)会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而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一时间,齐国风头无两,史书称:“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魏惠王如此殷勤,其实也是一个阴谋,他通过此举将天下对准自己的矛头成功转赠给了齐威王。果然,该年南霸天楚威王便因恼恨齐威王的威风,以你也配称王为理由发兵攻打齐国,结果两威相争,两败俱伤。而由于此次称霸未获满意效果,也导致了齐威王之后的齐君作出错误战略选择,一个个走向了“均势战略”的反面,跑去吞并弱小的燕国和宋国,结果导致列国群起反噬,齐国被严重削弱并瓜分,最终一蹶不振。

注1:《史记》言此时齐王已为威王之子宣王,按《竹书纪年》记载,《史记》有误。

注2: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一》:“凡立军,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伍人为列(列有头),二列为火(十人有长,立火子)。”

0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