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我国工业机器人亟须破解三大知识产权难题

说机器的老王 2024-10-30 12:07:09

1、我国工业机器人亟须破解三大知识产权难题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国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继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等政策文件,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科技实力加快实现质的飞跃。

▍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推动工业机器人创新发展

在工业机器人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壮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机器人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够提升创新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加速调整新型产业结构关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助航护航。

工业机器人知识产权“量”“质”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我国工业机器人从“跟跑”到“并跑”离不开知识产权创造和积累。2013年以前,发那科、安川电机、三星电子等企业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申请占据全球主要地位,但从2013年起,我国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申请数增势显著,赶超美日韩德四大全球机器人主要国家,成为全球第一。截至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数量达28316件,占全球的比重为54.86%。近10年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高价值专利成果持续有效输出,实现了知识产权创新资源“量”的规模优势,为打造“工业利刃”、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持续驱动力。

知识产权“质”的提升支撑了我国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国产化率大大提升。我国国内企业已基本掌握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技术,并且在工业机器人精密传动技术、机器人高性能控制和驱动技术、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国内核心零部件技术持续取得“质”的突破。这些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生产能力和本土化发展能力。

工业机器人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了新型产业结构关系加速调整,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与突破。一方面,知识产权运用撬动工业机器人下游行业转型升级。从发那科、ABB、安川电机、库卡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专利申请趋势看出,每一次技术产业化运用的时间点都是专利申请的峰值,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变革离不开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运用。工业机器人作为先进生产力工具的代表,已覆盖应用到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Delta、多关节和SCARA机器人更是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光伏等精密制造领域,撬动了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作为新型生产工具推动新型产业结构关系调整。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运行存量在2022年突破了150万台,2022年的安装量为29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一半以上,如在锂电行业工业机器人从制片到PACK线的全流程覆盖率有望达65%。工业机器人推动各产业实现高效协同,使产业结构更合理更高级。

工业机器人知识产权防控体系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助航护航。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建立针对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如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机器人领域知识产权授权维权等保护体系的建立;产学研合作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组建工业机器人专利创新联盟,发挥联盟集体力量抵御风险,如哈特机器人研究院、埃夫特和安徽工程大学等12家单位组建的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通过知识产权资源整合和战略运用,推动机器人行业良性竞争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形成全链条、体系化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防范应对机制。发达国家或地区利用其产业机器人先发优势,利用专利贸易壁垒,限制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17年iRobot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337调查”,指控包括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3家中国企业侵犯其专利,银星智能通过对外专利无效宣告方式积极应诉,同时在国内开拓“第二战场”,对iRobot的专利诉讼进行反击。

▍面临三大知识产权难题

工业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劳动工具”,成为推动工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其中离不开其知识产权的创新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工业机器人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中还面临的一些问题,如高价值专利产业化应用推动生产力全球化竞争尚存差距,专利布局与产品出口缺乏协同、制约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影响生产工具对生产力效能的提升等。

高价值专利产业化能力较弱,阻碍工业机器人专利优势向生产力和全球竞争力转化。我国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一,高价值专利许可转让占比仅为14%,高价值专利相比普通专利而言有更高的市场、技术等优势,但14%的占比反映出高价值专利产业转化能力偏低的困境,高价值专利总量优势并未有效推进价值链攀升和市场竞争优势。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呈现专利数量多、申请人平均件数少的特点,集中度较低、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少,不利于实施转化。相较于德国库卡,日本安川电机、发那科,瑞士ABB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占全球市场份额达58%;爱普生、欧地希、川崎、松下等公司也分别在全球占有超过4%的市场份额;而国内机器人企业在全球市占率不足10%,我国机器人企业缺乏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很难打开国际市场。另外,我国很大一部分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集中在高校院所,占我国总量的比重达38%,这些专利与实际应用、产业需求存在脱节情况,且一些原创性成果到产品研发之间缺乏转化的“桥梁”,大量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专利海外布局与产品出口缺乏协同,行业内合作创新尚未形成良好生态,束缚工业机器人有效配置创新资源。专利海外布局为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保驾护航,推进创新资源全球配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达到11.83万台,‌出口比重为27%左右。从专利海外布局来看,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工业机器人创新主体在美、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高价值专利布局量为620件,占我国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总量的比重仅为2.19%。发那科、安川电机对外布局高价值专利的比重为67.35%、55.38%,我国珠海格力电器、沈阳新松机器人等领头羊企业国外布局占比仅为0.41%、0.74%,高价值专利海外布局严重不足。工业机器人海外高价值专利布局比例远低于出口产品比例,存在海外侵权纠纷等风险,束缚工业机器人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另外,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新型开放合作生态。我国工业机器人产学研合作多为国内企业与高校,与国外产学研合作较少。从国内来看,工业机器人产业尚未形成良好的行业协同创新生态,企业之间的合作较少,部分企业注重销售策略,竞争激烈。

国产化率的提升不能掩盖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制约生产工具对生产力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生产的“新引擎”,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够支撑生产力效能不断提升。从全球来看,美国的H01(电气元件)和F16(工程元件)高价值专利占比分别为6.63%、3.61%,我国仅为1.11%、0.79%,53.92%,高价值专利申请集中在了B25(机械臂)。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本体和控制系统领域高价值专利远高于美德日韩4个国家,虽较好实现了本土化发展,但我国工业机器人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OFweek统计数据显示,伺服电机、减速器国产化率均小于30%,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提升。

▍破解对策建议

要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知识产权创新,提升其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需要做好三方面协同工作,破解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的知识产权难题。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协作带动与优质专利转化配置作用,加速产业化应用。建立市场导向的工业机器人存量专利筛选评价机制,通过存量专利分层和差异化推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高价值专利的市场转化率。强调“因地制宜”,唤醒“沉睡”中的专利,将专利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于不贴合企业目前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的专利技术,综合运用许可、转让、质押等形式,向企业外部进行输出,使已“沉睡”的专利变为具有商业价值的高价值专利。发挥工业机器人在锂电、光伏等产业关键下游应用优势,鼓励掌握关键核心专利技术的龙头企业形成“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全产业链业务延伸和协同模式,针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输出和转让,帮助其提高技术应用和市场竞争力。围绕优势产品,扶持和发展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以品牌创建作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抓手。

二是培育海外布局合作生态,促进创新资源协同配置。引导建立以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为主体,以技术标准和专利许可为纽带的专利战略联盟,形成产业链完整的专利池,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良性竞争发展,防止跨国公司以在华布局专利为武器打压国内企业、抢占国内市场。鼓励骨干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生态主导力、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拓展国际化竞争视野提升海外合作与布局意识,借鉴国外成熟工业机器人企业对其目标市场展开海外专利布局的经验,借助国内企业建立的海外服务网点,锁定目标市场展开专利布局活动;鼓励积极主动与国外高校、权威研发团队进行合作交流,构建国内外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三是瞄准补齐高质量专利短板,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协同作战”能力。加强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伺服电机高精度编码器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针对关键技术分支加强专利布局,形成严密的专利网络,补齐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高质量专利短板,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作战”能力。充分利用现有专利信息资源,开展检索分析等,紧密跟踪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协作化技术发展趋势,发挥头部企业聚集与集群辐射的带动作用,做好机器人领域颠覆性技术及前沿技术的跟踪、研究与开发,抢占发展制高点。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底座技术”——从2024中国计算机大会看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补足大模型“能力缺陷”?……24日至26日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举办的2024中国计算机大会上,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不断融合,使其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底座技术”,引发与会专家热议。

商家通过大模型生成商品详情、图文营销素材,加强销售转化;快递小哥通过智能提示和操作,提升配送和揽收的效率;患者问诊,智能系统提供专业有温度的咨询服务,为医生推荐治疗方案……与会专家表示,科技界和产业界正在持续见证越来越强的大模型。

“计算不仅产生了智能,更在塑造共识,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范式,并催生了崭新的经济形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表示,计算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关键力量。

“目前有上百个大模型应用正在京东内部诸多场景孵化、生长,支持了超过60万名员工和20万家商家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京东云相关负责人在大会发言时表示,虽然大模型还没有涌现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超级应用”,但产业应用已逐步铺开。

“现在,一个本科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便可以一个人两周时间完成6分钟的短片。”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说,未来已来,现在电影从业者已经面临着如何向人工智能学习、与人工智能交朋友的挑战。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超过1300个,中国大模型数量占比为36%,位居世界第二。

业内人士在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发展了将近60年,经历三次高潮和两次低谷,其中两次低谷都与技术未能真正落地相关。当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主要由大模型技术推动,大模型能否真正得到广泛有效应用,将成为这一技术未来发展的关键。

“能力确实令人惊艳,但缺陷也令人惊讶。”在谈及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的表现时,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芮勇说,大模型的出现拉动了整个人工智能的发展,但缺乏推理能力、规划能力以及对物理世界理解的局限性也在凸显。

“当前,人们对‘人工智能+’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人工智能的应用还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探索、磨合和积累,才可能迎来繁荣。”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认为,日常聊天或者生成文本报告、视频,这通常只是行业需求的一小部分,行业需要真正落地的应用是解决生产问题、业务问题的有效方案。

多名专家提到,大模型并非人工智能发展的唯一路径,更加综合、混合的技术发展路径,将有可能推动人工智能破解原理突破、数据依赖、算力消耗等难题和挑战。

“人工智能有许多学派,就像中国功夫,有少林、武当、峨眉等,每一个学派的强项是不一样的。为大模型‘打补丁’,需要其他学派的‘帮助’。”芮勇说,期待学术界、产业界加强合作,打造出真正赋能新时代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框架。

文章来源:新华网

3、聚势而行,共创未来!2024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产业发展大会暨iRIC联创活动月启动仪式在南翔召开!

10月26日下午,“2024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产业发展大会”在上海南翔召开。本届大会由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人民政府主办,上海环球经济城发展有限公司与iRIC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联创中心携手承办,上海南翔经济城实业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嘉定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上海机器人研究所、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大学委员会、上海新因诺维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到现场支持。

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处副处长吴春平,上海嘉定区南翔镇党委书记陈杰,上海嘉定区南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叶斌,上海嘉定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葛嫣妍,上海嘉定区投资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顾清峰、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等领导及专家共同出席。

本次大会以“聚势而行,共话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海内外的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大会涵盖了企业主题演讲、专题研讨、企业对接、成果展示等多个环节,为参会者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叶斌致欢迎词,叶斌表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作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方产学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实现互利共赢。

大会上,上海嘉定区南翔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周颂华代表南翔镇做产业推介。南翔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和创新活力的新型城镇。近年来,南翔镇在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吸引了众多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游戏动漫等众多优质企业和人才在此扎根发展。他在推介中表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我们南翔镇的精神内核,表达了对南翔镇产业发展的信心和期待。

大会企业专题路演环节,与会人员围绕“全地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广泛应用前景、人形机器人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瓶颈、管道机器人在受限空间作业中的独特优势和广泛应用、建筑机器人在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支持、协作机器人在人机交互和智能决策方面的最新进展”等内容,共同探讨了智能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张丹分享了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关键进展,为行业内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启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马书根以《机器人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精彩分析了机器人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活动现场,机器人应用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马书根、日本大阪大学教授万伟伟、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大学教授袁建军等业界专家代表上台,该委员会成立后,将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人士传播本行业内信息,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实用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

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重大创新,也是集成度最高最为复杂精密的技术呈现。为了培养一批既懂智能制造又熟悉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活动中,iRIC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联创中心牵头与上海大学共同携手11家专业公司:Movella集团Xsens 迈柯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 、中科非凡机器人有限公司 、意优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智灵元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珞石新动能上海机器人有限公司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梅卡曼德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大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澜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智能制造+人形机器人创新合作联盟。以促进多方的专家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开展研发项目,分享技术经验和创新思路,推动人形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联创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促进领域内的产学研合作,深度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产业代表等优势企事业单位进行务实的交流与研发交付,借此契机,iRIC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联创中心推动智能机器人前沿应用产学研战略项目签署与合作,现场中心院长袁建军教授携手上海大学鲍晟教授与上海建工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李一为 、中石油川庆安检院技术开发部部长王仕强、苏州宝韵精密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桂香、上海泽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群、重庆墨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彦军共同上台签署项目合作、共同推进建筑机器人领域研发转化项目、智能防爆巡检机器人项目、关节模组、车轮模组、人形机器人研发及孵化合作项目、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机器人实训分中心项目、探伤打磨机器人项目等多个智能机器人前沿应用产学研的落地。

签约合作环节由上海环球经济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宗柳燕女士代表南翔镇环球经济城与中科非凡机器人有限公司(仿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董事长胡斌、上海科奇特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应急救援机器人)总经理张锴、意优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运营总监赵运涛、上海蔚建科技有限公司(建筑机器人)创始人梁衍学、帝蛮神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巡检机器人)总经理刘嘉宏、工品云有限公司(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创始人刘向东等多家优质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为环球经济城在智能制造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加速南翔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作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方产学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实现互利共赢。

大会最后,上海嘉定区南翔镇党委书记陈杰、上海嘉定区南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叶斌、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处副处长吴春平、嘉定区经济委员会 副主任葛嫣妍、嘉定区投资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顾清峰、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马书根、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玉龙、上海建工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乔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秘书长刘前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展览工作部主任智能制造分会副秘书长陈家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大学教授袁建军共同登台,启动2024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产业发展大会暨iRIC联创活动月,诚邀各界企业家朋友到千年古镇南翔扎根、发展、壮大。

(特别感谢:感谢对本次大会给予支持的多位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家小伙伴们;感谢第一财经、上观新闻、新民晚报、搜狐网、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陀螺科技、天极传媒、官方营销自动化指定平台Focussend等诸多垂类媒体合作伙伴的给力支持。)

iRIC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联创中心是由上海机器人研究所骨干团队发起、依托上海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日创新中心、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日本瑞穗金融集团以及日刊工业新闻社等资源,在上海南翔政府的支持下,聚焦产业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落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形成行业需求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搭建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桥梁,打通技术到产业化的合作通道。

文章来源: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联创中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