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分田单干,有了一夜吃饱饭,第二年就砌楼房了的说饲。于是,有网说,单干如提前十年八年,农民的生活还不是这样。
四十年之前,小岗村十八罗汉按下红手印,成了农村改革先锋,成了致富领路人。
随之,人民公社时期的一面旗帜---大寨被冷落了,替代它的是“小岗精神”。
“小岗精神”是什么精神?老朽至今没整明白,不知道可有明白人说道说道?
分田单干十年时间不到,人村民开始背井离乡,抛荒撂地,村子里成了孤寡老人了。于是,又有人质疑分田单干的可行性,质疑小岗村的做法是否能坚持下去。
众人拾柴火焰高。江苏长江村来了,为小岗村修路,培训农业技术人员,修建葡萄产业园。北大荒人来了,跨越2000多公里,来扶贫,替小岗人耕种500余亩撂荒土地。省里的支持来了,安徽省派财政厅派沈浩下来任职,必须保住这个典型。
现如今,小岗村从分田单干又回归集体经济。年底分红时,个个嘴巴咧到耳朵。单干前抢着要土地,有了土地却不想种,最终以800元/亩的价格卖给他人耕种,美其名曰:流转。
最终,一夜之间吃饱饭又成让人怀疑了,小岗精神至今一直是个谜,褒贬各半。
1980年分田单干,某村于1981年有人家砌楼房了,于是,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分田单干,农民积极性提高了,楼房砌起来了,七十年代梦寐以求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终于实现了。
难不成生产队时期田里种的是野草,分田单干后种的是金豆子?这么快就立竿见影了?
我们这里也有八一年砌楼房的,分田单干后的第二年砌的,二间二层楼,曾被县里大力宣传过,成了勤劳致富的典型。记者来摄影时,安排女主人坐在楼前剁猪草,成了养猪致富能手。
那时的楼房过于简单,也就筒子楼,空内墙、空心板、杉木柱子、外墙未抹灰、内墙纸筋灰、木头窗子、上盖五架梁。其造价很低,二间楼房还没有四间五架梁的造价高,还少两间屋面和基础啊。
楼房虽然简单,但确实是楼房。然而,老百姓心知肚明,他家的楼房怎么砌得起来的,都是左邻右舍的,不便捅破那层窗户纸。
分田单干前,户主是队里农具厂的负责人(那时不叫厂长,叫主任。),分田单干时,厂子被他占有了,给了生产队一头猪钱。然而,他没有把厂子继续做下去,江南人用水泥船来把设备拉走了,据说给了不少钱。然后,他把工厂拆了,把亲戚朋友都找来削砖头,用工厂的砖瓦砌了两间楼房。
分田单干后,哪些人成为爆发户?他们怎么发家的?其实都明白,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家老宅子是祖父手上砌的,那时是四间矮房子,进门都要低着头;人民公社时期,父亲进行了翻建,翻成了六间,青砖、青瓦,麻线灰、龙屋脊,也算古色古香;楼房是我手上砌的,八四年翻建的,记不清花了多少钱,只记得一块砖头仅仅三分钱,挖基础、夯墙脚、搬砖、拌灰都是村里人来帮忙的,不要工资,管一顿饭即可。
反正砌两间楼房也就花了几头猪的钱,现在几头牛才可以换到一平方商品房。
然而,笔者并不是分田到户三年后赚的钱才砌得起来的,而是大部分是生产队时期的积蓄,省吃俭用积余下来的。分田到户之前,队里有几个队办厂,有一些副业项目,都说年终分配时一天的工日才两分钱、五分钱,那纯粹抹黑,两分钱能买盒火柴,卖只鸡蛋就五分钱。四毛左右是正常工日,忙得好的六七毛,工业办得好的超过一块。我们生产队是后者。
笔者在上文叙述过,如果不是分田单干,也许好多地方成了“南街村”,这是事实。南街村的起步缘于村办工业,那时好多地方的社办厂、村办厂,甚至队办厂都办得红红火火。然而,分田单干后,这些厂落到了个人手里,成就了一大批“致富能手”,砌栋楼房是小菜一碟。
如果没有生产队时的积蓄,累死了也不可能分田单干后的第二年砌上楼房。
我坚信,不分田单干,也能砌楼房,前三十年从住窑洞到土坯房,又到砖瓦房,三十年跨了三大步,这就是历史的前进,砌楼房焉有不能?
你们那里什么年代砌楼房的?不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