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材料院:塑造国有科技型企业的“改革标杆”

凝蝶猜猜 2024-09-30 02:55:04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中央企业“科改行动”“双百行动”2023年度专项考核结果,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下属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材料院”)连续两年获评“标杆”。

“科改行动”是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的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按照分类改革、分类施策的思路,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在此基础上复制推广成功经验。自2020年4月入选国家首批“科改企业”以来,成都材料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按照鞍钢集团部署,以“科改企业”建设为发展赋能,在科技创新、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国有科技型企业的“改革标杆”,为其他企业推进科改提供了宝贵借鉴。

本期“深度关注”走近成都材料院,探寻这家“科改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

以“科改企业”建设强基

探索现代企业治理新路径,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厚植科研沃土是推进“科改企业”建设的关键,这对于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成都材料院来说尤其重要。

实验室内忙碌的科研人员。

2017年,四川成都建设10个新型产业研究院,大力发展新经济。紧抓这一有利时机,攀钢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组建成都材料院,以成都市较好的金属材料产业发展为基础,结合自身在金属材料领域人才、技术和平台优势,研制首发产品、首创工艺,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产业转化、产品应用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为攀钢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可以说,成都材料院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重大关键装备制造提供钒钛、特钢等先进材料的使命。”该院主要负责人介绍,按照鞍钢集团、攀钢的决策部署,成都材料院聚焦科技创新,实施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该院以入选国家“科改企业”为切入点,积极探索现代企业治理新路径,引入攀长特、攀钢钒钛股份、攀成钢3家上下游企业和1家外部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加强董事会建设,全面落实董事会职权,形成“专大于兼”“外大于内”的董事会结构,制订和修订董事会授权事项清单制度,落实董事会中长期发展决策权、经理层成员选聘权等职权。2023年,该院将董事会席位由7个优化调整为9个,从社会引进1名科技领军人才进入董事会,董事知识结构更加全面,有效提升董事会在企业管理、风险管控、财务管理、科技创新等领域决策水平。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该院精准定位科研项目,变革项目管理模式,实施项目负责制,授予项目负责人创新团队自主组建权、项目经费审批权等创新资源支配权,以及“技术路线”决策权,实现“人、财、物”等创新资源高效快捷配置,让科研人员专心做学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构建“5+20”评价体系,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结合科研工作特点,按照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5个评价类别,差异化设置科研成果、科技创效等20项指标,调动不同类型科研人员积极性;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瞄准海工、能源交通等领域高端客户需求,结合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差异化管控科研项目,打通“科学—技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构建“专精特新”产业生态链。

随着一系列创新机制落地,该院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成熟人才,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级顶尖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高端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显现,在技术攻关、科研项目协作、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截至目前,该院主导研发的系列高温合金产品及工艺技术,实现进口产品替代和国产化;超临界机组用耐热钢、高品质叶片钢等钢种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了耐热钢、高品质叶片钢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开发研制了极限规格、极限性能和极端应用场景的板材、管材、线材、丝材、粉体及零部件等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以“科改企业”建设提速

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自“科改行动”实施以来,成都材料院以此为契机丰富改革“工具箱”,按下市场化改革“加速键”——

年轻化的科研团队。

建立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按照“一岗一职责,一岗一考核,一岗一薪酬”的原则,该院在经理层全面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以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核心指标为主体,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发展指标为支撑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构建“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分配格局,经理层在任期内,年度或任期业绩未完成契约底线,刚性退出管理岗位;在经理层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机制,设置基本值、目标值、挑战值三档经营业绩,超过利润挑战目标后,按超过挑战值额度净利润的8%给予经理层奖励。

关键岗位竞聘上岗。该院对所属单位、机关部门负责人、项目团队经理等岗位实行公开竞聘,打破岗位终身制,努力打造一支有活力、有创新力、有战斗力的科研管理队伍,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走上关键岗位。目前,该院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达到100%。

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该院实施人才“飞地政策”和“伯乐计划”,拓宽社招、校招等多元渠道,采用工资“一人一议”、多地灵活办公等方式提升招才引智精准度、适用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项目搭台、岗位练兵、挂职锻炼等方式先后培养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优秀青年人才。目前,该院40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占比达70%,队伍活力迸发。

实施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制度。该院推广“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广发“英雄帖”,汇聚力量破解科研攻关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选聘项目负责人,打破学历、经历、资历等限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研工作者“上位”。高端功能型钛及钛合金等项目团队负责人竞聘上岗时仅30岁。

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该院设立青年人才奖励基金,探索项目收益分红、超额利润分享及关键人才中长期激励机制,实现核心骨干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前,纳入中长期激励人数达到在岗职工人数的41%,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协同创新活力,为钒钛、特钢新材料研发攻关增添了强劲动力。

如今,在成都材料院,“有为”者更“有位”、“有位”者更“有为”已成常态,该院创新创造能力大幅提升——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专项钛合金丝材从研制到批量交付客户周期缩短至3个月,实现技术和订单“同频突破”。钒酸铋试制样品研发周期缩短40%,颜色性能、遮盖力等关键指标优于对标企业,科技创新质效显著提升。

仅在2023年就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2项,申请发明专利近200项,抢占行业主动权和话语权,成功入选中国科协2023年科创中国“新锐企业榜”,为打造钒钛特钢新材料新技术新产业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开发出焊接用免清洗钛合金丝材,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已成功应用于重大装备制造以及3C电子产品等新兴领域,为增材制造、焊接领域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注入新活力,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凸显。

以“科改企业”建设创效

推动经营业绩、技术攻关、项目孵化、专利集群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从2017年组建到连续2年在国务院国资委开展的中央企业“科改行动”年度专项考核中获评“标杆”,成都材料院成长迅猛。

成都材料院科研中试线一角。

一组数据展现了该院的成长速度:2020年,利润同比增长122%;2021年,利润同比增长85%;2022年,利润同比增长120%;2023年,自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同比增长145%;2024年上半年,合同订单已接近上年全年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经营利润、市场合同订单增长,这是成都材料院“科改企业”建设交出的优异答卷,也是该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与科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推进“科改企业”建设中,该院党总支将改革任务清单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党员干部带头参与产权交易所挂牌、意向战投尽职调查等事项,助力该院完成股权多元化。坚持“四同步四对接”,及时设立党支部,不断夯实战斗堡垒。在科技创业创效过程中,该院党总支带领党员投入科技攻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市场开拓等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该院成功研制出高品质高温合金、高强耐蚀合金、特种钛合金等10余项进口替代产品,仅2023年就新增钛合金无缝管等国家项目(课题)6项、含钒轴承钢等省部级项目(课题)16项,获得政府专项经费支持;钛合金铸锭工艺技术优化、钛及钛合金盘圆开发、高温合金锻棒产品质量提升等面向长特产线支撑服务类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行业地位逐步提升。目前,该院已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国家级资质荣誉,分别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联合实验室10余个,组建“高端功能型钛及钛合金”等高水平项目团队近20个,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60余项,承担鞍钢集团、攀钢及相关产业链工艺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重大成果转化等项目70余项,聚集重点领域布局和培育高价值专利400余项。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成都材料院正发挥科改企业“标杆”优势,持续推进深化改革,破解观念机制障碍,优化人才政策,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活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钒钛特钢新材料企业,为把鞍钢集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胡毅 通讯员:冯松

编辑:季旭、孙树徽

责编:兰天碧

校对:同音

来源:山西省

0 阅读:4