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哑女用母乳救活小八路,建国后八路成厅级干部,回来报恩

悠悠聊历史故事 2024-11-10 11:48:42

1943年,哑女用母乳救活小八路,建国后八路成厅级干部,回来报恩

1985年的深秋,山东马牧池乡横河村一座普通农家小院里,上演着一幕感人至深的重逢场景。一位身着干部制服的老者,跪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面前,泪流满面地喊着"娘"。这位不会说话的老妇人,颤抖着双手抚摸着老者的脸庞,眼中噙满泪水。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生母子。这段跨越40余年的母子情缘,究竟源于何时?为何一位哑巴农妇会与一位厅级干部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他们之间又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明德英的悲苦童年与早年生活

1911年,在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一个贫苦农家,明德英出生了。这个年代正值清朝末年,整个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明德英的父亲是一名佃农,常年为地主耕种土地,收成却只能勉强糊口。

明德英三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夺走了她母亲的生命。父亲为了照顾年幼的明德英,不得不续弦。继母带着前夫所生的两个孩子一同搬进了这个贫困的家。从此,明德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岁那年的冬天,明德英突发高烧,整整躺了半个月。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钱请大夫,只能靠着一些偏方草药吊着。等她终于退烧痊愈时,却发现自己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也无法开口说话了。这场大病,让年幼的明德英成为了一个又聋又哑的残疾人。

继母对明德英的态度更加恶劣。每天清晨,其他孩子还在熟睡时,明德英就要起床干活。她要挑水、喂猪、劈柴,干完了家里的活还要去地主家帮工。冬天里,她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脚上的冻疮肿得像馒头一样大。

1922年,年仅十一岁的明德英实在无法忍受继母的虐待,决定离家出走。她带着一个破碗,跟随着其他乞丐,从沂南县一路乞讨到了临沂。沿途她经常饿得发昏,有时整天只能吃到几个冷馒头。晚上就睡在破庙里,或是躲在干草堆中御寒。

就这样,明德英在山东各地流浪了十多年。她走过了枣庄的煤矿,去过日照的渔村,也在济南城里乞讨过。这期间她曾被人贩子拐卖,幸得好心人相救;也曾被地主强迫干活,最后趁夜逃走。这些经历让年轻的明德英变得坚强而警惕。

1936年,二十五岁的明德英流浪到了马牧池乡横河村。村里的老人见她虽然又聋又哑,但为人本分勤快,便介绍她认识了当地一位叫李开田的男子。李开田年近不惑,一直未娶,家境同样贫寒。在乡亲们的撮合下,明德英和李开田成了婚,总算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的家。

二、墓地守望人家的艰难岁月

婚后的明德英和李开田住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屋顶漏雨,墙壁透风。为了糊口,两人只能四处打零工。李开田到富户家帮工,明德英则到集市上帮人捡菜叶、扫地,换取一些残羹剩饭。日子虽然清贫,但总算有了依靠。

1937年春,李家族长召集族人开会,商议族中墓地看守一事。李氏墓地位于横河村东北方向,依山而建,占地百余亩。由于地处偏僻,常有野兽出没,甚至有盗墓贼光顾。族中急需一户人家常年看守墓地。

族人们都不愿意接手这份差事。一来墓地阴森可怖,二来远离村庄不便生活。正当族长为此事发愁时,有人提议让李开田夫妇去看守。理由是他们没有固定住所,若去看守墓地,不仅能得到族中每月的粮食补助,还能在墓地周围开荒种地。

就这样,明德英和李开田带着简单的家当,搬到了李氏墓地。他们在墓地北面找了一块平地,用木桩撑起几根竹竿,上面铺上茅草,搭建了一间半地穴式的圆形草屋。屋内只有一张土炕,一口破锅,几个碗筷。

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总算有了栖身之所。明德英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在墓地周围的荒地上开垦田地。她用铁锹一锹一锹地翻土,把荒草杂根都清理干净,种上玉米、地瓜和一些蔬菜。李开田则负责巡视墓地,修整破损的墓碑,清除杂草。

1938年,明德英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接着又陆续生了两个。孩子们的降生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让孩子们能吃饱饭,明德英起早贪黑地干活。她在墓地边上开垦了更多的荒地,种上各种农作物。闲暇时还去河边采野菜,上山挖草药,换些钱贴补家用。

墓地东面有条小河,河对岸就是马牧池村。每到夜晚,村里的灯火透过河面映照过来,给这片阴森的墓地增添了一丝暖意。明德英常常站在河边,望着对岸的灯火出神。虽然她听不见声音,但能感受到对岸传来的人气。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片宁静的土地也开始动荡不安。时常有日军和伪军在附近出没,搜捕抗日队伍。明德英和李开田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他们在草屋后面挖了一个地窖,以备不时之需。每当听说附近有日军活动,就把孩子们藏进地窖,自己则装作在墓地干活的普通农民。

就这样,明德英一家在这片荒凉的墓地上,过着艰难却平静的生活。他们不会想到,1943年的一天,一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的到来,会让他们平静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战火中的生死救护

1943年7月,日军在山东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行动。横河村附近的山区是八路军活动的重要据点,成为日军重点"清剿"的目标。当时,八路军某部队在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伤亡惨重,一支由十几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被冲散。

其中一名叫庄新民的年轻战士在战斗中腿部中弹,又被炮弹震伤,昏迷不醒。他被战友拖到李氏墓地附近后,因为日军追击紧急,战友们不得不将他暂时藏在一座破旧的坟墓里就匆匆撤离,约定几天后回来接应。

那天傍晚,明德英在墓地巡视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庄新民。当时的庄新民已经发高烧,伤口感染严重,连续几天没有进食,生命危在旦夕。明德英和李开田将他秘密转移到自己的地窖里。

正值明德英刚生下第三个孩子不久,还在哺乳期。看到庄新民虚弱的状态,明德英当机立断,用自己的母乳喂养这位重伤的八路军战士。每天凌晨和深夜,她都要悄悄潜入地窖,给庄新民喂奶。同时,她还用草药帮庄新民敷伤口,用煮熟的野菜和玉米面糊糊为他补充营养。

这段时期,日军在附近频繁活动。每当日军来搜查时,明德英就装作在墓地干活的样子。她虽然又聋又哑,但观察力异常敏锐。一旦发现日军的踪迹,就会用特殊的手势警示李开田,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有一次,一队日军突然闯入墓地搜查。明德英立即把躺在地窖里的庄新民转移到一座新挖的大墓里。她让庄新民躺在棺材旁的凹槽中,用土草和树枝盖住,自己则在墓穴外装模作样地清理杂草。日军搜查了整个墓地也没发现异常。

庄新民在明德英夫妇的精心照料下,伤势逐渐好转。但约定接应的战友一直没有出现。后来才得知,那支小分队在突围时全部牺牲。就这样,庄新民在地窖里一住就是三个月。

这三个月里,明德英要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还要给庄新民喂奶疗伤。她的母乳不得不分成两份,自己的小儿子经常饿得大哭。但她始终坚持着,用母乳延续着这位年轻战士的生命。

到了十月份,庄新民的伤势基本痊愈,已经能够独立行走。这时,八路军在附近地区发动了一次反击战,打退了日军的"扫荡"。趁着这个机会,李开田找到了八路军的联络点,终于帮助庄新民与部队取得了联系。

临别前,庄新民跪在明德英面前,用力叩了三个头。他说:"等打跑了日本鬼子,我一定要回来看望养母。"明德英虽然听不见这句话,但她擦去了庄新民脸上的泪水,用手势示意他安全上路。就这样,这位被母乳救活的八路军战士,带着对养母的深深感激,重返战场。

四、解放后庄新民四处寻找养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的庄新民已经成为山东省某地区的领导干部。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在墓地里救活他的哑巴养母。然而,由于当时情况紧急,他既不知道养母的名字,也不清楚具体地点,只记得是一片位于河边的墓地。

1950年春节过后,庄新民开始了第一次寻母之旅。他先后走访了临沂、日照、枣庄等地区的河边墓地,但都没有找到明德英的踪迹。当时的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加上行政区划的变化,使得寻找工作异常困难。

1956年,庄新民调任济南工作。他利用出差机会,在山东各地打听相关线索。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详细询问当地是否有又聋又哑的妇女,是否有人知道1943年曾经救助过八路军的事迹。但这些努力都没有结果。

1962年,庄新民通过省民政部门发出寻人启事。启事上详细描述了1943年在墓地养伤的经历,以及养母的特征。这份寻人启事在山东多个地区传播,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几位群众提供了线索,但经过核实都不是明德英。

1965年,庄新民找到了当年在横河村活动的地下党员老张。老张回忆说,确实在1943年听说过有人在墓地里救助过八路军,但具体是哪个墓地已经记不清了。这个信息让庄新民看到了希望,他开始在横河村周边地区展开细致调查。

1970年代初,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寻母工作不得不暂时中断。但庄新民始终没有放弃。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回忆录,请单位的同事帮忙留意相关线索。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渐渐恢复。庄新民通过地方志办公室查阅历史资料,发现了一些关于李氏墓地的记载。他根据这些线索,专门请人绘制了一份40年代山东地区主要墓地分布图,试图通过地理位置来缩小搜索范围。

1980年,庄新民联系上了横河村的老支书。老支书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村东北方向确实有一片李氏墓地,而且在抗战时期,的确有一对夫妻在那里看守墓地。这个消息让庄新民激动不已,他立即组织人手开展调查。

经过多方走访,终于有人认出了明德英。原来,李开田在1960年去世后,明德英就搬到了儿子家生活。她始终不愿离开横河村,因为还记得当年那个许诺要回来看她的八路军战士。

这些年来,当地也有人询问过明德英是否救助过八路军,但由于她又聋又哑,无法准确表达。而且战争年代的事情,很多人都讳莫如深,渐渐也就没人再提起这段往事。

就这样,经过整整35年的寻找,庄新民终于找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养母。这次寻母经历,不仅体现了一个革命干部对救命恩人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

五、母子重逢后的晚年生活

1980年10月15日,在横河村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庄新民终于见到了阔别37年的养母明德英。此时的明德英已经70岁,满头白发,脸上布满皱纹,但那双明亮的眼睛依然如当年一般清澈。

庄新民一见到明德英就跪了下来。明德英抚摸着他的脸庞,用手语比划着。虽然不会说话,但她的手势表达着对这位"儿子"的思念。当天,村里的人都来看这对分别多年的母子重逢,有人还特意请来了会手语的人帮助他们交流。

重逢后,庄新民立即着手安排明德英的晚年生活。他请示组织后,将明德英接到济南居住。在济南,庄新民为养母安排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还特意请了一位会手语的保姆照顾她的起居。每逢周末,庄新民都会带着妻子儿女来陪伴明德英,让她感受天伦之乐。

1981年春节,庄新民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家庭聚会。他邀请了明德英的三个亲生子女及其家人,还有自己的家人,大家欢聚一堂。明德英的儿女们看到母亲过得这么好,都很欣慰。庄新民向他们详细讲述了1943年在墓地里的那段经历,感谢他们的母亲用乳汁救活了自己。

为了让明德英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照顾,庄新民带她去济南最好的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耳聋是可以通过手术改善的。1982年3月,明德英接受了耳部手术。手术很成功,她第一次听到了声音,听到了"儿子"庄新民喊她"妈妈"。

庄新民还为明德英申请了特殊补助。考虑到她在抗战时期救助革命军人的功绩,当地政府批准了这项申请。从此,明德英不仅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还享受到了医疗等各项福利待遇。

每年清明节,庄新民都会陪同明德英回到横河村的李氏墓地。他们不仅祭拜李开田,还会到那个曾经住过的地窖处缅怀。1983年,在庄新民的倡议下,当地政府在李氏墓地竖立了一块纪念碑,记录这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

1985年,明德英的事迹被拍摄成电视专题片。片中,老人用手语讲述了当年救助八路军的经过。这部专题片在山东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被这个哑巴养母的故事深深打动,纷纷写信向电视台表达敬意。

1987年,明德英因病住院。庄新民立即从外地赶回,寸步不离地守候在病床前。他请来了全省最好的医生,但终究无法挽回养母的生命。当年9月28日,明德英在济南去世,终年77岁。

按照明德英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安葬在横河村李氏墓地,就在她丈夫李开田的坟墓旁边。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庄新民都会带着全家人来扫墓。在墓碑上,简单地刻着:"抗日战争时期救助八路军战士的哑巴英雄,明德英之墓"。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