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与军事思想课的起始
1978年,20岁的艾跃进完成了他的学业,选择留在南开大学,担任团委的工作。在他开始的那一年,学校决定成立一个军事教研室,以加强学生的军事教育。
随着会议的进行,多数课程迅速被其他老师选定,因为这些科目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然而,会议快要结束时,大家发现“军事思想”这一门课程仍无人问津。这门课程显得有些枯燥乏味,似乎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一些教师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取消这门课程。
就在所有人准备放弃这门课程时,艾跃进主动表示愿意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责任。他看到了这门课程的潜在价值,并认为这是一个挑战自我,同时提升学生国防意识的机会。
艾跃进接手“军事思想”课程后,课程正式开始了,但进展并不顺利。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们的参与度较低,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也表现出不感兴趣。一次课堂上,一名性格鲜明的学生突然发言:“老师,现在是和平时代,我们不喜欢这些打打杀杀的历史。”这个直接的表态让艾跃进意识到,许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和国防的必要性缺乏基本认知,甚至对涉及战争的历史和军事理论感到疏远。
学生的发言让艾跃进更加关注教育中存在的这一缺口。为了让国防教育更加深入,艾跃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南开大学开设军事学硕士点。他希望通过这一举措,系统地培养具备国防意识、战略眼光和理论素养的人才,并让军事思想领域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他将这个设想提交给学校,开始为申报硕士点进行相关准备。
2006年,经过数年的努力,艾跃进终于成功申报了全国非军事院校中唯一的军事学硕士点。艾跃进是这一学科的创始人,还成为了学术带头人。他持续推动军事学科的发展,致力于研究和教学的深入结合。
除了军事思想领域,艾跃进的研究范围也非常广泛。他涉及的领域包括国际形势分析、热点问题研究、口才学、礼仪学、成功学、领袖学等。此外,他还关注素质拓展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理论和实践支持。在教学之外,他还参与了多种社会活动,曾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全国大专辩论会和国际大学辩论赛北京总决赛的评委,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贡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国际形势与安全观的洞察
2013年11月22日,南开大学花溪校区GJ6301教室内,座无虚席。一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欧阳恩良主持的学术讲座吸引了大批师生到场聆听。这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地研究闻名,在国际问题和安全领域具有权威性。他的讲座主题是“当前的国内外形势”。
在讲座开始时,艾跃进用“乱”字作为切入点,形象地概括了当时国际局势的整体状态。他以一系列真实案例逐步展开分析,将中东、亚洲、欧美的复杂局势清晰地呈现在听众面前。他首先讲到中东地区,提到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冲突,以及阿拉伯之春后多国政局的动荡不安。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他指出,这一地区的长期不稳定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宗教矛盾、资源争夺和外部势力的介入。
接着,他转向亚洲局势,谈到区域内的紧张态势。他提及一些具体的边境争端和局部摩擦,分析了各国在国际力量博弈中的复杂关系。他还强调,亚洲的经济崛起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稳定,相反,新兴力量的崛起与传统大国的博弈让区域内的紧张关系持续升温。他引用了许多当时的重要事件和数字数据,帮助在场的听众理解区域内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与合作挑战。
随后,他把视角延伸到欧美地区。他指出,欧美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他通过对欧洲经济危机后遗症的分析,说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内在脆弱性。他还谈到了美国在全球战略调整中的不确定性,详细剖析了美欧关系的变化以及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下降所带来的新挑战。
在分析完这些具体案例后,艾跃进转入对国际问题更深层次的探讨。他从理论角度出发,批评了一些流行的主流观念。他提到,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于“多极化趋势”的认知存在过于乐观的倾向。他指出,尽管多极化确实是当代国际格局的一大特点,但各国间的不平等关系、局部冲突和区域矛盾依然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他还批评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主流”的简单化判断,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隐藏在表面和平之下的诸多潜在危机。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艾跃进把重点转向了中国的安全观。他批评了中国在现代国际安全问题上的一些观念误区。他指出,边境安全的传统看法已不再适用于当代复杂的国际环境,而现实中的安全观念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状态,忽视了潜在威胁。他还提到“太平盛世”的论调,警示人们不能被表面的和平假象麻痹,而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保持警惕。
整个讲座过程中,艾跃进的逻辑清晰、论证严谨,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结合,将复杂的国际问题简明而深刻地呈现出来。
艾跃进的生命挑战
2014年底,艾跃进的日常生活因反复出现的胃痛而被打乱。这种疼痛最初并不频繁,但随着时间推移,疼痛的次数和强度逐渐增加,让他在工作中也难以保持全神贯注。起初,他认为这只是普通的胃部不适,并未过于在意,但疼痛的加剧迫使他开始留意身体的异常。妻子付洪注意到他的状况,强烈要求他去医院检查。在她的坚持下,艾跃进终于前往医院接受全面检查。
检查结果出炉的那一天,医生告诉他们一个不幸的消息:艾跃进被确诊为胃癌。这个结果让夫妻二人顿时感到无所适从。妻子付洪陪同他一起听取了医生的进一步分析,并了解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详细说明了病情的发展可能以及治疗的方案,包括手术、化疗和必要的长期康复计划。
得知艾跃进的病情后,南开大学的领导迅速行动,立即为他办理了病假手续,建议他专注于治疗并安排了一年的休养时间。学校还表示,艾跃进在治疗期间无需担心工作问题,学校会全力支持他,并鼓励他配合医生的治疗。家人和朋友也纷纷劝说他好好休息,把身体放在第一位。
然而,对于讲台有着深厚情感的艾跃进,尽管身体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病痛,他依然难以真正离开教学。他觉得长期远离课堂和学生会让他失去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和重心。刚开始,他试图按照医生和家人的要求待在家中休养,但很快他便感到无所适从。仅仅几个月后,他便主动联系学校提出回归讲台的想法。妻子和家人强烈反对这一决定,学校领导也多次劝阻,担心他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教学带来的消耗,但艾跃进一再坚持。
回到学校后,他重新投入到课堂中,但身体状况已经与从前截然不同。学校领导特意为他减少了授课量,但艾跃进却拒绝了任何减轻负担的提议,坚持承担原有的教学任务。他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尽量在每节课前保持短暂的休息,以便能够集中精力给学生讲授课程。
最后的告别
到了2015年4月,艾跃进已经明显感到身体状况的恶化。尽管他知道自己的体力难以支撑过长时间的授课,他仍然坚持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课。这一天,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将是艾教授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
这节课的内容仍然围绕他一贯关注的主题,涵盖国际局势的分析、军事思想的演变以及国防意识的重要性。他从一些当时的国际热点事件讲起,结合实例分析了国家间复杂的博弈关系。他特别提到亚洲局势中一些不稳定因素和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强调了国防意识对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在课程接近尾声时,艾跃进停顿了一下,放下了手中的教案。他抬头看向学生,表情变得更加严肃。这一次,他没有继续课程内容,而是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公开了自己的病情。他简单地描述了自己从2014年胃疼开始,到检查出胃癌,再到手术和治疗的整个过程。他坦言自己已经切除了四分之一的胃,但他仍然选择回来站在讲台上,而不是在病床上度过这些时光。
他说自己无法想象离开这片三尺讲台的生活,他宁愿把最后的时间留在这里,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是在病床上虚度时日。
这堂课结束后,艾跃进的身体状况再也无法支撑他的工作。他被家人和同事送往医院,开始了更加集中的治疗。学校里很多人都关注着他的病情,学生们也常常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关心和敬意。2016年4月21日,艾跃进在医院安静地离世,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