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里林泉》:回不去的故乡,忘不掉的往事,你到底在羡慕谁?

榴花照说 2024-10-08 12:53:18

今天推荐的新书《巷里林泉》是一本追述往昔的散文故事集。

表面是高冷老师实则却是纯种猫奴的丹叔叔,缀有神秘面纱的王慧全孃孃,不拘小节在路边洗头的小伙子,资深吃货大伯……这些人用他们自己的故事构筑了全书的章节,也成为令作者杨云苏时不时回忆品味的美好时光。

《巷里林泉》有嘈杂的人间烟火气,也有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

身居闹市,心向往山涧林泉,这是文人的通病,也是统一的喜好。

只不过,杨云苏的《巷里林泉》有故乡、有故人、有故居,还有那些故事!

无论幽美还是俚俗,她都照单全收,且甘之如饴。

作为原央视纪录片导演,杨云苏曾经以“故园风雨前”的笔名纵横于文坛,写过不少情感细腻的小故事。

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幸得诸君慰平生》,豆瓣上的评分更是高达8.7,深受读者喜爱。

《巷里林泉》算是杨云苏的第二本同名出版的图书了。

如果说第一本是文字幽默的可爱随笔,那么第二本就是纸短情长的散文故事。

第一版本虽然影响力也相对更广泛,但故事的精彩程度和排版的精良程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不变的还是书中故事的烟火气和呼之欲出的画面感。

哪怕是不熟悉当地的生活习性,也会跟着她的文字和描述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就像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样。

她称自己“借寓在20世纪末的老楼里,精神好像也沉迷于寂静狭小的一偏。世界变化那么急却不大理会它,作为活人有点儿失职。又绝不淡泊,物质非物质的惦记着太多。但所有欲望归纳下来,无非爱草木,恨流年”,是不是特别有文艺范儿?

我们身边那些不起眼的日常琐事,经过她的笔进行一番润色,霎时间就变成了人看人爱的生活小短剧,执着要从中发现自己想要的答案——生活在凡尘俗世,谁不曾被困住?谁不想找到解绑的钥匙?

不少人说,读完杨云苏的《巷里林泉》之后,就会重新爱上这个纷繁的世界。

《巷里林泉》围绕13位主角讲述了13个故事,分别是猫奴丹叔叔、被当做疯子的王慧全孃孃、跟爸爸一起做过的火车、在大街上洗头的打工仔、养成系吃货大伯、家族败落的外婆、小区内的绿头鸭……都是以作者自己的双眼去看待整个前因后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经历的积累,我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也会发生变化。

每个年龄段、每个生活阶段,我们都会从相同的故事中汲取不同的营养和启示。

老版故事中那些影响深远的角色,往往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而新版故事中增加的新角色,则可能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这种新旧结合的叙述方式,不仅能够引起跨代共鸣,还能够激发新的讨论和思考。

无论是真情剖白还是蓄意隐藏,这不就是生活在人世间所要面对的常态吗?

不过,杨云苏虽然早已经见识了生活的真面目,也品尝到命运的酸甜苦辣咸,但她依旧以温柔和善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以细腻和坚韧为自己熟知的每一个故事描绘出醒目的轮廓。

有人说好的散文就像音乐,有的人写的是小夜曲,有的人写的是钢琴曲,有的人写的是交响乐……散文与音乐一样,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都能够触动人的情感。不同的散文作家就像不同的音乐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启示。

而杨云苏写的就是月光小夜曲,而且还是徐小凤版本的。

杨云苏的散文,正如徐小凤的《月光小夜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度,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共鸣。

她的文字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江边开阔,有点冷风,风带来岷江上游山石草木的气息。这气息外人闻着大概是受不了的因为透着枯木苍苔的苦,秒岩的石腥气,树林中长年阴雨的腐沤,还有雪线以上刀锋一样的寒冷。但我们本地人闻着正好,每一味都正宗、每一味都不能少。大概四川人性格中的坚忍沉默眼自幼服食这种气体有关。”

这段话大概只有四川人才懂得书中描述的那种空气带来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懂得空气中那股正宗不可替代的味道,明白那是家乡的标签。

读懂这段文字的人就能够理解,哪怕身处异国他乡,那些熟悉的气味、声音、景象和感觉,依然会在我们的记忆中萦绕,让我们在某个瞬间萌生一种跨越时空的亲切和温暖。

家乡留给我们的印记是深刻而持久的,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它不会因距离的遥远而消失,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忘。相反,它会越来越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情感的牵挂和文化的根脉。

《巷里林泉》写的都是人生常见的小事,却也是每个人都回不去的陈年故事。

虽然我们一生都在向前奔跑,被教导要去争很多东西,但人生最快乐的时光都是藏在回忆中,都印有故乡的烙印。

曾经的习以为常在时间长河中一次次洗涤,慢慢褪去鲜艳的色彩,变得老旧,不再簇新,被更时髦的时尚玩意儿压在箱底最下面。

可当繁华散尽、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纺织娘的鸣叫声中,在灯光的投射中,伴随着夜凉如水的清冷,慢慢搜罗出本以为淡忘、实则刻在血脉中的乡情。

“她不看我,尽管车厢里很多旅客都把头伸出去东张西望高声喧哗,但都没能吸引她的注意。在她看来可能我们属于火车整体而不单独存在”,也许,我们都属于时代的整体,而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