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秋三分寒,病根最难缠!做好这三防,入冬后才能不受罪!

若菱评健康 2024-09-20 19:46:37

今天迎来秋分节气,“分”即为“平分”,除了指昼夜平分,也意味着秋天刚好过半。

正如《春秋繁露》中所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自此日起,秋色愈浓,秋夜渐长,气温逐步降低,昼夜温差亦将显著增大。

俗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进入秋季,人体阳气开始收敛,此时若适当接受凉爽的刺激,能够提高人体的应激和耐寒能力,这就是“秋冻”。

“秋冻”有两层含义,一是“秋不忙添衣”:初秋不必急于添加厚衣,以适应余热;二是“气温变凉时,可适当冻一冻”。不过应该以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

农谚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短期内的气候快速变化,身体可能会出现不适,因此学点养生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秋分节气本就是极好的养生时机,好好把握会有不小的收获。

秋分如何科学抗冻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相较于北方而言,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无需过早、过快添衣,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感冒。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体质的人,对于寒热的感受力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应当依据天气的变化以及自身的实际感受,适时地增减衣服,切不可盲目地进行“秋冻”。

一般来说,平和体质和偏内热体质耐寒能力相对较强,适合“秋冻”;而阳虚体质、气血不足、怕冷、血液循环不良的人不适合“秋冻”,否则容易受凉。秋冻因人而异,有以下几类疾病的人群,要尤其注意保暖:

01 慢性肺病患者

这类患者体质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02 心血管疾病患者

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其体质虚弱,避免“秋冻”。

03 胃肠病患者

对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胃肠病患者,应小心对待秋冻。胃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易引起腹泻、胀痛等症状。

04 关节病患者

已经患有关节炎的病人,再次受凉很容易加重肿胀、刺痛等症状。

秋分养生注意“三防”

秋分过后,燥邪、寒邪、风邪逐渐增多,而人体毛孔收缩,免疫力下降,怕冷、感冒、咳嗽、腹泻、腰酸背痛、过敏性鼻炎等虚寒病症也随之多发。因此,秋季养生调理也应顺应时节,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家可以多学习养生知识,做好预防工作,强身健体,安度“多事之秋”。

01 防冻头

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秋季温度低、湿度低,猛吹额头不仅会带走大量阳气,还会使寒邪入侵,可能会导致头部血管痉挛,进而引发感冒、偏头痛、血栓脱落,甚至脑梗。

特别是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病、四肢血管病的患者以及四肢不温、易感风寒的人群,在这方面应格外警惕。

若此时出现偏头痛症状,中医可推荐散偏汤。

【组方】

白芍15克,川芎30克,郁李仁3克,柴胡3克, 白芥子9克,香附6克,甘草3克,白芷1.5克。

【方解】

方中重用川芎,因其治疗头疼有显著效果;与白芍同用,有平肝柔肝的作用,可助肝气升发生肝血;郁李仁与白芷共同作用,有助于川芎散头风;柴胡、香附开郁消滞气,白芥子则化痰降气。

诸药同用,不但风寒之邪可以散除,同时柔肝疏肝,解郁降火,头痛自然顿除。毋论左右头疼,一剂即止痛,不必多服。

【加减】

若因感受风寒而发,宜加荆芥、防风;头痛剧烈,可加延胡索、羌活、制附子;头部拘挛掣痛或头痛部位忽左忽右,走窜不定,加虫类药物僵蚕、全蝎、蜈蚣、地龙等。

治疗偏头痛除了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外,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引经药:如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可选用羌活、蔓荆子;阳明经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可加用知母、葛根;少阳经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选用柴胡。诸如此类,要灵活应变,不可拘泥用药。

【日常保暖建议】

①洗头时水温应比平时高一些,避免使用冷水;

②出汗时不能自然风干,尤其是额头出汗时,更不能见风;

③早晚外出遇到大风天气时,可佩戴帽子,防止头部受风。

02 防冻肚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位能鼓舞机体阳气,可定期在肚脐处进行热敷,来驱寒助阳。若腹部受寒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瘀滞经脉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有胃病史、慢性腹泻,痛经等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自古以来,便有“腹部软如绵,百病不来缠”的说法。中医认为腹部乃“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揉腹可以促进气血运化、充实脏腑、调节阴阳,使之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

因此,经常按摩腹部(中医称“摩腹”)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

【具体操作方法】

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左手手心放在肚脐上,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然后绕着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搓摩腹部约10分钟。长期坚持不仅可有效地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还可以调理脾胃、预防腹泻、便秘。

【日常保暖建议】

①穿着应避免暴露肚脐和腰部;

②建议早晚随身携带轻便外套;

③鉴于南方气温依然较高,建议夜间睡眠时在腹部覆盖毛巾被,并选择能遮盖腹部的睡衣;

④若已经受凉,家里备有艾条者可尝试艾灸神阙穴;无艾条者可用热水袋进行热敷,再喝点姜糖水以缓解不适。

03 防冻脚

“寒从脚生”,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因此,秋季睡前泡泡脚是个极佳的选择。

【日常保暖方法】

①泡脚:坚持用热水泡脚,能有效地缓解手脚冰冷、温暖全身。若在热水中加入生姜、花椒,可加强祛风散寒的功效。

*温经祛寒沐足方*

【药材】

艾叶30克,花椒30克,桂枝30克,生姜30克。

【功效】

温经祛寒,活血通络。适合畏寒喜暖、手足冰凉之人。

【方法】

沐足前,先将药材放入药煲中加水3000毫升,煎取汁1000毫升,将药汁倒入沐足桶中,加水兑开,至水温约45℃为宜。

浸泡双足,水位应超过脚踝关节约10厘米,辅以足部按摩,并另备热水壶,适时加入热水保持水温。

请注意,沐足时间一般不宜超过30分钟,沐足后应立即擦干双脚,并注意足部保暖。对于有心脏病或素体虚弱者,建议沐足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糖尿病人末梢感觉较差,沐足时应注意水温情况,以免烫伤。

此外,凡足部皮肤有疮疡、皮疹、外伤者,不宜沐足。

②按摩脚掌:脚掌是人体脏腑的反射区,经常按摩脚掌可刺激气血运行、改善足部冰冷的情况。适当按压涌泉穴,停留3~5秒,直至足部恢复温暖。

一秋三分寒,病根最难缠。秋分后,医师们千万要提醒患者一定要收敛肺气、补足阳气、护好肠胃,拔除老病根,为冬天打下一个好基础。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