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溃败的国民党士兵开始南逃南京,准备依靠长江天险继续顽抗。 美国记者卡尔·迈登斯(Carl Mydans)和杰克·伯恩斯(Carl Mydans)跟随逃亡的部队先后来到滁州地区,用相机记录下当时的混乱场面。
明光火车站
1949年初,在滁州以北大约百里的明光火车站内,聚集着大量的士兵,他们都是从淮海战役战场上败退的国民党士兵。在站台两边,分别停靠着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客车车顶上也坐上了人。(卡尔·迈登斯摄)
货车
停靠在明光火车站的货运列车,车厢内装着大量上面印着“中益”字样的麻包。麻包上面坐着一名光头的押车工,前面车厢里有工人正在装卸货物。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供水塔。(卡尔·迈登斯摄)
客车
供水塔旁边的站台上,士兵扛着大包小包正在登车,有的人则手拎着包袱,站在站台上不知何去何从。个体在巨变的历史潮流中,只是一叶浮萍,除了随波逐流,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卡尔·迈登斯摄)
滁县火车站
滁县火车站内的候车室前,同样聚集着大量准备乘车南逃的国民党士兵。注意看车站旁边树上的鸟窝,我们在下面的几幅图中都会看到它。(杰克·伯恩斯摄)
候车室前
候车室等待火车的人群,有两手空空的军人,也有坐在行李上的百姓。不少人焦灼地看着北方,那是从明光开过来的火车方向。(卡尔·迈登斯摄)
奔跑
即将有火车进站,原本在铁轨上的来回穿梭兜售东西的小贩急忙爬上站台,妇女和儿童也慌里慌张地往前跑,寻找缺口离开铁道。(卡尔·迈登斯摄)
进站火车
一列从明光驶来的蒸汽列车缓缓驶进入滁县车站。这列火车不但车厢顶上坐着人,连机车前端也有,虽然当时车速很慢,但危险依然存在。(卡尔·迈登斯摄)
站台上
当年的滁县火车站的站台上,竖着“新闻报”、“三羊牌”等大广告牌。此时士兵正在往停车的方向走去,有的挎着枪,有的扛着行李。(卡尔·迈登斯摄)
士兵
麦登斯将镜头专门对准了这些准备登车的士兵,他们和百姓们混杂在一起,完全没有军人该有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卡尔·迈登斯摄)
买东西
为了担心人们一哄而上,停靠在站台上的客车连车门也不敢打开,车上的乘客只能通过车窗买一点充饥的东西。一个军人从车厢里钻出来坐在车窗上,看着镜头很开心的样子。(卡尔·迈登斯摄)
喝水
更多的人只是买水喝,看样子当时火车上是不提供开水的。坐在窗口上的士兵,玩杂耍一般地端着瓷碗喝水。在车厢的结合部之间,同样挤满了搭车的人。(卡尔·迈登斯摄)
全无斗志
几名国民党士兵,坐在平板车上,袖着手,没精打采。一个士兵躺在冰冷的木板上,已经睡着了。身后的货车车厢上,喷有“淮南”的字样。这是一辆从淮南铁路调运过来的运煤车。津浦铁路和淮南铁路原本是不相连的两条线,1944年,侵华日军拆除了水家湖至裕溪口的铁路,并用拆下的材料修建了水家湖至蚌埠的铁路 ,这才使两条铁路连接了起来。(卡尔·迈登斯摄)
下雨了
赶上阴雨天,坐在敞篷车厢里的乘客就遭了老罪了,虽然雨伞可以遮蔽住雨水,但是挡不了寒风。可以想象他们此时的感受。(杰克·伯恩斯摄)
年轻人
一个年轻人从车棚上盖着的芦苇席中钻出来透气,手里撑着一把雨伞。当年所使用的都是桐油纸伞,伞骨是木头和竹子做的,笨重而且不结实。(杰克·伯恩斯摄)
街道
滁县城内,躲在商铺里和屋檐下避雨的士兵和百姓正在默默看看一支骑兵部队从面前经过。即便骑着大马,也能感受到士兵的垂头丧气,而当地的小孩子是最高兴的,因为每天都可以看到陌生的人和新奇的事。(杰克·伯恩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