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战斗经验—解放战争时期东野炮兵战术的发展和演变史

长江有大中 2024-04-05 07:28:58
第一阶段:由三下江南到第一次四平攻坚战(1947.1~1947.6)

这一阶段是东野炮兵参战的初期,在战术上和使用上都是毫无经验,继承着抗日战争时期分散的,小规模的,用以摧毁点目标的用法,也打了几个小规模的胜仗,如:靠山屯、焦家岭、城子街,各战斗都是利用单炮直接射击,摧毁敌人工事,起到重要作用,使战斗胜利结束,但是遇到了较大规模的战斗时,尚不能适当运用火力,如:德惠、第一次四平攻坚战。

一、炮兵使用

在使用炮兵上的特点是抵近,火力的不集中,德惠战斗之前,还没有体会到应该集中使用。德惠战斗之后开始提出,炮兵应集中使用。但对如何集中则不能具体了解和运用,在部分战斗中表现单从数量上去力求增多,这一点在拉吉线战役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如:敌人一个保安连,我们用一个炮兵营,一个步兵团,结果打了11发炮弹,结束战斗;有的依赖炮兵,没有炮兵配合,好像就不能打仗,而在配合时期只要求炮多,要求炮兵多打炮,而不从协同动作上,不从提高战术上去着想,炮把敌人打跑了,不去指挥步兵迅速冲锋,而只顾指挥炮兵去打那逃跑敌人。

第一次四平战斗在布置上是集中的,但在火力运用上除打突破口表现了火力集中(仅是集中一切射击打一块地方)之外,则在整个战斗中对于炮兵的集中与分散问题也曾有较大的毛病,例如,确定在突破的时候是分散由各师指挥,在突破之后集中由炮司指挥。

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胜利攻克昌图县城。在48年以前,由于炮兵使用效果不佳,步炮协同不精,我军每一次攻打国军重兵把守的城市和据点都要付出很大的伤亡代价。

二、炮兵战术

德惠战斗之前,是打小据点,带有野战性质,是极简单的,无所谓突破,工事打烂了,战斗也结束了。德惠故斗开始在作战的形势上产生了对坚固设防城市的突破要求,但是除了不会使用炮兵(炮兵布置上的分散)之外,炮兵本身还不会很好组织突破火力,协同动作上则更是缺乏经验,火力与运动不能结合,炮火打了一阵步兵不见上去,炮弹打完啦战斗还沒有结束,弹药接不上,纵深支援和炮战问题,在这之前,尚没有产生(德惠之敌虽也有炮,但还是极少数的),第一次四平攻坚战中才开始感到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初次遇到了敌人强大的炮兵,(除第一、二天外,敌我实际参战炮数大致相等),遇到了纵深较大的城市,遇到了半个月以上的长时期战斗。

第一次四平战斗中,开始提到突破,而且有意识的去组织突破,突破火力运用强调突然,猛烈,其实就是忽然猛打一阵,步兵冲锋,在整个火力运用上说还是零乱的,应付的,步兵临时叫打哪,就打哪,在开始沒有预先组织纵深支援的火力,在战斗中也不能及时在纵深支援步兵,步炮协同上这一阶段仅仅形成了低级的,简单的协同,比如:知道步炮指挥员要共同侦察目标,至于订步炮协同、订些什么具体内容,直至第一次四平攻坚战中,才初步懂了点门道,就是说明步炮兵的布置、确定炮兵的任务,规定简单联络信号。

但在步炮通讯联络上尚没有一定的形式,也还不够重视,电话的架设和信号的规定都不能完善,保证步炮间的联络:如电话常是单线的,经常不通(器材限制也是原因之一);补助的旗号,弹号等,没有完善规定等。第一次四平攻坚战中,由于经验缺乏,对于炮弹问题的估计与准备都不够周密,没有分配专门部队对敌炮战,没有主动的压制敌炮,但是在较长时间的炮战过程中,形成了对敌炮战上的几个初步原则,打下了此后对敌炮战的战术基础,这些原则是:

1、以专门炮兵对敌炮战。

2、划分观测及射击区域,日夜不断搜索敌炮。

3、一经发现则多炮猛烈压制。

4、时刻准备射击,敌打我打,敌停我停。

东野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的山炮和野炮

三、炮兵技术

参战炮兵均为骡马炮兵,训练时间短,部队成立不久,对于火炮掌握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但由于部队是勇敢的,使用是抵近的,射击是单炮直接的,炮弹是充足的,就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在射击成果上是准确的,战斗动作上还表现了游击习气,不愿做工事,阵地设备极其简单,向来没有挖过交通壕,但在四平战斗中敌人改进了,我们各炮的工事一天比一天深,单人的散兵坑和短的交通壕也在战斗中开始出现,对防空和伪装开始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仅是消极的在伪装上想出较多方法,使适应当地颜色,而且用野炮打飞机。

这一阶段无论在作战上和教育上都还停留在单炮射击的水平,战斗的形式是多炮集中的单炮射击(阵地设备上是多炮集中一起射击,指挥上却依然是单炮射击,实行连射击是极少的(四平战斗中个别连曾用过间接射击)),因之在炮兵技术上还停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水平,没能形成大规模的攻坚战的,炮兵战术和技术。

第二阶段:第一次四平攻坚战至收复四平(1947.6~1948.3)

部队经过海龙两个月整训(1947年7月至9月)在政治上和技术上都有了提高,三分之一的连队能行直接射击、防空伪装、阵地设备等。一方面是经过了第一次四平攻坚战的锻炼,一方面也经过较长时间的演练,比过去均有所提高。在整训中,迅速补充了四平战斗中的伤亡,新战士也经过初步技术训练,因而战斗的情绪是高涨的,已经补齐了四平战斗中的损失,恢复了四平战斗前的元气。

在战斗形势的发展上,敌人的小据点已经没有了,野战的机会很少,攻坚战居于主要地位。这一阶段中炮兵无论在使用上或战术上都有较显著的发展。

一、炮兵使用

在使用上形成了重点,不仅是阵地集中而且是火力集中,如彰武用5个营打一个突破口,辽阳用8个连打一个突破口,每一次攻坚战炮兵均以70%至80%用于主攻方向,这就形成了火力“重点”,而且以20%至30%用于次攻方向,这就形成了“两面”使得敌人在火力上腹背受敌,克服了四平单一方向配备的缺点。

在炮兵群任务的区分上形成了远战炮兵和直协炮兵,每次攻坚战都有足够数量的炮兵(一般是占我炮四分之一左右)专门担任对敌炮战(一般是超过敌炮数量)及纵深射击有足够数量的炮兵专门掩护步兵突破和发展,而且由于我们的战术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关系,在每次攻坚战中我炮在数量上均居压倒性优势,这就形成了“我炮一响敌炮哑然”的炮战形态。

东野炮兵部队的施耐德M1917式155mm榴弹炮

大规模运动战炮兵的使用是分散为小的炮兵群(一般是一个营)分别配属给各前梯步兵部队,这时战斗情况复杂,步兵首长很忙,常照顾不来,炮兵指挥员的积极与主动将是能否使炮兵起到作用的关键。歼灭敌新五军战斗中即使步兵指挥员认为炮兵不必要来,炮兵也紧紧跟在后面,一旦需要马上参加,使战斗更易于迅速胜利。

历次战斗中炮兵的准备时间大多是不够充分,这主要是步兵未确定攻城布置前,炮兵不能进行具体的准备工作,而步兵决定了攻城部署后又往往很快就要攻城。只有在解放四平战斗中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时间,即决定部署后再给炮兵3天射击准备时间,如果使用一个炮兵团则起码也须有2天的准备时间。

二、炮兵在攻坚战的战术上有了显著的发展

这首先表现在炮兵的射击程序上(或说火力运用上)由短促试射猛轰一阵变为破坏射击、压制射击、延伸射击三个阶段,这一发展一方面由于战斗形势发展的需要,但主要是东总在吉林战斗中对炮兵火力运用指示的启示。辽阳战斗之后产生了重点射击,选择全城在战炮上重要之点,如敌指挥机关、制高点等,在延伸射击时以一部火炮专对此数点行压制射击,这就更易于促成全城敌人的混乱,便利于步兵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在突破火力的组织上由多炮集中打一点,进而为更周密的计划分配火炮,除以一定连队(一般用4个连以上)专门管开突破口(打烂城墙使步兵能够攀登)外还以一部火炮打突破口两侧相当距离内(一般是500米)的敌人火力点,以保证步兵不受侧方威胁,顺利进入突破口。

在各种火炮的分工上也大致摸到了方向,如小的步兵炮不参加突破,伴随突击队进入纵深;山炮打矮的地堡,野榴炮打高地堡和碉堡。作为掩护突破的主力,重炮打坚固明显的目标,再纵深射击。这样的分工就使得在突破前沿上的敌人工事,没有一个能逃脱我们火炮的光顾。

在协同作战上无论步炮指挥员对协同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一般都是首长亲自负责,步炮协同的计划能够实地协定,火力与运动的配合是更为密切了,步炮动作的步骤可用下面简单程序表示:

在通讯联络上由于器材条件改善也较过去为好,电话一般是双线,炮兵与突击队间炮兵部队之间都有直通电话。彰武战斗之后,形成了协同动作的类型,不仅是步炮指挥所设在一起,而在联络信号上除用电话之外尚有时间规定和信号规定,但一般是以信号为标准,其他是补助和避免发生误差,紧张的突破前后信号是极为重要的,这种信号要用显而易见的,而且信号的发射也都规定了时间和地点,所有参战的炮兵各级指挥员直至每炮都派出了自己的信号,观察员在统一的信号下步炮各按预定动作执行。

在炮战问题上更实际运用和发挥了第一次四平攻坚战中所体会的原则,除了用专门部队专担对敌炮战(不担负其他任务)外,每次都能提前派出搜索敌炮的观测人员,实行在一定区域内不间断观察敌炮,发现敌炮在必要的时候集中全部炮战,炮兵袭击敌炮对我最有害的炮兵阵地,实行集中火力的打击,是最有效的压制敌炮方法。

这里应该附带说明一点,在外围战斗中我炮展开较少。因而形成在扫清外围及攻击部署的准备时间內敌炮比较活跃,我炮则十分沉寂,但在总攻(即攻城)开始后我炮十分活跃敌炮则除了少数可能的进行封锁我突破口外一般都不能抬头。

在纵深支援上这一阶段主要的还是火力支援,因为所攻的城市不大,炮兵不用转移阵地即可控制全城。但在鞍山战斗中炮2团以1个连在白天冒敌炮火进入纵深实行直接抵近支援步兵,开创了野榴炮入城作战的先例,成为以后大城市攻坚战纵深支援的一种形式。

三、炮兵技术问题

在炮兵本身的技术问题上,下级干部与战士的战斗动作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熟练,由于实行战场实地评论和互相检查,促进了在技术问题上的钻研精神。炮手对于火炮的掌握,射击准确性的研究,使人,技术与火炮更进一步的结合,表现在炮手能掌握火炮偏差弹药过称检查、阵地构筑之研究改进。单炮射击的技术可以说是掌握了。

连、 排干部的指挥上作到了比较周密的计划:能在战前详细的侦察目标和地形,区分每一门炮的任务。具体指示每炮的射击目标和时机。炮车长,瞄准手都事先看好地形和目标,战前在阵地实行射击预习,所有这些都使在战斗开始后能够顺利各自完成自己射击任务,工事的构筑已经养成习惯,即使在东北那样阵地上,在冬季仍然能够构筑工事,每次战斗不仅有炮的掩体,还有人的,弹药的掩体,小的技术同题,如工事的改进,偏差的修正,火炮的掌握等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使得炮兵技术有了提高,而且对打什么样的城墙,用多少兵力,以多长时间,消耗多少炮弹,可以开多宽的突破口,也有了具体的研究。

这里举出炮2团的一个材料:以1个野炮连对高2~3米、厚1.5米的城墙(土或砖)在一小时至两小时内用200发炮弹,1000米的射击距离,直接瞄准可以打开宽10米的突破口,保障步兵通过。在这之前即使在彰武战斗中对于开一个口究竟须多少炮兵都还没有把握,因而在某些地方形成浪费火力和炮弹。经过这一阶段的摸索,对中小城市用1个团(3门制)开1个口(不是专打城墙,包括打两侧火力点及前沿障碍),一般是可以完成任务的。

四、战斗作风问题

东北炮兵也和其他我党所领导的部队一样,一开始就养成了坚决勇敢的作风,但是战斗作风的养成主要还是在这一阶段。因为这段中战斗最多,战斗之间的空隙也最短,差不多是连续战斗,不仅是攻坚战而且有运动战,无论是在攻坚战的纵深战斗中或是运动战中炮兵指挥员一般能做到积极的主动的与步兵联系,紧跟在步兵的后面能随时参加战斗,如在公主屯战斗中我炮1团黄团长于受领任务后立即率部赶赴战场与步兵联系要求任务,给步兵首长以良好印象。解放四平战斗中我炮2团1个营由于受地形限制,为完成任务推进至距敌前沿200米处,这一勇敢、积极、主动的作风应该说是好的。

东北野战军解放四平的作战地图

第三阶段:由解放四平以后到天津战斗(1948.3~1949.1)

这一阶段除个别外战斗的形式更趋向大规模攻坚战,所攻的城市也大,守敌的兵力也多(十万以上)我军所用兵力亦多,参战的炮兵部队也空前强大,不仅有野榴炮,而且有较多数量的重炮、战车、工兵、高射炮参战,战斗的形式更加复杂了,所攻城市敌炮数量较前增多,但是空军的活动却比第二阶段更加减弱。

部队经过长春外围整训,集合干部专门训练间接射击,指定部队专门训练巷战和远战,射击技术普遍提高,至间接瞄准,在主力炮兵的战斗力较前提高。奠定了攻打大城市的战术与技术的基础。

一、 纵深战斗:由于所攻的是大城市,炮兵火力特别是野榴炮进入纵深参加巷战,比较过去更为重要,各次战斗除义县是小城迅速结束战斗外,锦州与天津都准备了三分之一的炮兵在突破后,随伴步兵进城。由于天津迅速结束战斗,炮兵虽已入城均未用上;锦州炮1团进入4个连,全部用上,转变了野榴炮不能进入巷战或只能个别进入巷战的观点,解决了野榴炮入城的一个思想问题。这一转变,一方面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长春整训专门练习巷战,也打下了进入纵深的思想基础。在纵深战斗中炮兵的作战积极性是高的,能够主动与步兵联系要求任务,但是炮兵在纵深战斗中的经验还是很缺乏的,基本上还没有摸索出规律。如进入后不善于分散使用,下级干部的指挥不够熟练,步炮间的联络不好以及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战斗速度,快打快走,因之有一部分常是不能用上。

天津巷战中的东野炮兵部队

二、突破:在火力组织上已经摸到基本规律,而且更加细致,如:任务与目标的区分更为明确,协同的协定更为具体,破坏射击的时间较长,压制射击的时间缩短,对突破口火力点的射击一般做到准确(少数新部队还较差)。射击技术与干部的指挥能力都有了提高,延伸射击已不是无目标的等距离延伸,而是根据步兵突破后发展的方向、进攻的具体目标和到达的位置而行,弹幕护送。大部分的炮兵部队都以营为单位,形成了各营的特长,如炮1团1营专长打前进法,2营专长巷战、3营专长远战,此外各营都能担任开突破口,这样在突破前远战的任务则由3营担任,开口的任务由第1、2营担任。步兵行突破3营即以炮火行纵深支援,2营立即准备进城。

1营干部即首先到达突破口,以前进法支援步兵发展,这样步兵在突破前后均不致失掉火力支援。因之不仅收到良好效果也节省了许多弹药。过去虽然也完成了任务,但是,炮弹的浪费很大,例如解放四平共参加70门炮消耗了9103发炮弹,平均每门炮130发;天津战斗共参加180门炮,消耗了7141发,平均每门炮39.6发,不仅炮弹较前节省,即在兵力上也较前减少。过去打个突破口,至少是用一个团;目前则可用两个营,在火炮比例上较前节省了20%。

三、远战炮兵:由于较多重炮的参战,这阶段远战炮兵的数量较过去增多,一般占参战炮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关于重炮使用尚没有更多经验,这一阶段重炮所担负的任务是:对敌炮战,压制城内制高点,扰乱敌指挥机关,因之不能与野炮同时开始射击,一般是先一天开始。突破之前重炮也可参加压制射击,压制前沿后方地区,准备时间上较野榴炮所需者为长,一般应有3天至4天时间,这阶段所遇到敌人的炮数虽比过去为多,但由于我炮力量增加,在炮战上敌人依然居于劣势。

双方炮战实行对打的形式已经很少。战斗开始后,敌炮与我炮展开火力战的时机,也已经没有了。炮战上我们已经转为主动,形成“我打敌炮兵、敌打我步兵”,在战术上则除了更周密的观察准备,有时还实行威力侦察以发现敌炮,集中火力与我炮间的互相火力支援较过去都有进步,某些地方还能有意识的去应用炮战战术、研究敌炮战术。

东野炮兵部队的九六式150mm榴弹炮

四、高射战术有显著发展:高射炮是解放四平战斗中初次出现于野战军的战场,当时给敌机以极大威胁,很显然的使其不能低飞,给其他兵种以极大精神鼓励。此后虽也起同样作用,但对小战斗机和重轰炸机则不能阻其投弹,有时敌机也运用空军战术使我高射炮失去作用。

高射战术的发展是在天津战斗中,这一发展就是由分散的以连为射击单位的作战方法。进而发展成以营为射击单位的作战方法:曾有一些干部认为高射炮不能集中统一指挥, 天津战斗打破了这个观点,而且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击落敌机2架)。敌机一入火网则被炮弹团团包围,迫使敌机单架飞行而且受到极大威胁,不敢在高射火力范围內逗留。

东野炮兵部队的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

结语

一、东北敌人炮兵的配备是分散的,使用上也是分散的,从来没有在某一次战斗中集中过较多的炮兵。在数量上是逐次减少的。第一次四平攻坚战可以说是敌炮发挥威力的最高点。此后由于我炮历历增加,在各次战斗中敌炮均居绝对劣势。一般是超过敌人5倍至10倍。但是敌炮在火力的运用上及射击的技术上都渐有提高,比如在锦州战斗中敌炮也采取较大量的集中配备,在射击上也采用集中火力猛打一点。或一个小区域突破后,不打我炮兵,集中炮火封锁突破口,和杀伤我第二梯队,在突破口的纵深里大量配备曲射炮火专门杀伤我冲锋部队和第二梯队。

我炮在使用上是集中的,在数量上是逐渐增多的,这恰好与敌炮逐渐减少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战术上是迅速发展的,两年来,我们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单炮使用进而为集团的炮兵使用,由一开始的多炮堆积猛轰一阵,进而为有计划的有较周密组织的有步骤程序的运用火力,不仅形成了炮兵突破射击上的三个阶段,而且初步了解了纵深支援火力组织的原则,分用火力支援与进城支援,在火炮分工上形成了远战与直协炮兵群火力的配合。基本学会了炮兵战术上的一点两面,这当然与东北我军步兵战术的发展是不可分离的,与步兵首长对炮兵使用的飞跃提高与正确是不可分离的,与东总的历次指示与教育是不可分离的。

东北野战军部署在平津前线的炮兵阵地

二、各种大小口径火炮在攻坚战中的任务已明确形成,由开始的互相拥挤,以来推诿,不知道自已应该打什么目标进而为各有专责。不仅山、野、榴炮而且60炮、各种迫击炮和步兵炮已经能够做到在组织火力上(尤其是突破火力上)有条不紊,特别是攻坚战较多经验的步兵军在对各种性质火炮的使用上,给予炮兵的任务上都能做到比较妥当,把大炮当大枪用的现象已经没有了,大家一致重视了炮兵。

三、但是我们对纵深战斗的经验仍然是不多的。目前仅仅只是开始摸索,尚沒有摸到门路。炮兵对于步兵的支援依然停留在突破前后的火力支援上。目前我们的炮兵战术和通讯联络的方法,尚不能适应步兵穿插、分制,包围肃清的战术。在这一战术基础上炮兵应如何更有效密切及时的支援步兵,则尚是一个问题。因之形成在突破之后炮兵便基本上熄灭了,仅仅只有少数的炮兵能在纵深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我们炮兵的技术仍然是低级的,测地观测的技术还很简单,连射击的技术尚不熟练。两年来,由单炮射击到进入连射击,虽然是提高了一步,但是遇到更高级的,更大规模的集中,统一使用炮兵的情况时则将不能应付。由连射击进而为营的统一射击指挥,则尚须极大和较长时间的努力。因而我们必须继续提高炮兵技术,如何在今后更大规模的、正规化的攻坚战中更有效的发挥炮兵威力于全战斗过程中,则尚须从提高炮兵技术上,从密切协同动作,尤其是各兵种的协同动作上,从加强步炮间,各兵种间的联系上去努力钻研和学习。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