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经济崩溃?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哪来的军费?

品味红梦史说 2024-09-06 02:10:13

在互联网上,一直存在着一种声音。

那便是批评我国在建国之初的头三十年里,经济建设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不佳。

这些人通常信奉“自由主义经济”的理论,使用“GDP衡量”的标准,对我国建国之初的经济领域表达不满。

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一场战争足以说明一切,那便是1979年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我国在七十年代末期,还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财富积累,打越南所用的军费,都是之前积攒下来的财政底子。

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漂亮仗,足以说明我国在头三十年里,经济发展建设非但不拉胯,反而是相当好。

1.奇袭越南的军费

不同于建国伊始那场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十分标准的“速决战”。

人民解放军在一个月里,以摧枯拉朽般的气势席卷了越南北部,达到了惩治越军侵扰我国边境地带的战略目标。

虽然是“速决战”,可我军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对越一战,解放军一共伤亡了两万余战士,军费更是多达两百多亿。

这两百多亿的军费,相当于当时一年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了。

如果和现在我军的年均军费做对比,两百多亿似乎并不是什么极大的数字。

毕竟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我军的军费也是一年比一年宽裕,预算逐年升高很正常。

可在当年,这两百多亿军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掏出来的。

在上世纪的发展中国家里,能掏出两百多亿财政支出打一仗的,除了我国没别的国家。

哪怕是一直被西方世界吹嘘军事实力的印度,都掏不出这么多钱。

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我国建国的头三十年里,虽然一直是不太富裕的国家形象,但其实是有一定家底的。

能打这么大手笔的一场仗,还赢得如此漂亮,没有足够的军费支撑,是绝对做不到的。

我们建国之初的经济建设,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很成功的。

事实上,在中央内部,对建国之初的经济建设成果,也是报以高度肯定的态度。

中央曾经颁布专门的文件,逐项分析了第一代领导班子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优秀之处。

首先,便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建国之前,我国有半数以上的贫民,长年在温饱线上挣扎。

建国之后,政府致力于消灭绝对贫困,在民生领域的建树颇丰。

接着便是工业成就,我国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统工业国,是“一五”和“二五”规划让我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其中当然有苏联援建的作用,但更多是靠中华儿女们的自强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工业体系十分完备,没有发展不均衡“瘸腿”现象。

除了工业,农业的产值也是水涨船高的。

在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带来的机械大进步、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在建国之后,粮食产量实现了翻倍的增长。

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新式化肥研发的功劳。

按照产值标准来衡量的话,我国在建国之后的头三十年,产值增速一直稳定在每年百分之八以上。

这个数字不但超过了同期所有的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里也是排第一的。

那么为什么,还是会有人质疑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不咋样呢?

2.“GDP衡量”的偏差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质疑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成果的人,选择的衡量标准无一例外,都是“GDP衡量”的办法。

在世界经济学界,通用的经济水平衡量标准,确实是“GDP衡量”无疑。

可问题在于,这套标准对于建国初期的我国经济现实,完全适配不起来。

因为那时,我国实行的是完全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谓的“GDP”,虽然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可这个“总值”,是以货币标准计算的。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模式之下,一个国家会存在滥发货币、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

而我国建国初期粮票、布票盛行,货币发行是相当有限的,用所谓的“GDP”对比就很吃亏。

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标准,是所谓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

这也就是说,供给和需求越能达到平衡状态,经济发展就越健康,这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积累”经济观念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而且我国科教文卫产能不计入总核算,又是一个吃亏的点。

正因如此,当我们查看建国头三十年的GDP增量时,会发现每年都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徘徊,貌似平平无奇且不如印度。

可一旦查看产值增速,不得了,垫底百分之八,动不动突破百分之十。

这在上世纪的发展中国家里,简直可以说是一骑绝尘的成绩。

3.国外学者的观点

说到底,对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水平的质疑,是衡量标准的不适配所导致的。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信奉者,习惯于GDP数字量化。

而对于我国建国初期的发展现实而言,看产值增速更能贴近实质。

更何况,即使是思想偏向“自由市场”理念的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新中国头三十年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功,也是不吝赞美之词的。

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看来,新中国在建国伊始的不到十年时间里,让工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的占比超过一半,是一项史无前例的“经济奇迹”。

这标志着中国这个古老的传统农业国,正式迈入了工业国的行列,意义重大。

还有一点也是西方学者们十分认可的,那便是新中国在一些“不可量化”的领域,做出的实打实的成绩。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央搞全民卫生,普及义务教育,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这些工作都不能体现为经济增长的数字,却能让民众切身感受到祖国的经济发展。

有部分西方的专家学者,称我国在建国后的头三十年,进行的是“人本计划经济体制”。

不过其实我国的第一代领导班子,做的远远不止这些。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流行过一阵子“原子弹和裤子”的争辩。

究竟是优先发展轻工业,还是尽快造出核武器,当年的毛主席选择了后者。

事实证明,他老人家的慧眼如炬,庇护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

无论是完全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祖国的国防安全,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的底气,我们的改革开放,WTO“入市”,都会受欧美国家的掣肘。

虽然当年因为要研制核武器,轻工业暂时停滞,可那是非常值得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国第一代领导班子在建国的头三十年里的经济建设成果,任由后人评说,时间会证明其含金量。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讨论哦。

参考资料:

1、知网 张婷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下的社会变迁》

2、新浪财经 《周天勇:建国初期和计划体制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

5 阅读: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