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2 月,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近 200 个缔约方共同努力,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巴黎协定》 。这一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制定了清晰且宏伟的目标,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并全力以赴朝着 1.5 摄氏度的更优目标迈进。经过各国紧锣密鼓的准备与推进,2016 年 11 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然而,2017 年 6 月 1 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正式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球关注,国际社会对此广泛批评,美国国内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在气候政策上也出现了严重分歧。
根据《巴黎协定》的相关规定,协定生效 3 年后,即 2019 年 11 月 4 日,缔约方才能正式启动退出程序,且整个退出过程需要一年时间。2019 年 11 月 4 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布声明,宣布美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一年后的 2020 年 11 月 4 日,美国正式退出该协定,成为迄今为止唯一退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
但美国在气候政策上的摇摆并未就此停止。2021 年 1 月 20 日,拜登就任总统首日便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同年 2 月 19 日,美国正式重返该协定。这一系列波折,让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变得扑朔迷离。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因素,远非表面宣称的那般简单。
从政治角度来看,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分裂与极化,对这一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政治派别在能源政策、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共和党内部,尤其是部分保守派势力,长期以来对限制碳排放的政策持有抵触态度。他们坚信,严格的减排举措会对美国传统能源产业造成冲击,进而削弱其背后强大的能源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特朗普执政时期,其决策团队中不少成员与传统能源行业关系密切,这使得美国在气候政策上倾向于满足这些利益集团的诉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主党则更为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倡导绿色能源发展与减排行动。这种政治立场上的巨大分歧,使得美国在气候政策上频繁出现 “左右摇摆” 的现象,成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重要政治根源。
在经济层面,美国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无疑是推动其退出的关键因素。美国作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传统能源产业,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巴黎协定》所设定的减排目标,对这些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格限制。为了达到减排要求,美国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以降低碳排放,这无疑将大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企业担心,严格的减排措施会使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此外,美国政府也担心,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可能会阻碍本国一些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如钢铁、化工等,从而对整体经济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利益集团的游说与施压,同样在这一决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的传统能源行业,如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这些企业通过资助政治竞选、开展公关活动以及游说政府官员等方式,极力反对《巴黎协定》对其行业的限制。他们向政府施加压力,声称减排目标将导致大量工作岗位流失,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相比之下,新兴的清洁能源产业,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美国国内,其发展尚未成熟,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弱,难以与传统能源利益集团相抗衡。这使得美国政府在制定气候政策时,更倾向于满足传统能源利益集团的诉求,最终导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招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批评与强烈反对,使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
联合国作为全球事务的重要协调者,对美国此举表达了深切的失望与遗憾。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明确指出,美国的决定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沉重打击,严重削弱了国际社会在这一关键问题上的团结与协作。联合国强调,《巴黎协定》是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基石,其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共同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的退出行为无疑是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漠视。
欧盟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对美国的决定表示了强烈不满。欧盟委员会发言人严厉批评美国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完全背离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与担当。欧盟明确表示,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履行《巴黎协定》的各项承诺,加大在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与合作,致力于推动欧洲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欧盟呼吁其他国家保持团结,共同抵制美国的错误行径,确保《巴黎协定》的目标得以实现。
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欧洲各国也纷纷对美国的决定表示失望与谴责。德国、法国、英国等国领导人相继发声,强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他们批评美国的退出决定不仅损害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也对跨大西洋联盟的合作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欧洲将继续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并呼吁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填补美国退出后留下的空白。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直言,美国的行为是对地球未来的 “背叛”,法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坚定捍卫《巴黎协定》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亚洲国家同样对美国的退出决定表示了深
切担忧与坚决反对。日本政府明确表示,美国的做法令人无法认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日本强调,将继续坚定维护《巴黎协定》,加大在国内的减排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也对美国的决定表示遗憾,指出美国的退出将给全球气候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但印度将继续履行自身在《巴黎协定》下的承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众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纷纷加入批评美国的行列。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美国放弃《巴黎协定》,不仅是对后代的残忍,更是降低了全球的安全性和生产力,错失了由协定带来的包括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多达 23 万亿美元的商机。环保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则严厉批评美国政府的决定 “短视”,强调《巴黎协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紧迫性和广泛性的深刻认识,美国的退出行为无疑是对这一成果的严重破坏。
在国际舆论场上,美国的退出决定也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与质疑。各国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指责美国的自私与短视。许多国际知名人士也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表达了对美国行为的不满与担忧。美国国内民众也对政府的这一决定表示了强烈抗议,众多环保组织和民众举行示威活动,要求政府重新审视其气候政策,回归《巴黎协定》。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使自身在国际社会中处于孤立地位,遭到了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批评与反对。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的消极态度,也再次提醒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需要各国摒弃分歧,携手合作,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对全球环保事业的沉重打击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无疑给全球环保事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成为阻碍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巨大绊脚石。
美国作为全球历史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累计排放量在全球总量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在全球环境保护领域本应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然而,退出《巴黎协定》的举动,使其放弃了应承担的减排责任,这直接导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据国际权威气候研究机构预测,如果美国持续不履行减排承诺,到 2035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额外增加 18 亿吨,这无疑将使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引发更多极端气候事件,如频繁的暴雨、干旱、飓风以及冰川加速融化等,给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美国的退出,严重扰乱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原有格局与合作机制。《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各国经过多年艰苦谈判和协商的成果,它构建了一个各国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全球气候治理框架。美国的退出,打破了这一脆弱的平衡,使得原本紧密合作的国际社会出现了裂痕。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减排计划和环保政策时,不得不重新考虑与美国的合作关系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走向,这无疑增加了各国在环保行动上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美国退出协定的行为,给其他国家树立了不良榜样,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部分原本在减排问题上态度犹豫的国家,可能会受到美国的影响,降低自身的减排目标或减缓减排行动的步伐。一些国家甚至以美国退出为借口,拒绝批准或执行《巴黎协定》,这使得全球气候治理的统一战线受到严重削弱,大大降低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效能。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美国的这一短视行为,阻碍了全球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使得世界各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系统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不仅会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还将对子孙后代的未来福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对各国的具体影响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对世界各国在能源、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且复杂的影响,各国也基于自身国情,制定并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应对策略 。
对美国自身而言,退出协定在能源领域,使得传统能源产业似乎看到了 “喘息之机”。煤炭、石油等行业在政策松绑的预期下,有了进一步扩张的可能。然而,从长远来看,这却严重阻碍了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国际社会对清洁能源的投入与支持与日俱增,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却因退出协定而陷入停滞,错失了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的绝佳机会。在经济层面,美国的退出决定引发了国内外投资者的担忧。许多国际投资者对美国相关产业的投资计划变得更加谨慎,部分原本计划投向美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资金纷纷撤离,导致美国相关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同时,美国国内一些高能耗产业,虽然短期内可能因减排压力减轻而受益,但从长期看,随着全球绿色经济的加速发展,这些产业将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风险,因为其他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美国产品若不符合环保标准,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在外交方面,美国的这一决策使其在国际社会中陷入孤立。长期以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一直试图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但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关键议题上,其退出行为被视为对国际责任的逃避,这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众多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在国际气候合作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谈判中,美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大打折扣。美国与欧盟、中国等在气候问题上积极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负面影响,原本紧密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这对全球多边外交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对于欧盟国家来说,美国的退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成为了欧盟进一步彰显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领导地位的契机。在能源方面,欧盟各国纷纷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投资力度,加速推进能源转型进程。德国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民众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使得可再生能源在德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法国则在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核能的稳定供应为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提供了有力补充,同时,法国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
在经济领域,欧盟一方面通过内部政策调整,推动各成员国的绿色产业发展,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欧盟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通过技术输出和项目合作,提升欧盟在全球绿色产业市场的份额。欧盟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太阳能、风能发电项目上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为双方带来了经济利益,也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外交层面,欧盟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协调,努力推动全球气候合作进程。欧盟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保持密切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推动《巴黎协定》的全面落实。欧盟还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积极倡导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贡献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未动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承诺。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在能源领域,中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推动了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
在经济方面,中国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中国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绿色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在外交上,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通过援建太阳能电站、风力发电项目等,帮助东盟国家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公平、合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各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各国也在这一背景下,积极调整自身策略,努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美国自身面临的挑战,还是欧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应对过程中展现出的坚定决心与积极行动,都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只有各国携手合作,才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